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那些事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来扶持。他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清·郑板桥《新竹》
01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小的时候,家里比较清贫,当然这个清贫是后来回忆起来会用到的词,在当时,我们完全意识不到这点。爹曾说:“我跟你妈结婚的时候,一张床,一个桌子,两把椅子,学校配的,我们自己的东西就是两个樟木箱一个蒲箱两床被子,再买个炭炉子一个小锅几个碗,就算成家了。真正的白手起家,这些年胼手胝足,也就把你们养大了。”“现在回头想想,其实你们小时候跟着大人也吃了不少苦。”每次爹这样说的时候,我都要从脑子里再过一遍,找找我吃过的“苦”,真的,找着了还能嘚瑟一下:您瞧,我们也算是苦出身啊,跟爹娘共患难过来的。可是想了半天,没觉得啊……没饿过没冻过,衣服干净整洁,哪怕曾经有过几个补丁在娘的巧手下也成了特色,那还要啥自行车?
一家四口“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是爹教给我们的第一句古文,出自《论语.雍也第六》,爹一个字一个字掰开了给我们讲,以及背后的故事。数十年后,回忆至此,我终于理解什么叫不忘初心。小时候家里是有灶台的,秋天娘会用一根大针穿一米多长的线,让我带着弟弟出去捡掉落的梧桐叶穿上,门口放一竹筐,“攒半筐就能换一个鸡蛋吃。”娘说。那时校园里梧桐多落叶也多密密穿满一根就拖着回家捋到竹筐里。基本上一下午攒半筐还是行的,娘给个煮鸡蛋我和弟弟一人一半,伴着满满的成就感咽下去。稍长大点不用线了,弄一小竹耙耙落叶,成堆后弟弟往筐里抱,满一筐俩人吭哧吭哧往家拖。或者多带一根麻绳,将捡到的枯枝放一起捆上——这时候就是我弟大显身手的时刻,他必须把枯枝理得一般齐才会让我捆!再后来爹娘准许我动柴刀了,家里只要一买大柴,我一准先将自己能剁得动的柴禾给剁了,弟弟跟小蜜蜂似的勤勤恳恳搬到墙角处码好,那整齐劲儿简直让我肃然起敬。N年以后,有次在公婆家看到院子里有一堆松枝柴,哎呀那兴奋,忘了装淑女,找到柴刀就坐那剁上了,过瘾呢!公婆乐的,还和别人夸:我家的小儿媳妇一点不像城里人,抄起柴刀就剁柴,拦都拦不下……^_^真是个美好的误会。爹常回忆我两三岁的时候过年,站在藤圈椅里趴桌子上拿勺挨个儿舀豆腐:爸爸吃!妈妈吃!宝宝吃!再过几年,拿勺子的换成了弟弟,爸爸妈妈吃的后面换成了“姐姐吃!海鲲吃!”再然后,换成了第三代。吃饭时一定要先双手端给父母,长辈动筷后晚辈才吃。小时候吃东西,但凡好一点的,爹娘总是省着给我们,我们接过来不管多爱吃的第一口一定要让爹娘,等爹娘象征性地吃一小口,我们才会欢喜地自己吃。从小培养的孝道与分享,久而久之便成为刻在骨子里的本能。小时候的衣服,都是巧手的娘自己做,我们从没有挑拣的时候,干净整齐就好。我的第一条外穿运动裤是十岁还是十一岁买的?藏青色侧边红黑白三条杠的那种,其实只是看到有人穿觉得挺好看,也许是随口在家提过一句,并没有要的意思——某一天深夜,出差刚回来的爹将它放在了我的床边。那种运动裤刚上市不久很贵!我穿着都有负疚感,正长个子没穿几次就短了,把我给心疼的,也没舍得丢,一直压在箱子底十好几年。