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美昭陵文化艺术平台
| 文学 |书画|摄影|朗诵|音乐|
|第1495期 |
“谁不说俺家乡好”!
——读《壮美昭陵》
南生桥
九嵕山虽然不如秦岭苍莽雄浑,但深蕴其中的人文瑰宝却比后者毫不逊色。泔河、泾河虽不如黄河、长江奔腾澎湃,但浸润其中的乡关情怀却比后者浓郁温馨。
“天狼星虽然比太阳更大更亮, 但给地球带来光明和温暖的却是太阳。”家乡,就是给予人们光明和温暖的太阳。赵晓萍女士的《壮美昭陵》是唱给家乡太阳的赞美诗,奏给家乡太阳的小夜曲。她,犹如轻拂面颊的缕缕和风,温润手足的汩汩清泉。
《壮美昭陵》共包含四部分。第一部分,《壮美昭陵》。重在介绍昭陵周围的名胜古迹,领略人文之胜,赞颂山川之美;第二部分,《乡音乡情》。重在描述当地风物和世事人情,反刍昔日穷苦,抒发浓郁乡情;第三部分,《乡村旅游》。重在介绍新开发的旅游资源;第四部分,《泾河风光》。重在讲述泾河峡谷的旧迹新事。下面着重看看第二、三部分。
第二部分的风物人事或为他地亦有,如《槐花飘香》《麦客》《拾地软》《杏儿黄,粽子香》。或为礼泉独具,如《礼泉烙面》《绒线花树下的石匠》《昭陵御石榴》。而能引起广泛共鸣和沉思的是在特定历史时期“走红”,却随着时过境迁而成为历史陈迹的沧桑事物。《大铁锅,苞谷糁飘香》是讲上世纪70年代(实际发端于60年代)中学生在校的早饭——苞谷糁。过来人都知道,在那时农村人的主要“食材”(用此词不免有些惶愧)是玉米即苞谷,苞谷的“深加工”(同样惶愧)有两种方式,一是磨面,二是拉糁子。玉米面做馍之外,主食几乎只能打搅团;糁子则只是熬成粥。但作者笔下的苞谷糁却与平常各家吃的不同。因为苞谷糁子是从不同家里带来的,颜色粗细各异,经过杨师傅一个早晨的熬制,味道香极了,比得上今日餐桌上一碗红烧肉。寒冬腊月的早晨,不用再啃冰冷的干粮,一碗暖暖的苞谷糁子就是母校对孩子们最好的关爱。来自不同家里的糁子“颜色粗细各异”,成了“百衲”饭,然而农家孩子却觉得它“味道香极了,比得上今日餐桌上一碗红烧肉”。我常说我的几个孩子是吃玉米和红薯长大的。直到80年代才知道玉米和红薯还是太空食品,宇航员的食物就是用它们深加工(这次不惶愧)而成的,这时又为当初的食材(也不惶愧)而庆幸。
历史可真会开玩笑。“啊,啊……”一身黑粗布衣,手执弯镰刀,满脸皱纹的哑巴怒目圆睁,从苜蓿地西边朝我们几个手提篮子的孩子追来。“哑巴来了!哑巴来了!快跑……”提起半篮苜蓿,五六个小崽子丢盔弃甲,从地东头一溜烟逃回村子……
这是《苜蓿情》的开头一段。与玉米“不离不弃”的另一种食材是苜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苜蓿,这种汉代张骞从西域引进的原本用作饲草的植物,在那个时期不知救活了多少人命!过来人谁没有偷苜蓿菜的经历?它虽为饲草,却营养丰富,完全可以顶粮。应当是1960年吧,《陕西农民报》上有一篇武笠青写的《苜蓿》,专门介绍苜蓿的营养价值。可惜现在它不像玉米糁那样随处可见,俨然成了珍惜资源,难觅其踪。
第三部分是各个镇、村的分镜头特写。留下较深印象的有《腊月古镇,与您相逢》《堡里御枣园》《碾子沟》《古村往事》《槐木沟》等多篇。《庄河风云》是一个村子的历史扫描。从“风水宝地”到“平冢”,再到“毁山”“封山育林”,活脱脱一部农村历史变迁的标本式图卷。
