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袁照:我用手机上课,师生获得全新的感受

疑 问
手机是好东西吗?现在每一个人都说,离不开手机了,一旦手机不在手里,又不知道去处,忘了、丢了,都要焦急、都要失魂落魄。手机是当下人生活、工作的必需品。可是,大家总以为这是成年人的专利,与孩子无关,更是与中小学生无关,许多地方,老师、家长高度一致,禁止学生带手机进学校,或者带到了学校必须进入保险箱,禁止使用。许多名校、名师,甚至很有名望的教育名家也这样说。前几天,在朋友圈里还读到一篇文章:你要毁掉一个孩子,你就交给他一部手机。成人可以用的,孩子不能用,世上除了性生活用品,只有手机了。像孩子防涉足性行为一样,防孩子使用手机,是不是当下学校与家长的共识?
不时会见到孩子由于沉迷于手机而成绩下降、心理出现问题的媒体报道。有发现带手机进学校,被当场砸毁的老师,而且当着家长面。有由于老师收缴了手机,学生跳楼自杀的案例。这些都是千真万确的现实。如何解决?
思 考
手机成了少儿不宜。对此我不敢苟同,也不敢贸然接受。我总想突破。我有话想说,我还想用我的做法来阐述点什么。去年在我从苏州十中校长岗位卸职,在尚未到北大培文任总校长的这段时间,在学校开设“看图说话学写诗”的选修课,一部分是在初一、初二学生中进行。让学生接触鲜活的世界,感悟鲜活的世界,面对世界万物、一草一木都能有所得。
当下,原创性太重要了。面对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能够感知人生、感知社会,并能迅速表达,这是我开设这门选修课的目的。至于写诗、拍照都是走向这个目的地的途径。经过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通识课以后,一天,我要求学生带手机上课,智能手机,能够上网,而且需要开通微信。
学生手机平时是被锁在班里的保险箱的,到了我上课的时候,事先与班主任、与家长沟通好,允许拿出来。上课了,我要求大家把笔、纸都拿下去,放进课桌。拿出手机,上网,上公众号,搜索我的个人微信号。还真有许多学生不会,因为平时被禁止的,怎么能会?显得很好奇。
尝 试
课前,我做了一期公众号,把学生的作业,就是上一节课布置的看图说话写诗,选择有代表性的习作刊登于此,然后要求同学留言,发表自己意见。规定时间,阅读三分钟,写感悟体会三分钟,写完立即提交,我随即通过。一瞬间,所有学生当堂练习,都在公众号上,大家相互阅读、交流,好不热闹。
效果如何?所有的人平等,都在同一平台上交流,而且是开放的。在公众号留言平台上留言,一旦提交之后,课堂之外的人只要点开微信号,都能看到。上课时,坐在办公室的老师同时也看到同学的“书面发言”,甚至家长也能即时阅读。
因为相当于正式发表,上课的同学无一不认真,无一不斟酌自己的表达。老师、家长几乎不相信这是他们的学生、他们的孩子写的。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迅速地写出自己的感悟、感想,是何其的重要。当下的时代,不是慢吞吞的时代,是快速变化、发展的时代。即使高考,你会做、能做好题目,没有速度行吗?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答题要求,是应对高考的基本素质。
有一个孩子,没有带手机。我问他:怎么没带?他说:妈妈不让。看着他坐在那里,可怜的样子,我让边上的同学在提交留言后,借给他。他拿到手机那个急迫的样子,问这个,问那个。那不是如饥似渴地在网上学习吗?我对他说,请你妈妈联系我。第二天,果然他妈妈给我来电话。问:上课用手机是不是真的?我说:是的。然后有一番交流,坐惯马车的人,第一次见到汽车,他敢吗?用了一辈子毛笔的人,钢笔出现了,他不是痛骂钢笔吗?商店里,现在谁还在用算盘,早被计算机取代了,这些道理家长也都懂,只是不放心。
感 悟
因噎废食,不可,可是现在教育上正在演绎着多少因噎废食的故事。春游出了事故再也不能出校门,校园内汽车压了人,再也不准汽车进校门。马路上汽车与人相撞,是不是马路上禁止开车、禁止行人?学校的怪事就是多,多得不可思议。归根结底是缺少担当,许多局长、校长,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智能手机,就是一个小电脑,集手机、照相机、电脑为一体的综合性学习、工作、生活的现代工具。中小学生、特别是中学生如何使用、管理?如何把它的消极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如何把手机开发成真正的学习工具与学习载体?作为探究世界的窗口?成为图书馆?成为学校的交互开放平台?应该是学校教育的现实课题,教育信息化,许多无效的大投入,教训不少,如何不多研究一些课堂有效使用手机这类小课题?
最近,我在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中小学校长培训。开讲前,让学员们上网,打开我的公众号,阅读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胡东成先生的在“大学精神引领与基础教育发展论坛”上的演讲,我是接受了胡先生的观点阐述我的教育主张的,然后要求大家留言,提交,再发表出来,相互交流,一下子拉近了距离,因为是公开的公众号,需要字斟句酌。校长们那种深刻、睿智一下子集中呈现,五光十色。
前几天,北大培文学校在济宁举办骨干教师与班主任培训班,让我做一场讲座《在现实中实现教育的理想》。开讲前,同样,我让学员同样打开个人微信号,阅读我的两篇文章《我曾经的学校是家的梦想》、《中学里的“北大”》,让大家先了解我的背景,以及我对培文教育的理解。热身开放式的交流。一下子我们拉近了距离。讲座时不断碰撞,场面热情而火爆。效率与效益提高了许多,老师的反馈,感到新鲜而满意,拓展了视野。
现在,我们到了需要突破自己的时候了。思维定势,保守而缺乏新视野,都是阻碍我们前行的绊脚石。不要把我们不了解的、不熟悉的新事物当作洪水猛兽。智能手机,完全可以作为新型学习的载体、平台。选择有些课程、有些活动,适度开发,一定会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用好了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大有裨益。
( 2018年7月17日,于火车上。)

——长按可关注作者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