小时候的玩具都是爹亲手做:高粱秆儿的蝈蝈笼子,夏天里面总有一朵南瓜花和一只蝈蝈;过年时的兔子灯笼是爹亲手扎的娘亲手糊的,每年除夕夜我们提着呼啸而来呼啸而去,每每玩不多大会儿侧翻就烧着了爹说没事明年再做;木块钉的坦克弟弟拖着到处跑,腰里别着竹子做的滋水枪,大鹦鹉风筝比买的还漂亮;两个厚纸筒加一根线拉直体会一下土电话?两个空纸盒加两块小镜子粘一起就成一个潜望镜你玩过吗?想看彩虹不?院子里一盆水一个稍大点的镜子半插在水里调整好角度,墙上很快七彩虹光,只要有阳光想看多久看多久;小孔成像实验爹教我们自己做,玩得都不要再玩了;还有很多很多的书……有啥可苦的?“不和别人攀比,吃穿都是一时的,学到肚子里的本事是自己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唯念物力维艰。凭本事吃饭,靠双手挣钱堂堂正正,劳动最光荣。”“趁着年纪小,能多学点多学点,不光是书本知识,还有生活技能,将来你有本事可以不做,但是要做的时候也难不住你。技不压身,谁知道哪块云彩有雨?你会的多选择的余地也就多。”祖孙乐我始终认为,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是父母最深沉的爱。我们的下一代,爹娘的三个孙辈,在三观初初开始形成的时候都长在爹娘膝下,爹娘对他们的教育,一如当初的对我们,而孩子们,也没有辜负祖父母的苦心:博达会用自己课余兼职的钱给外婆买电动脚盆给外公买羊毛围巾,偲怡和用慈还小,也都会抢着帮奶奶干活,和爷爷一起拆装小电器嫁接花木,偲怡会给爸爸摊煎饼,只要和奶奶一起上街,用慈一定会抢着拎东西怕奶奶累着……孩子们不挑吃不挑穿,有时我想给他们买件贵点的衣服还要再三申请基本都是婉拒,唯一来者不拒的是买书,三家的书橱都是整面墙挤得满满当当……02
相交为兄弟,萧疏鬓已斑
爹的朋友中,梅叔尤为特殊,他们的友情淡淡如水,却贯穿了半个世纪。我和弟弟都得过小儿百日咳,老是治不好。老中医给了个单方儿:吞一百个麻雀胆。梅叔知道后带着几个小伙伴到处捉麻雀,大暑天晒得黢黑,就为了每天给我们逮几个麻雀取胆。所谓单方气死名医,我们吞了一百个麻雀胆之后都真的好了。后来的几十年里,爹经常把麻雀胆的事再说一遍,要我们记住梅叔的恩情。梅叔名先邦,和爹本来没有任何交集,他的初中物理老师是爹的高中同学,有次要去相亲,请爹帮着代几节课,班上有几个学生家和我外婆家在一起,经常会遇上爹,也会请教一些问题,梅叔也在其中。据说梅叔当时的成绩并不好,只是喜欢爹这个老师,后来熟了也常上家来找爹,那时梅叔才十几岁,比爹小十岁,一大一小两人却能聊到一块儿。梅叔说那时候文革没有结束,读书无用论盛行,爹却一直鼓励他要读书,还借给他很多自己珍藏的书,告诉他读书能养性明智,能让人看清方向辨别好坏是非。等高考恢复的消息传来,爹立马找了梅叔要他去考,四处给梅叔借书借资料,梅叔觉得自己那成绩去考实在没底,爹不同意,说功夫不负苦心人,即便没考上学到肚子里的早晚能用上。梅叔后来跟我说可惜自己底子太差看书都觉得是天书,说我爹给他辅导的时候有时候都忍不住生气说:“我真不懂你们那些年数学是怎么学的。”梅叔考学失利后没有再考,他少年失怙,作为长兄得担起家中的担子,便进了工厂学徒,然而和父亲的友情不但没有渐行渐远,反而延续半个世纪,宛如一对老弟兄。我记得家里好多年一直养鸽子,鼎盛时好几十,种鸽是梅叔捉来的,和父亲一起交流心得体会,除了信鸽还养过肉鸽品种落地王,我们可是吃了不少它的后代,红烧乳鸽的味道好极了。我和我弟海鲲九十年代中后期梅叔单位下岗,生活困难,孩子还得读书,梅叔的妻子去了北京亲戚那打工,梅叔为了照顾家里只好在本地找点零工做,但是他始终没有和父亲说起他的困难,直到有一天他做小工的绿化公司接了师范的一个工程。梅叔说他那几天都是躲着我爹的,可还是被发现了。