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美昭陵文化艺术平台
| 文学 |书画|摄影|朗诵|音乐|
|第1242期|
公元636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上苑中修建高台,以望昭陵。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站在自家阳台上,眺望远处巍峨的九嵕。所不同的是,唐太宗是缅怀他已逝的文德皇后,而我则是对一代帝王和一个盛世的仰慕。
我看到大街上一对男女穿着唐装走过……
去昭陵看看吧!
九嵕山横亘东西,突兀而起的一座山峰如一把利剑刺破青天,唐太宗的陵寝就建在这海拔1188米的山峰之上。走进陵园,赫然在目的是太宗皇帝高大威严的雕刻石像,他两手插在腰间,目视前方,神情肃然。石像两边立着三柱华表,华表上神龙缠绕,祥云浮荡。绕过石像是宽阔的北司马道,司马道两旁有文武大臣的碑石刻像。司马道的东侧有一大片茂密的松树林,松林幽深僻静,山鸟啁啾,有一种长尾巴的大鸟从头顶飞过,发出呱呱的叫声。
这里是北司马门遗址,以五层台阶地组成,南北长89.5米,东西宽53.5米,是当年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我登上祭坛,想象着当年唐高宗亲谒昭陵,祭奠先帝的情景,当高宗皇帝依照礼仪捶胸顿足,号哭作拜时,当文武百官叩头稽首,山呼万岁时,九嵕山也一定为之动容吧!如果当地旅游局能够在每年清明节这天在昭陵举行规模宏大的祭祀活动,祭奠英主,祈福天地,既可以满足满街道穿着汉服的今人的大唐梦,又可以吸引游客,拉动当地的经济消费。
驰名中外的“昭陵六骏”浮雕石屏就列于北司马门遗址的第三台阶地东西两侧。这六骏体形健壮,或呈疾驰奔突之状,或显徐行站立之态,雕刻线条流畅,刀工精细、圆润,是珍贵的古代石刻艺术珍品。
我抚摸着太宗生前骑过的战马石雕,忽觉神情恍惚,耳边仿佛传来震动山谷的喊杀声、战马的嘶鸣声以及刀戟铁甲的碰撞声。我看见一个策马奔驰的英雄,他手握长剑,目光强悍,手起剑落间,敌人惨叫倒地。他跨下的战马疾如闪电,在敌军中来回奔突,如入无人之境……突然,战马被流矢射中,仰面哀鸣……
太宗命人刻石以记六骏之功,陪侍昭陵,此等荣耀,岂人臣所能及?
通往山顶有几条路,都是游人踩踏出来的羊肠小道,虽不难攀爬,但一股劲登上山顶,也是气喘吁吁。放眼望去,方圆几百里,唯九嵕山独高。脚下悬崖陡壁,远处沟壑纵横,蜿蜒的盘山路如一条青带嵌在碧山之中。石缝间野草在风中摇曳,沟壑底老鹰在空中盘旋,那山花开得比别处更苍劲,蝴蝶也想领略这奇绝的风光不顾高远飞到了陵顶。这九嵕山虽不如秦岭山秀美,但近年植树造林,也愈发的苍翠了,每至夏季,山野碧绿,万木滋荣,也是登高望远的好去处。
记得二十年前,我徒步二十公里,第一次登上九嵕山,就被它恢宏的气势所吸引。那时的我还很年轻,站在绝顶眺望远处,目之所及,一览无余,忽觉心胸开阔,豪迈之情油然而生。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这也许是我爱登山的理由吧,更何况这里长眠着一代君主的英魂。太宗的文治武功和雄才大略万世传扬,司马光言“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感谢唐太宗“因山为陵”,将陵址选在九嵕山上,让我得以窥见太宗容颜,遥想大唐雄风。听说我省将要修一条将唐十八陵连接起来的旅游线路,到那时,一日便可体验盛唐文化,大唐几百年盛衰历史便可在俯仰之间就游历了。
韦贵妃墓是昭陵陪葬墓中地位最为显赫的,与太宗陵寝隔沟相望。走进墓园,更觉寂静肃穆,踏级而上,两旁草木丛生,松柏幽幽,恍如隔世。
离开昭陵途经东坪村,拐进一条小路,曲径通幽处,是一家名为“杏香园”的农家乐。门前有十几棵杏树,不为结果,只为增添田园风趣而已。杏黄时节,邀三五好友,摘御杏,吃农家小吃,那更有趣了。抬眼处,果林翠绿,山脉起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我便是“举箸杏香园,惬意望九嵕”了。
我站在窗前,高耸的九嵕山在雨后明朗可见,它似一位矍铄的老人召唤着我。那是埋葬一代君王的地方,英雄已经逝去,但英雄气概犹存。
作者简介 董娟,礼泉县英才初中教师 。
好 消 息
应广大作者和读者的要求,【壮美昭陵】“最美乡愁看礼泉”游记散文大赛征文活动截止时间延长至2019年6月15日,内容紧紧围绕主题展开,充满真情实感;中心明确,语言朴素自然、生动优美;从不同角度、层面描写礼泉风光、风味、风土人情等。具体要求,请点击下面征文启事:
【壮美昭陵】“最美乡愁看礼泉”游记散文大赛征文启事
编辑︱常佳 审稿︱王龙
《壮美昭陵》原创文化艺术微刊
投稿邮箱:360701503@qq.com
微信:13468916590
(作品附作者简介+照片)
文中图片未经说明均来自网络
作品要求原创,未经网络平台发表
点击下面蓝字“阅读原文”平台作品一览无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