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第一才女的痴与悲作者 郝银
网上曾评过中国10大近代女作家,张爱玲排在第一位。当代人对她充满了敬佩、好奇、不解。李安拍的电影《色戒》一度让她成了热门话题。
但以凡俗人的眼光来看,天才的她,一生只有短暂的好运,更多时候,充满了艰难、伤害、孤苦和凄凉。
特殊的原生家庭
心理学上讲,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及个性,就如母体与分娩的婴儿,有着血浓于水的关系。祸兮福兮,谁也说不清。
1920年9月30号,张爱玲出生于上海,祖籍河北丰润,乳名叫张煐。
祖父张佩纶,同治进士,在青年时代是个官场的清流人物,耿直自负,但终未被重用。祖母李菊耦,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的长女。
父亲张廷重,自小熟读八股,早年读史吟哦,滔滔不绝,满腹学问。但思想守旧,看不透时事,不合时宜,无所事事,又染上赌博、吸大烟的嗜好,纳小妾,坐吃山空,败光祖上家业。
父亲在潜移默化中教她学习古典文化,研究红楼梦。但他的冷酷、吝啬、毒打,都留下了抹不掉的印记。张爱玲两段婚姻中的男性都大她许多,也许是缺失父爱的体现。
母亲黄素琼(后改名为黄逸梵),名门千金,身材窈窕,敏感优雅。她有着三寸金莲,却是一个时髦的横跨两个时代的新女性,在思想上受到了五四新风潮的影响,拒绝陈腐,渴望新潮,崇尚独立。
她受不了张廷重的醉生梦死,试图劝诫,终是力不从心,彻底冷了心。她由失望到绝望,干脆自己寻些乐趣,学钢琴,读外语,剪裁衣服。在张爱玲5岁的时候,她留下一双儿女,和小姑子张茂渊结伴出国到欧洲寻找新生活去了。后来她又数度出国,缺席张爱玲的成长。75岁时,她在英国孤独死去,死前恳求女儿也不肯见上一面。
但母亲让爱玲上学、习英文、爱时尚、办事果敢,特立独行,热爱欧美文化,个性中的孤傲和高远,也影响了爱玲的一生。她去香港,最后定居国外,一生孤独,客死他乡,与母亲如出一辙。
姑姑也是个新派女性。因看不惯兄长的生活与做派,与嫂子义气相投,情同姐妹。她给了张爱玲比母亲更多的陪伴、温暖、照护,给她一种家的感觉。但她爱情一波三折,年轻时爱上一个人,对方却与她人结婚,自己苦守,相望等待,终于在70多岁的时候重续前缘,结为连理,终偿心愿。她也是亲人中唯一与张爱玲关系密切的人。
离开胡兰成的张爱玲没有枯萎
姑姑教她忠于爱情,为人真诚。她对薄情的胡兰成、对疾病的赖雅照料终老,也许与姑姑的品性有关系。
没落的家族,曾经的浮华,儿时物质上的富足,精神上的优越感,养成了她孤傲的性格;但是无能放荡的遗少父亲,家中的暴君,恶毒的后母,使得张爱玲整个童年、青少年处于一种痛楚的状态。这些都静静地躺在她的血液中,影响了她的一生,萦绕于她的笔端,浮现在她的作品光影中,也暗喻了她孤苦的命运。
出名要趁早
张爱玲3岁时能背诵唐诗。4岁的时候,家里为她和弟弟请了老师,开始接受私塾教育,背经书,时常为背不出书而苦恼。
她从小就表现出超凡的天资。7岁时,她写了第一部乌托邦式的小说,叫《快乐村》。10岁时,入上海黄氏小学,母亲给她更名为张爱玲。12岁开始,张爱玲在圣玛利亚女校校刊上发表第一篇小说《不幸的她》,并写了一些散文。
17岁的时候,被囚禁半年之久的张爱玲,在保姆帮助下逃出父亲的家,和母亲住在一起,准备报考英国的伦敦大学。母亲为她聘请了英国教师辅导,并入校补习,最终她考取了,却因为战事激烈无法前往。
无奈,19岁时,她考进香港大学专攻文学。她的第一篇获奖的作品是《我的天才梦》。
因日军入侵香港,大学停课,她没毕业,就回到上海,报考圣约翰大学。由于经济拮据,为生计问题,她决心卖文度日,开始用英文写了一系列的影评和散文。后辍学,成为终其一生没有文凭的作家。
1943年,23岁的张爱玲在《紫罗兰》月刊上登载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横空出世,引起了轰动。她文思如破裂的冰河倾泻而出,奔腾万里。同年,接连创作了《金锁记》、《倾城之恋》、《半生缘》、《封锁》、《茉莉香片》等,霎时间登上了文学灿烂的高峰,眨眼间红遍上海。她主要写城市,善于描写人情世故,把旧贵族和都市小中产阶级的情爱纠葛写得淋漓尽致,引起共鸣。质量之高,数量之丰,一举超越了同时期所有的中篇小说。
张爱玲说:
“出名要趁早呀,来的太晚,快乐也不那么痛快。所以更加要催:快,快,迟了来不及了,来不及了!
