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参赛|“决胜小康看枞阳”主题征文,欢迎投稿!
决胜小康看枞阳|老河滩上,幸福梦圆
【征文】决胜小康看枞阳|人勤地献宝
【征文】决胜小康看枞阳|吴战友发“羊”财
【征文】决胜小康看枞阳|扶贫三人行
【征文】决胜小康看枞阳|“光荣出列”!
【征文】决胜小康看枞阳|树梅绿化公司创业记
【征文】决胜小康看枞阳|拧爷(小小说)
【征文】决胜小康看枞阳|小菜园里种出时鲜生活
【征文】决胜小康看枞阳|脱贫路上感动多
【征文】决胜小康看枞阳|方华红:为了巢山村的嬗变
【征文】决胜小康看枞阳|工地有支“娘子军”
【征文】决胜小康看枞阳|我感到了幸福的颤栗(组诗)
【征文】决胜小康看枞阳|记一次走访
【征文】决胜小康看枞阳|村道弯弯
【征文】决胜小康看枞阳|不断奔跑的追梦人
【征文】决胜小康看枞阳|乡村柏油路通了公交车
【征文】决胜小康看枞阳|堂舅的“春天”来了
【征文】决胜小康看枞阳|故乡的路
生姜扶贫记:漆匠吴礼达的改行之旅
作者:齐永平
在一栋陈旧的砖房里,我见到了脱贫户吴礼达。吴礼达今年48岁,一个瘦瘦的庄稼汉子,说话声音有点低沉,他说自己做梦也没想到会成为贫困户。他的故事——陷入贫困和脱离贫困,在多次的交谈中,才露出端倪。曾经是漆匠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恰是枞阳土话“起旱”的写照。“起旱”意为徒步远行,甚至跋荒山涉恶水,是交通未兴时远行人无奈的选择。20世纪90年代初,吴礼达就是从白梅乡东山村“起旱”,赶往几十里外的桂家坝。春寒未尽的凌晨,母亲悄悄地煮好面,叫醒睡梦中的吴礼达,饱餐后的吴礼达走向晓色未明的土路,与乡邻结伴,赶轮渡赴江苏刷油漆。一晃多年,吴礼达已成了老漆匠,一名娴熟的手艺人。老古话说得好:“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当年也是冲着这一点,他才毅然中断了读书生涯。当时在白梅乡,做木匠刷油漆也是外出谋生的潮流。另外,家里也实在供不起3个孩子读书,只能让成绩好的老大攻读学业。回忆起打工之初,吴礼达觉得都是辛酸:“那时做漆匠,还要人带着。别人不带,没法子去江苏。清早起旱,走到孙畈,再搭三轮车到桂家坝,赶小轮,转大轮,到南京,然后再到太仓、江阴。骑着破自行车,下乡四处打听哪家有木匠、砖匠做活,然后厚着脸皮去询问要不要漆门窗。”厚道的江苏人,对安徽来的毛头小伙比较友善,对墙面不平、涂料滴洒一地等小瑕疵不怎么挑剔,那些雇主们说:“换了我来做,也做不到这样。”至今,吴礼达谈起江苏人,还是很感激他们对新手粗糙技术的包容。江苏人不爱点工,总是把油漆活一包干脆。那会谈价有“三一三、四一四、五一五”的说法,“五一五”价位最好,就是漆一扇窗5元,两扇窗10元,一扇门15元。包工干活,至少要两个人,一个配料,一个涂刷。吴礼达先是带着小妹做工,后来是夫妻档。技术含量不高的漆工活,更多是苦力活,还有难闻的气味。开始时刮板是铁皮做的,极其磨手。吴礼达说:“不像现在的塑料板子,而是铁皮的,磨得两个手血滴,手螺都磨完了。”尽管苦,比起在家里抠泥巴,漆匠营生还是有点起色的。1995年,吴礼达用打工挣的一万多元建了二层半的小楼房,又结了婚。婚后,夫妻两人继续刷油漆。至于工钱,“最早时一个工6块,后来涨到20、40块,40块做了好多年的;2014年左右大涨。”期间,妻子生了两个孩子。那些年,哥哥医学院毕业后,在蚌埠一家医院上班,也算跨出了农门;小妹出嫁后,两个老人身体还健康,在家种点田,帮忙带娃,他们夫妻像候鸟一样在江苏和安徽之间来回奔走。日子过得平凡又稳当,吴礼达有点小确幸的幸福感,尽管他并不知道这个有点小资情调的新词儿。突如其来的患难