读《凉马水库》和《四支渠》,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1964年,也是这个朔风乍起、树叶尽脱的初冬时分,我村一行十来个青年鸡叫头遍就起身,带上干粮,摸黑拉着架子车向着北方百里之外的“唐王陵背后”急急奔去——拉柿子。那时拉柿子只知道要去“梁马、店头”,却不知道应是“凉马、店头”。到了以后,对平日难得享用的上佳果品柿子自然是先啖为快,大度的主人也不予计较。到返回时口里唾出的、鼻子里擤出的都带上了柿子红。
1970-1971年,我在宝鸡峡水利工地(属于98公里原边渠道)的眉县魏家堡一带干过两年。由于这一段因缘,前几年还去过设在咸阳联盟三路的宝鸡峡水利灌溉管理总局几次,探问《宝鸡峡志》的撰写情况。由此可以想见读到《四支渠》我会是一种什么感受了。作者说的固然是“地方话”,但由于人类感情的共通,却完全可以引起看似不相干的外地人的共鸣。“骏马秋风塞北”和“杏花春雨江南”是我国南北方判然有别的两种审美风格,《壮美昭陵》却是这两种风格具体而微的融合。她叙事时娓娓道来,沧桑如见。如:同事7旬的老父母就住在这里。家无院墙,北望泾河,一间不大的土木屋供老人居住,两孔旧窑洞,紧挨窑洞的是一间篱笆抹上黄泥巴的透风厨房,真乃山野民居。老人住所干净整洁,挨墙堆起20多袋麦子,一张大土炕,因烟熏而发黑的房梁上悬着一盏白炽灯。住在这黄土崖下,倾听泾河水声,日出而耕,日落而息,望斗转星移,收田间粮果,也是一种人生。(《泾河支流——马河》)
写景处信笔点染,笔到情生。如:九月初,水柿悄然从硕大墨绿的叶子中钻出来,探出红黄调皮的笑脸,稀疏的柿子如灯笼红亮莹润,稠密的柿子则像铃铛压弯树枝。树上偶尔掉下一个发软的水柿,眼亮的小孩会立刻跑去捡拾。去掉柿蒂,一口气吸完软绵甜腻的柿汁,然后再做下一个水柿掉下的美梦。(《金秋柿乡》)
议论则要言不烦,聚焦点睛。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种一无所有。稼穑虽辛苦,刁民性蛮,可我觉得,几十年前种瓜、吃瓜、偷瓜,更像和平年代一渠流淌的清泉,让我时时感到清爽动听。有瓜你就吃,有力你就播种。活着,其实就是耕耘并享受。(《炎炎夏日西瓜情》)
作者是“乡党”,尽数家乡的幽美胜境。是导游,介绍家乡的山水人情。是作家,呈现给读者文字大餐。要说不足,是涉及历史的有些部分尚需深加工。另外,与文笔流畅相伴生的,是某些地方似应着力挖掘出更深的意蕴。
2019年11月12日
作者简介
南生桥,1944年生,陕西兴平人,咸阳师范学院原中文系副教授。著有《二十五史梦文化解读》《雕虫写龙集》。
《壮美昭陵》由作者签名,每本快递包邮55元。需者请加微信:13468916590或长按下边微信二维码,添加微信。谢谢。
编辑︱董志振 审稿︱洪建武
“最美乡愁看礼泉”游记散文大赛征文评奖揭晓
【壮美昭陵】全国乡情散文大赛评选揭晓
咸阳女作家赵晓萍散文集《壮美昭陵》出版发行
李军 /心有乾坤 情系家园 ——赵晓萍和《壮美昭陵》
点击下面蓝字“阅读原文”平台作品一览无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