“出名”即解决了她迫切的生计问题,也是她自卑心理下的精神支柱。
她最有名的一句话是: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道尽了多少人的衷肠: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渣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贾平凹在家里挂着张爱玲的照片,每天虔诚地向她致敬。他也在公开场合说过:“以我有限的阅读,我最喜欢的女性作家应该是张爱玲,她是天才。”
参不透的情劫
张爱玲在作品中对世事看得通透。但在生活中却天真、幼稚。她不善交际,过于腼腆,有时又有点傲气,对人情世故显得惊人的呆笨。为此母亲曾十分失望,并给她两年时间让她学习生活自理及为人处世。
她一生当中,朋友并不多,在香港大学认识了炎樱,两人成为终身的闺蜜。她的情恋生活也并不丰富,共有三次。
第一次爱:惊天动地 刻骨铭心
1944年,红透上海滩的张爱玲,24岁时遇到了已38岁的汪精卫政府要员胡兰成。
说起胡兰成,后人对他的评价是:其文可留,其人可废。文可留的原因,胡兰成确实是有才华的文人,他对学问的用功,以及在文字上的修为别具一格。人可废的理由,胡兰成在民族的危难时候,成了日本人的帮凶和走狗。此人在感情上,是个脚踏几只船、风流倜傥、肆意用情、薄情寡义的花花男人。有资料显示,胡兰成风流成性,曾经拥有8个女人,张爱玲只不过是他的生命过客。
胡兰成偶然在报纸上读到张爱玲的小说,大为惊叹,主动追求,多次上门长谈。姑姑提醒到他的特殊背景和家室、人品,但从小缺少父爱的张爱玲却觉遇到了知音,不问世事,不关心政治,不管人品,陷入热恋。“躲在小楼说风月”,她把所有与外界相关的事都叫纷乱,毅然决然地爱上了胡兰成。
夏秋间,张爱玲和胡兰成结婚。因当时时局不好,胡兰成考虑到日后变数,两人没有举行结婚仪式,只写了婚书为定:
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
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前一句为爱玲写,后一句为胡兰成加。旁有炎樱为证。
过了一年的时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汉奸胡兰成被通缉,化名后仓皇潜逃,沿途风流不改,先后与一名护士、一个寡妇做了夫妻。张爱玲发现后,发生争吵,关系破裂。
他们最后一次见面,她唯一的一次责问,“你与我结婚时婚贴上写现世安稳,你不给我安稳?”胡兰成却道市井荒凉,明日之事不可以预测。他无意做出任何辩解。
两年后,张爱玲待胡兰成灾难退了,安定下来,才与他决绝,并且信里还付了30万元给胡兰成,这是她新写的剧本《不了情》、《太太万岁》所得的全部稿酬。在他逃难的几年中,她从未间断给他寄钱,这次是最多的一次,也是最后的一次。
有人说张爱玲真是对胡兰成慈悲,我却觉得傻。这是一个不值得爱的人,一个后来还靠写这段情史赚钱的卑鄙低俗的人。她做了一件终身遗憾的事,也是糊涂和错误的事,只是孤傲地不肯承认。
第二段情:微小涟漪 过眼烟云
抗战胜利后,胡兰成背着汉奸的罪名逃到外地,张爱玲也受到牵连,被视为文化汉奸,百口莫辩,只好搁笔。但是,一个男人的出现,让她的生命升起了涟漪。
这个人叫做桑弧。大她4岁,生于上海,原名李培林,原籍浙江宁波,父母双亡,家道中落,肄业于沪江大学新闻系。在几位艺术家的提携下,尝试写作和电影创作,渐有声名。
1946年,张爱玲因柯灵介绍,认识了导演桑弧。桑弧邀请她写一部电影剧本。张爱玲决定试试,她有说不出的苦楚。