安宁的生活在2013年下半年被打碎了。由于长年劳作,母亲骨质疏松导致脊柱骨断损,瘫痪在床,需要换骨,更需要人贴身照顾;父亲的身体也垮了,胃痛,心发慌,一生勤劳的父亲已无力照顾家里了;何况家中还有两个孩子,一个读初二,一个读小学四年级,他们的学习也需要家人投入更多的精力。吴礼达夫妻和哥哥妹妹多次协商后,认为家里脱不开人,他们必须结束在江苏的打工,回家照顾父母和孩子。10月底,吴礼达夫妻带着一套漆匠行当,风尘仆仆地赶回白梅,他知道,短期内是不可能到江苏了,20多年的漆匠生涯可能要结束了。家里的情形比想象中还严重,回家后的吴礼达立即着手给母亲治病,在蚌埠医院,做了6次手术,光换骨头的手术费就需4万元。还好哥哥是医生,没多跑什么冤枉路,没多花什么冤枉钱。然而,“屋漏偏逢连阴雨”,2014年时,父亲先是做了胃切除手术,接着又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安了5个支架,一个支架就要1万多元。前前后后的医疗费用,虽然兄妹两人承担了大部分的开支,但分摊到吴礼达头上的费用也是一笔较大的数字,不是他的打工收入能够承受的,何况那时的吴礼达已无法外出打工,已没了最主要的收入。更要命的是,他的身体也开始不听话了,抽空一查:双肾结石,不能打,只能吃药,吃药又有药物反应,胃难受,只能停停吃吃。这是刷油漆的后遗症,毕竟是种刺激性物品,虽说无毒,长期接触总有影响,另外上了架子后赶活,顾不上喝水。那两年,他不得不接受这种生活一一不是在医院就是在赶往医院的路上,回家后还要继续照顾两个病人;加上读书的两个孩子,夫妻俩都顾不上挣钱了。思谋着不能坐吃山空,吴礼达捡起了漆匠家什,却难以找到工作的机会。家乡的油漆技术与江苏大有差别,材料、工作流程、安全防护都让他难以适应。他说:“江苏的架子搭得规范,稳稳当当的,家里很简单,搞得摇遥晃晃,我试了两次,再也不敢上工。”他怕出意外,家里再也经不起意外了。他也不是全劳力了,力气活稍稍干长了,腰腿发酸。然而此时,除了高额的医疗费,教育费用又赶上来了。女儿已上高中,学费、生活费猛增,并且租房陪读已成了潮流,尽管花费较大,但“穷不丢书”是枞阳的传统,富裕起来的枞阳人在教育上竭尽其力。读高中已不仅是拼孩子的勤奋,还得拼家长的努力。望着家里的1亩6分的口粮田,吴礼达陷入了空前的窘迫。“一滴泉”的传说
2014年5月,万般无奈的吴礼达递交了贫困户的申请书。“感觉有点丢人,有点抬不起头”,吴礼达顾虑重重。但村书记张卿一席话打消了他的顾虑:“哪个家里没发生过困难?迈过这个坎,好日子在后头。靠政府帮扶,靠自己勤劳,肯定会脱贫。”帮扶工作队也多次上门慰问,针对他的现状,从医疗补助和教育资助上精准扶贫。尤其是“351”和“180”的医保政策,给吴礼达卸下了沉重的医疗费包袱。但扶贫不是解决一时的困难,而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吴礼达不仅需要“雪中送炭”,更需要“细水长流”。关于细水长流,乡间还有一个有趣的神话故事:离东山村不远的白云岩,风景秀丽,峰峦叠嶂,藏一泓碧水,松风如海,传千年禅音。遥远的古时,有一位打柴汉,生活艰难,打柴时靠饮石缝滴水充饥解渴。山中神仙起了怜悯之心,用了大法力,让石缝流出香油。打柴汉每次能积一瓶香油,日子越过越好。时间一久,他起了贪心,觉得石缝淌油太慢,就拿斧头凿了几下,油果然多了。过了几天,打柴汉觉得还是慢还是少,他想,要是像涧沟流水一样就好了。于是贪心的打柴汉拼命地凿起来,如他所愿,石缝越来越粗,不过,流出来的不再是油,而是泉水了。这就是“一滴泉”的由来,一个警戒人心的传说。游玩的人们饮着清洌的“一滴泉”水,嘲笑着打柴汉的贪欲,却不知,“一滴泉”的传说在暗喻勤劳方能致富之外,还暗含着思变、求变的哲理。生姜扶贫记