梅叔说那天正在干活,突然听到背后有人喊他,回头见是我爹,我爹很不高兴问他:“你来这里做工好几天了,为什么总是躲着我?你难道是做了什么不光彩见不得人的事?”说着我爹的眼睛红了,递给他一个信封,说是给他的信,要他回家再看,转身走了。梅叔打开信封一看,里面是给他们夫妻俩写的短短几行字:鼓励他们想尽一切方法战胜困难,一定要让孩子读书!有什么困难就说,劳动是最光荣的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丑事!信里还夹着二百元钱。梅叔说自己当时再也忍不住失声痛哭,追上我爹说什么也不要那钱,我爹很生气,直到梅叔保证有困难就说才作罢。后来梅叔也去了北京打工,联系得少了,爹还经常牵挂说不知道梅叔咋样,等过年时梅叔回来见到了爹就很开心。手机普及后联系更方便了,家里有什么大事喜事啥的,爹和梅叔都要互相通报一下,寒暑假回来总要见见才踏实。前几年弟弟给爹买了新房,我也在一起重新买了一套,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梅叔,得知梅叔家老旧房被征收,梅叔就在我们小区附近弄了一个小套房后更高兴,拍着梅叔肩膀:“我们现在先努力都把孙儿带好带大,到时回家养老时我们又可以像年轻时一样在一起聊天了!你年纪比我小,到时就扶着我这个老哥哥在附近公园逛逛,老弟兄俩看看风景想想当年,也算是回归少年时了!”父亲骤然撒手的消息一开始我瞒着梅叔,他和唐姨在外地女儿家带孩子,直到后事办完我才打了梅叔电话,梅叔先是说不可能头几天才通话的,接下来我听那声音都颤抖了,反复说着不可能不可能……第二天一大早梅叔就赶了回来,见到我他的眼睛通红,坐那儿几乎说不出话,一开口嘴唇都哆嗦 ,默默流泪伤心之极。三个孙辈前段时间梅叔到我家又来过几次,和我回忆我爹的许多好,有次说起他有个侄女当年高考几次失利还想补习,家里穷在农村又找不着门路进补习班,那时候补习名额紧,高中任课老师一人只能带一个名额早没了,梅叔没办法只好找了我爹,我爹找了我大伯,刚好大伯那年的名额还在,就带了进去。第二年侄女考上了。我说这主要是他侄女自己努力,我爹和大伯只是搭了把手。梅叔反驳我:“孩子你不懂!那时候一个补习名额有多难,你说是搭了把手,实际上也就改变了我们小老百姓家一个孩子一生!”我说这事我一点不知道,梅叔说你不知道的多了,你爹总是把别人的恩记在心里,自己对别人的好从来不提。说着说着又感慨:“你说这么好的人怎么就走了呢……”……结交为兄弟,何必骨肉亲……03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爹八岁丧母,十八岁丧父。奶奶临终遗言是:“不要棺材,留钱给两儿子念书!”那是建国初期,这样一个大智慧的女子。爷爷终身没有再娶。两儿子一起考上桐中,临近高考的时候,村里有人进城办事,问爷爷“可有什么话捎给两位小先生”,爷爷说:“没什么话,你问问他们可记得他娘临死前说的话。”那一年大伯安师大,我爹西安交大,一九六三年贫下中农家孩子能考上大学还一下就是俩,一时轰动乡里。几个月后,爷爷肺结核离世,临终叮嘱已经出嫁的姑姑不要叫兄弟回来免得耽误学业。等大伯和爹放寒假回来时,门上已经白了。爹觉得,他没家了。(插一句题外话:所以爹对党是极其感恩,他说没有党和政府,他和大伯就不可能继续完成学业。)爹和娘的缘分开始于爹的高中时代。爹和大舅是高中同学,一个班长一个学习委员,同宿舍,感情非常好,我外婆家就在城里,爹也常和大舅一起,家里人很快就熟悉了。