两人合作的第一部电影是《不了情》,影片上映后轰动一时。桑弧趁热打铁,让张爱玲又写了部剧本《太太万岁》。同样,这部电影也场场爆满。电影带来的轰动效应,让沉寂一年多的张爱玲再次浮出水面。
在外人看来,他们俩是最合适的一对,张爱玲很欣赏桑弧电影上的才华,桑弧待张爱玲也有情有义。
当时,张爱玲成为“汉奸婆” ,未走出旧伤。而桑弧为人忠厚,性格拘谨,虽有才华,但不会对女人甜言蜜语。他的人品与良善远胜过胡兰成,但风流不够,做事也不够勇敢。
两个人都不敢触碰感情的深处,这段情缘就无疾而终。转瞬就成了过眼浮云。
后来,桑弧娶了一个圈外女子,夫妻恩爱。此后,张爱玲去了香港,又移居国外,与桑弧再未见过面。
第三段情:忘年苦恋 沧海桑田
解放后,1950年7月,上海召开第一次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张爱玲在夏衍的关照下应邀出席,坐在后排,在一片灰蓝中山装的代表中,她身着旗袍,外面罩了件网眼的白绒线衫,显得非常突出。
也许她觉得不适合新的生活,1952年,张爱玲32岁时去了香港,向香港大学申请复学,获得批准。同时她在美国驻香港新闻处工作,开始继续写作,文章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5岁时,她乘“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离港赴美。因生活困难,她提出申请,得到了爱德华·麦克道威尔写作奖金,搬到美国东北部的新罕布什尔彼德罗居住,为期两年。在这里,她结识了作家赖雅。
赖雅原是德国移民后裔,年轻时就显露了耀眼的文学才华,他个性丰富多彩,知识包罗万象,处事豪放洒脱,说话生动风趣,童心未泯。结过一次婚,有一个女儿,后离婚。
他们相遇时,张爱玲36岁,风华正茂,但赖雅65岁,大她近30岁,风烛残年。作为一个温厚长者,丰富的阅历、幽默的谈吐,让她感到快乐。在那些暴风雪中的日子,在那个温暖的小木屋,他们相互偎依取暖。
尽管当时的赖雅年纪大且贫穷,但张爱玲还是选择爱了。这一次爱情让张爱玲怀孕了,或许当时的张爱玲对于这个孩子还是渴望的。于是她便向已离开的赖雅说了这件事情。
赖雅是一个向往自由主义但负责任的人,他没有犹豫,当即表示要向张爱玲求婚,但前提是不要孩子。张爱玲同意了,于是她这一生中唯一的孩子还没出生,便被打掉了。张爱玲从小就缺乏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她说过一句话,生孩子做什么,还要让他在人世间遭罪。她一生无后。
两人3月在美国相识,5月恋爱,8月在纽约结婚。应当是闪婚,而且是奉子成婚。
在新婚后2个多月,赖雅又一次中风。婚后,张爱玲就开始了给丈夫看病的漫长旅途。
对于有恋父情结的张爱玲来说,赖雅给她的爱也许刚刚好。婚后,张爱玲与赖雅的经济一直不富裕,甚至可以称得上“贫穷”。
结婚5年时,因为要创作剧本《红楼梦》,张爱玲赴香港,取道台湾。在这期间,赖雅在美国又中风。她本想立即回国,但思量一番决定放弃,不是心冷,是她身上的钱,连一张机票都不够买。
此次回国的目的也是为了寻找机遇,挣钱改善一直以来的困窘,到了台北没有收获,她割舍下对赖雅的挂念,飞至香港,找到老朋友再继续改编《南北一家人》等电影剧本。次年,她回到美国和丈夫移居华盛顿。
两人结婚11年中,后来赖雅又中风,还跌断了股骨,死前瘫痪了两年,大小便失禁,全由张爱玲照料。76岁的时候,赖雅在波士顿病逝。此时,爱玲47岁。为了怀念赖雅,张爱玲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爱玲赖雅。
两人这份贫寒、病痛中始终坚守的忘年之恋,有人觉得不值得,有人觉得已经超越了世俗。