2017年,铜陵市宣传部文化改革办主任王时武接任东山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时,到村后第一眼看到的除了鲜活的生态山水外,就是传统耕种的农业,而且不少田地荒芜,缺乏有较高经济效益含量的产业。接过扶贫接力棒,文弱书生王时武沉下身子,吃住在村,和村两委干部一道精准把脉东山。秉持着“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的原则,以“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扶到点上根上”为指导方针,几经磨合,王时武坚定了产业扶贫的理念。他认为,只有通过特色养殖和种植产业扶贫,才能帮助东山村更多的贫困户增加稳定的收入,摆脱贫困。但东山村的种植业扶贫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7年,东山村流转了50亩地,试种特色萝卜,但由于萝卜是农村的大路货,村两委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请电商助阵,搞直播卖货,也没什么起色。2018年,东山村又联合附近的蔚蓝公司,种植了20 亩菊花,但菊花是买方市场,价格涨跌不定,小规模的种植受不住市场的折腾,也不是长久之计。两次产业试验,虽然解决了贫困户的就业岗位,但产业却是昙花一现,局面又回到了原点。2019年初,百折不挠的王时武盯上了铜陵“八宝”之一的铜陵白姜。过去,铜陵白姜是贡品,品质上乘,块大皮薄,多汁少渣,肉质脆嫩,辛香味浓,辣味适中,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核心产区义安区天门镇、西联镇和郊区大通镇,姜稻比价在1:4以上,白姜已成为姜农的“致富姜”,也是农业产业化的“龙头姜”。王时武本人也有较浓白姜情结,每年中秋时都买仔姜腌制糖醋姜。那么,江南的白姜能不能过江呢?王时武吸取了过去的教训,十分慎重,认准了科学扶贫。在一次省电视台的采访中,他回忆白姜试种的破冰之旅:“先请了原产地老姜农来看了地理环境,觉得气候什么的很接近。然后请了白姜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到东山村采样,提取了土壤,到上海农科院化验,发现氮磷钾和有机质含量与原产地相似。”为了防止误测,用的是1米深的土壤。有了天时地利,就剩下人和了。一方面,东山村流转了20亩良田作为生姜试验田,成立了合作社,动员5户贫困户参与种植。另一方面,市委宣传部请铜陵白姜研究会牵头,找到了铜陵市规模最大的白姜公司——安徽盛度白姜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由他们提供技术支持,不仅在选种、种植上,还包括后面的销售。王时武介绍销售时说:“鲜姜销售这一块,自己销售一点,再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一部分,剩余的部分交给白姜公司。”当年5月,铜陵白姜在东山村占庄组落户,9月取得丰收,均价每斤10元左右,亩收益达2万多元。扶贫白姜的浓郁姜香,弥漫在贫困户的眉间心上。脱贫户吴礼达也是产业扶贫的直接受益者。在东山村两委的动员下,2019年他承包了2亩生姜田。吴礼达过去是漆匠,现在又成了新姜农,“隔行如隔山”,吴礼达跟在老姜农身后,有板有眼地学着。按老姜农的指导,“深挖起垄, 切芽播种,搭棚遮荫”。他起的垄很规范,大家认为“第一好”。种过一季生姜后,吴礼达承认生姜种植技术含量高,尤其是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我们不晓得那个地理经,认为发黄是缺了肥料,其实不是,还有缺少什么微量生素,铜陵人都晓得,能对症下药。”吴礼达很服气。生姜种植也很费时,比如防晒棚,5月搭,收姜后又要拆除,第2年再搭,吴礼达计算过,从4月的起垄到9月的收获,要100个左右的工。当然,收益也不错,吴礼达说:“投入是村里的,我们一亩固定的收入6500元,工钱另算。”生姜田要轮作,隔年才能种植,合作社提倡贫困户利用轮作期种植其他蔬菜。2020年,吴礼达承包了其中的2亩,种植豆角。虽然上半年雨水多了点,但此时的吴礼达已有菜农的意识,精心养护,收获了1000多斤的豆角,豆角销售一空,吴礼达做菜农做得津津有味。从漆匠到菜农,吴礼达在一点点地蜕变,从传统自给自足的农业向现代农业一点点地迈进。