爹给我描述过一个场景:“那年暑假清早我进城去找你大舅,正好你大舅小舅上街没回来,老娘(指我外婆)就让我等一下,让你妈给我煮饭吃,饭煮好了你妈一边梳小辫子一边和我说话,问饭好不好吃,我能说不好吗,一锅夹生饭我硬是全吃完了。”“您不会那时候就惦记上我妈了吧?““那哪能,你妈那时候才十岁。那时候就是觉得你大舅家的感觉特别温暖,老娘温和大气,我自己娘走得早,看到你大舅家就特别羡慕。“爷爷去世后爹四年没回老家,寒暑假都在西安勤工俭学,和大舅虽然学校不在一处也一直书信频繁。直到某一天他收到大舅的一封信,提到有人给妹子说亲,那时正是大四的暑假,大五爹就要去实习了。要说俺爹的行动力那是杠杠的。当时外公已经受到冲击被下派了,大舅要不是早早考了大学也难逃一劫,爹出身根正苗红娘是“可教育好的子女”,在那个唯成分论的年月我都不知道爹是哪来的勇气。爹和大舅书信往返几番后就跑回来直接找到外婆,腆着脸自己给自己提亲了——外婆是不是同意了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俺爹立马又跑合肥了,带着外婆的信找到外公——外公也是见过俺爹的,具体咋谈的俺爹不细说,约法三章肯定是有的,反正俺爹又揣着外公的回信回来后就和俺娘订婚了,乐滋滋揣着俺娘的照片回了西安。爹娘的结婚照第二年大学毕业,爹分配到了天津一个大电厂。爹年轻时候忒帅,给爹做媒的不在少数,得知他老家有未婚妻还在下放,都劝爹,俺爹那意志力没得说,没多久就打报告他要回去,从直辖市往县城调?脑子有坑吧?单位领导觉得这娃都匪夷所思,正好6801工程开工,爹就被派去学以致用,从零下20多度到零上40多度的野外施工都扛了过来还得了好几张奖状,回来后单位领导更不放人了坚决不答应,说婚都没结你想什么呢。俺爹心说对呀媳妇儿几个月前满十八了到婚龄了啊!于是又给外公外婆和俺娘写信,好不容易答应了赶紧打报告开介绍信,只有一周假!来回全在路上!千里迢迢跑回来只来得及领个证又得赶回去,真正意义上的结婚在三年后!可是不管咋的,爹觉得自己是有名分的人了心里踏实了,又去磨单位领导。领导没办法,球踢给了劳动局。于是调休的时候爹又跑劳动局,劳动局知道原因后都不想搭理他,俺爹也不气馁,慢慢磨,据说有个办事员大妈都被他感动了帮着说话,终于,又三年后俺爹工作关系调回了桐城,从此又有家了。我曾经问过爹,假如当初留在天津会怎么样?假如没放弃本专业会怎么样?西安交大高电压工程技术专业,当年毕业生只有二三十人,凤毛麟角。爹说没假如,一切问心,心里什么最重要就怎么选择,他就想要个和我娘在一起的家,别的都不重要,自己能挣。爹和娘极少吵架,爹外表刚直心肠忒软,娘温婉贤淑却极有主见,一个外刚内柔一个外柔内刚天生一对。我常说爹发脾气不用担心,爹就是只纸老虎,娘轻易不发火,发一次火管三年。爹要是真把娘惹急了娘就不理他,该干啥干啥,依然将爹照顾的无微不至,可是除非必要绝不开口说一个字,爹反过来急得跳脚也没用,不过一般不超过两天娘就给爹搭个梯子下台和好如初。我印象里唯一一次不知咋的他们吵大了,娘将爹推出了家门,爹也硬气,刚出门没多久又昂着头回来把我和弟弟领走了——到丈母娘家告状,表示自己被赶出家门带着孩子没地儿去只好回老娘这了。我差点没提醒他大伯家也在附近。结果显而易见,吃过饭外婆牵着我们,爹乐呵呵跟着回来了——难得一见的起义没半天就收场。外公平反后银行落实政策退休,娘可以顶替,之前娘一直在校办工厂,按政策顶替可以去合肥,那又得是两地分居了,我们爷仨就得成留守家庭,俺娘一咬牙:换!跟本地教育系统一位顶替的换,那人去合肥银行,娘留在学校!其实娘是有会计证的,个中取舍令人感叹。我曾经跟爹娘说你们是互相牺牲互相成全彼此守护家最重要。爹听了洋洋得意:“那是!”