作者简介 孟庆志,本溪县清河城生人,70后的理科生,从事本溪抗联史实研究。喜欢本溪地域文化,痴迷刨根问底。
最早写于本溪县清河城的古诗
原创:孟庆志
烽台无言,古城无悔,英雄之地皆有诗,或赞英雄或吊士。清河城是座英雄的古城,她实现了大明国防一百五十年的固若金汤,见证了明亡清兴六十年的烽火狼烟,也目睹了诸多明军将卒的铁血丹心,成就了努尔哈赤的宏图大业。纵览明清史,当时明代官民反思清河城失陷缘故,均把原因归结到李成梁“弃边退守”这件事上。更有一位大明朝的六品文官在清河堡赋诗,来声讨李成梁的贪功贻患。
明代戍边将士
大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二次总镇辽东宁远伯李成梁(1526年—1615年)以“孤悬难守”为由放弃宽奠六堡,将鸦鹘关外张其哈喇佃子等处地方居民招徕内徙,史称“弃地啖虏”。
明代辽东烽火
就在同一年夏,浙江绍兴人徐应乾以国子监生任辽东镇广宁管饷通判。面对辽东边备颓废之势,徐应乾给万历皇帝上了包括整饬镇抚、震慑胡虏等条陈。一个管粮饷的文官对辽东边防指手画脚,当然会引起宁远伯忌恨。至秋七月,徐通判奉命阅察河东十四卫,看到了宽奠六堡位置险要,土地肥沃,乃辽东遏制女真的战略要地。当他行至清河堡,获知李成梁放弃宽奠等六堡八百里地域,强逼边民迁往内地,事后竟以召回逃人有功之理由向朝廷邀功,且朝廷还真给李成梁等人加官进爵,不禁怒发冲冠,写下《清河堡阅操》一首,曰:
曾闻辟土始封侯,
割地如何秩更优。
可惜殴民分界处,
膏腴多少属东酋。
在辽东边墙的环卫下,当时有六万多户、二十多万汉民安居乐业于宽奠六堡腹地。迁徙令一发,这些汉民立即变成了流离失所的无家可归者。李成梁出动大军,强迫六堡边民撤退到辽东腹心地区。时值冬季,被捣毁了房屋的百姓在冰天雪地中被强制迁离,许多人不堪“失业”流离之苦,纷纷逃往女真部落。自此,努尔哈赤以此八百里弃地为根基,实现了建州女真由附属到对抗的蜕变。
辽东建州女真
徐应乾《清河堡阅操》这首作于清河堡点将台上的诗,将宁远伯李成梁“自毁长城”“邀功请赏”的丑恶行径揭示于朝野。李成梁闻之,捏个贪墨的罪名将其革职为民,却留下了徐应乾“因诗去官”的清誉。
李成梁放弃宽奠六堡十二年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七月二十一日,清河城被努尔哈赤攻破。彼时李成梁已经去世三年了,而性情刚直、不得施展的徐应乾早已回到绍兴老家,从事戏剧创作,其所作《德政编》《两诗记》《筹虏记》《戾廖记》《三迁记》《汩罗记》等在晚明戏曲中独居风骚,其卒年当在崇祯四年以后。徐应乾“因诗留名”的故事及《清河堡阅操》诗,被他的朋友刘若愚记入《酌中志·辽左弃地》而保存下来。
徐应乾是最早创作屈原戏曲的剧作家
当下,清河城那个点将台已在文革“土地连片”运动中被削平,空留下明王朝“清河一失,全辽震动”的无限哀叹。而那首《清河堡阅操》却成为清河城历史上最早的古诗,给这座明清古镇增添了难得的文化底蕴。
辽东烽燧遗址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原作者
编辑:一寸丹心
印象本溪谈老百姓感兴趣的家乡话题
感谢您的阅读、转发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