2020年的秋季,依然是生姜收获的季节。9月18日,久雨初晴,在省电视台、铜陵日报等媒体助阵下,东山村的准姜农们迎来今年第一次收获的日子。准姜农们欢快地拔起绿油油的植株,露出如手指状的白色姜块,头顶着紫红色的姜芦,格外吸睛。采割后的姜块,粗略地洗去泥块,然后集中清洗、包装。在姜田里忙碌的吴礼达说:“今年雨下多了,影响了生姜生产,今年的紫姜比去年短了不少。也影响清洗,去年的轻轻一敲,泥块就没了,今年还要洗。”对生姜的种植,吴礼达已经有了全然不同的感受,谈起来有点头头是道的模样。在谈到以后的打算时,早已脱贫的吴礼达说:“只要村里愿意,我想一直种生姜。”这也是扶贫工作队所希望的。在规划时,王时武说:“现在的生姜种植还是合作社的形式,下一步是让贫困户直接去种。脱贫,不仅给予物质上帮助,关键要树立通过劳动来脱贫致富的信念。要有这么一个理念,要通过自身的劳动。”他认为,有了良好的示范和良好的效益,才可以扩大种植规模,也只有脱贫户们自觉投身生姜种植这个行业,才可以考虑更深层的东西,譬如深加工。在东山村建立生姜基地,打造从种到加工的一条龙产业,这是一个能看到未来也能看到财富的产业扶贫之路。王时武和吴礼达们,正在这条路上飞奔。某种意义上,他们在用另一种角度阐述“一滴泉”的传说,更积极,更昂扬向上。
–END–
来源:文乡枞阳
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作者简介齐永平就职于枞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白梅所。往期精选
枞阳文史|古今第一“学霸”与枞阳黄公山桐枞民间传说|风水宝地贴近泥土的呼吸|泥土和泥土上的那些根贴近泥土的呼吸|潮起当奋楫 风劲好扬帆义津往事(6) | 枞阳方言广播:故乡的年酒@枞阳人,枞阳至池州大桥公交专线,来啦!
【征文】决胜小康看枞阳| 生姜扶贫记:漆匠吴礼达的改行之旅
相关推荐
- 318川藏线自驾路:穿越天路的冒险之旅 318川藏线自驾路况如何
- 济南出发,自驾318川藏线之旅——一次难忘的冒险之旅 济南出发自驾游去哪里
- 自驾318川藏线网红坡——一次难忘的探险之旅 自驾318川藏线游记
- 北流318川藏线自驾游——一次穿越风景与挑战的自驾之旅 广西北流附近自驾游
- 广东江门到川藏线318:一次难忘的自驾游之旅 江门自驾西藏
- 莆田冬日之旅:318川藏线自驾游 冬天莆田适合去哪里
- 自驾318川藏线摩托推荐路线- 一次穿越天路的冒险之旅 川藏318摩托车自驾
- 探索地球的奇迹:有趣的旅游景点之旅 探索地球之谜
- 318川藏线自驾游:美女领队的冒险之旅 浙江318川藏线自驾游
- 穿越天路,自驾川藏线——一个女人的冒险之旅 公路穿越
- 318川藏线自驾游:轿车的冒险之旅 318川藏线自驾游最佳时间
- 从宿州出发,自驾318川藏线——探索未知的美丽之旅 从宿州到
- 南京到三亚自驾游沿途景点:穿越南北的壮丽之旅 南京到三亚自驾路线图
- 奥迪Q5自驾318川藏线之旅:挑战与美景的完美融合 奥迪q5l自驾游川藏
- 川藏线318自驾游:一次穿越天堂的壮丽之旅 川藏线318自驾游需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