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法国之旅
那年阿加莎六岁。因为父亲不善理财,家庭经济每况愈下。为了暂避英国的高消费,父母决定出租宅院,到法国西部居住半年。一天,父亲带着她与姐姐去练习骑马。阿加莎太小,父亲特地为她请了一位导游,兼任教练。导游是个热心小伙子,他牵着马,缓步上山坡,一切进行得很顺利。
02
“无厘头”之哭
到午饭时间,导游捉到一只漂亮的蝴蝶,向阿加莎走来;他从自己衣领上摘下一只别针,刺穿蝴蝶的身体,把它别在阿加莎的帽檐上。
那只可怜的蝴蝶,身体被刺穿,扇动着翅膀。阿加莎感觉到它在帽檐上挣扎,她终于忍不住哭了。
后来的时间里,她哭得没法吃饭,也无法答复别人的问询。尽管父亲和姐姐千方百计安抚她,仍然不见哭止,他们气恼地认为,“她还是太小了,害怕骑马,我们本来就不该带她出来玩。”
03
知女唯母
经过一番哼哼呜咽闹腾,一行人垂头丧气地回到家,母亲站在门外迎接大家。这时,阿加莎又哭了起来。母亲看了她几分钟,说:“是谁把蝴蝶放在小女的帽子上?”
“是导游!”姐姐答道。
母亲接着说:“我明白了,你不喜欢这样,对吗?它也是生命,你觉得它受到了伤害,对吗?”
六十多年后,阿加莎在回忆录中写道:“我疯狂地扑到母亲怀里,搂着她的脖子说:‘对对对,它在拍动,它一定很痛,不停地挣扎。可是导游是好心,他是善意的,我又不能拒绝他。’母亲轻轻拍着我背:‘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
04
膏肓之悲
中医认为,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都是药力与针炙达不到的地方。
有位画家从心理学考虑,看见“梅”字,脑中浮现“梅”的表象。绘画诉于感觉,文学诉于表象。若不说“梅”,仅说“花”,脑中只有概念;若不说“花”,仅说“美”,则只剩下观念。如此层层提升,终至虚无缥缈。
人的感情也是分层次的。
阿加莎到郊区游玩,她心情很兴奋。导游小哥悉心呵护她骑马,缓缓上山坡,她心怀感恩。
她的心绪被两重欣悅所环侍,突然帽檐来了个“蝴蝶”,她感觉它在挣扎、它在颤抖,她悲悯、恐惧,加上些许恼怒,无以言说。
终于,两重欣悦“包裹”不下悲悯,悲欣交集,终以一场大哭以喧泄,心灵得以救赎。
05
“波罗侦探”
在阿加莎十岁时,父亲去世。她后来回忆说,自己的童年十分幸福,父亲“为人随和”是原因之一。
经过“挣扎的蝴蝶”事件之后,鉴于小女儿善良、敏感、细腻、温顺的性格,父母一致认为,不宜放到学校里去读书。只能留在家里,接受启蒙教育以及后续教育,这种home school持续到十五岁。
她完全依靠童心中丰富的想象自娛自乐。后来,在母亲鼓励下,像姐姐那样,开始写诗歌和短篇小说。
她后来之所以走上写作之路,与家庭文学熏陶分不开的。而选择侦探小说的创作,则是受姐姐的启迪。麦琪姐从阿加莎幼年时,就给她讲述了福尔摩斯侦探故事;母亲也经常给她朗读文学名著。家里书房里有丰富的藏书,将她引入文学之宮,使她经常留连忘返、废寝忘食。
姐姐曾抱怨说,以前的侦探小说,大多粗糙拙劣,读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局。她记住了,看作是一种挑战的标杆,她立志将来一定要写出情节曲折、动人心弦的故事。
这个经历,与中国古代文学家左思相似。左思正是发现相如、杨雄、班固、张衡等人的著作中瑕疵,“玉卮无当,虽宝无用;侈言无验,虽丽非经”,历时十年,写就《三都赋》,一时洛阳纸贵。
如果父亲或姐姐嫌她好哭,不带她去郊游,也就没有“后来”了;
如果父亲、姐姐有一人理解她哭的缘故,也就没有“后来”了;
如果导游不是捉一只蝴蝶、而是摘一朵野花,也就没有“后来”了;
如果阿加莎个性张扬,当时抗拒把蝴蝶戴在帽檐上,也就没有“后来”了。
后来,阿加莎创作了“波罗侦探”形象,陆续写出了《尼罗河惨案》《东方快车凶杀案》等八十多部侦探小说,成为与福尔摩斯齐名的侦探小说家。
? 精华推荐 ?方林辰:抗战时期的安徽教育家【忆桐中】 寻找方侃老师桐城中学石刻柱的那些往事蒙师张再伯巴黎屋顶上的蜂箱从刘文典写信给胡适诉苦说起【忆桐中】 方侃老师二三事【忆桐中】 银杏树,我们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