孤独终老
赖雅死后,张爱玲又开始了独居生活。此后的28年里,终生未再嫁。
这个孤独的老人,晚年即无岁月静好,过得也不安稳。
她痴恋文字,一生执笔书写。台湾皇冠杂志负责人平鑫涛与她签约,出版了一系列张爱玲的作品。从1966年开始,台湾又掀起了她的传奇。正是这些版税,为她提供了生活最基本的保障。
她在属于自己的孤寂中伪装宁静,又在奔忙的迁徙中故作矜持。她想入世,却又不停地逃避。她身上一直是个多重矛盾的人格。
她经常联系的一个建筑师朋友叫林式同,帮她做一些日常的事情,尤其是搬家。
晚年的张爱玲不停地搬家,很不安定。她更加孤僻、敏感、矜持。据说有一段平均每个星期搬家一次。搬家的理由是为了躲跳蚤。她剪掉头发,包上头布,穿着毛拖鞋,好几年都是这样打扮。或带个假发,像个流浪的老人飘忽来去。
其实她是得了皮肤病。经过一位医生的诊治,总算是结束了搬家生涯。
此时,她丢掉了一切,感情、名利、世事。
她选择遗忘所有的人,也期待被人遗忘,纯粹,疏离、静谧。
她怕寂寞,喜欢热闹,爱住公寓,吃快餐食品,开着电视机。却又隔绝一切烟火,离群索居,逃避世人,十几天才下楼一次,经常还是夜深人静之时。这反而又增添了她的传奇色彩。
后来,她的皮肤病又犯了,连衣服都不好穿,整日又照紫外线灯,体质也很弱,经常感冒,一旦患上久久不得好。
71岁的时候,姑姑在上海去世,这个世界上给她最多温情的人走了。好友炎樱去世。张爱玲也提早写下了遗书。
75岁时,大约在9月8号,一代才女张爱玲死在洛杉矶的一座公寓里。死后一星期,她才被发现。伊朗房东女儿打电话告诉林式同,说那个租住在公寓里的中国女子大概已经去世了。当他匆忙赶到公寓的时候,警察和房东正在忙碌。据法医鉴定,张爱玲距离死亡已有六七天,死因是心血管疾病。
走时的那个房间,一切是那么静谧安详,日光灯开着,电视机却关了。张爱玲穿着紫红色旗袍,安详地躺在空旷大厅中的精美地毯上,身上没有盖任何东西,手脚自然平放。那么瘦弱,那么孤独,那么平静,又那么孤傲。她的房间也很简单,洁白的墙壁上没有任何装饰,狭小的桌上有几页散落的稿纸,一支笔。
9月19日清晨,遵照她的遗嘱,遗体在洛杉矶的一个玫瑰港墓园火化。没有任何仪式,没有亲人在场。
9月30日,正是她出生的那一天,她的生前好友美籍华人夏志清等几人为她举行了追悼会。这一天,她的骨灰,撒在茫茫无边的太平洋上,还有那一捧捧鲜红和纯白的玫瑰花,但愿落花有情、流水有意,把她的骨灰送回生养她的上海故里。
张爱玲的遗物中有一个手提袋,里面装着几片散稿,还有耗费了20多年的光阴,经历20多个春秋,终究没能写完的《小团圆》。也许,她内心一直期盼小团圆,但却一生逃避,一生难得,无法释怀,所以无法结笔。
她是真正的天才,这天才成就了她,也蒙蔽限制了她。她不完美,她永远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
参考资料参考资料:
1.白落梅 “张爱玲的倾城往事”,《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2012年)
2.作者|贾平凹《我最喜欢的女作家是张爱玲》
3.每日关注:《女作家张爱玲一生中有三个男人,但没有生孩子,这是为什么》
4.甘棠《如何评价张爱玲的作品?》
5.汇墨致远知心文章:《揭秘女作家张爱玲与丈夫赖雅不为人知的过往》
作者简介:郝银就职于河南省省直单位公务员河南大学中文系毕业河南省作协会员曾当过大学老师、在官场30年,用心观察纷繁世界,用笔记录烟火人生 。
郝银作品链接
人生有四悔,避开这些坑
【摄影诗话】 月光下的大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