在我的记忆里,不管啥时候,爹回家第一件事一定是找娘的身影,没见着就得问清楚才踏实。记得有一年,娘去芜湖看她表姐,大姨小时候跟娘特亲,肯定得多住几天。我就搬回家给俺爹做饭,娘出发前叮嘱一堆我还不耐烦,做饭谁不会啊!天地良心,那几天我真的是用了十二分的心,给自己亲爹做饭能糊弄吗?爹吃着也说很不错的。没两天爹就开始念叨“你说你妈什么时候回来?”我说不是说一周吗这才两天呢。爹嗯了一声转天又问一次,我建议他给大姨家打个电话问问,他说你妈好不容易出去玩几天不应该打,正说着俺娘电话来了,说过两天就回。爹乐呵呵应着说没事没事难得去一趟多呆几天,放下电话就跟我报喜似的:“你妈过两天就回了,她也记挂我。”我很无语。又等到第三天娘回来了,爹恨不得普天同庆的样子,跟前跟后,据说他从早上上班就跟门卫打招呼,让看见俺娘回来一定要给他办公室打电话叫他,自己隔一会儿就到大门口望望,唯恐错过了——其实班车下午才会到。下午第N次到大门口的时候终于看见了俺娘的身影,跑上前去攥着就不撒手了,俺娘说俺爹的第一句话是:“你总算家来着啊!”听着跟受了多大委屈似的。晚饭是俺娘做的,吃完后俺爹发出一声感叹:“这么几天今天才算吃了一顿饱饭。”我差点蹦起来!俺娘安慰我:“你爸牙不好,饭硬了吃得少。”“我多加水了!饭不硬!我那天问他还说菜做得不错!”俺爹笑眯眯的也不反驳,我很鄙视,至于吗都快六十的人了,为了跟俺娘撒娇就拿亲闺女垫底……退休后老两口更是形影不离,后来弟弟工作忙,老两口去上海照顾侄儿侄女,寒暑假才回来。我舍不得,跟爹说您俩总得有一个守着闺女吧?您身体不好要不您就在家跟我过得了,女婿就是医生,咱们楼上楼下的也方便。爹说他得陪着俺娘,不然孩子们上学去了俺娘没人作伴,等以后侄儿上了高中他们就回来跟着我。(可是爹啊,您说的以后呢……)
相濡以沫五十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年轻时许下的诺言,说说容易,又有多少人会一以贯之?世上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可与人言者不过二三。爹娘结缡五十年,五十寒暑多少艰难困苦多少患难与共?不忘初心,从来就不是说说的事。我曾经和爹娘开玩笑,说因为生长在我们这个家庭,父母的相濡以沫直接拉高了儿女对婚姻家庭的期许,这对我们的另一半其实是不公平的。先生对爹娘的感情之好也非常羡慕,和我说过:“等我们老了也要像他们老两口就好。”记得那年我新婚,旅行结婚回来老人说回门得从当天算起,急得我晚上大哭,说我想家我要回去我出嫁我爹都哭了呢。先生安慰我说咱以后买房就在爹娘旁边好好孝敬啊。他没有食言,我们两次买房都守着爹娘旁边。可是爹啊,我咋就不能再好好孝敬您几年啊……爹走了已近百日。爹去后我的人生字典里头一回知道“凄惶”两个字怎么写,早晚给爹上香,爹在墙上微笑,我却常常悲从中来。翻着爹的遗作:爹文理兼通,遗作有很多诗词,还有一本小册子《伊斯兰的起源及其传入中国》,爹亲笔撰写的,送给娘的生日礼物——娘是回族。整理之余,我总想写下点什么,关于爹娘,关于我们的原生家庭,水有源树有根,什么是家风传承?上辈的言传身教,下辈的不改父道。更多的,其实是润物无声的点点滴滴,等你意识到时,已是血脉中深深烙印。我庆幸,生在这样一个家庭:朝乾夕惕,满门和顺。我骄傲,我有这样一对爹娘:正直质朴,博学通达。……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 精华推荐 ?
父亲那座山
祭恩师江学煌先生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