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袁照:校长的诗和远方在哪里?——需要不停追问

教育发展到今天,内涵发展是学校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学校建设、外部条件改善以后,校长的工作重点在哪里?我一直认为校长与学校的关系,有三种:一是领导学校;二是管理学校;三是经营学校。这三者,无所谓境界高下,每一个学校有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发展特点;每一个校长也有他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教育理念,采取何种方式来开展工作,自有其道理。尽管如是,但当前校长的学科领导力和课程领导力,却是不容回避、忽视与轻视的。泛泛地提倡理念,或者泛泛地管理,都是不得要领的。

提升校长的学科领导力和课程领导力,首先要有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理想。学校发展目标,要包含学科发展与课程发展目标。对一些品牌学校来说,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梳理历史的时候,学校学科发展的历史和课程发展的历史,应占有最重要的位置。面向未来,实现自己的学科与课程理想,要从优秀的传统中汲取养料,校长在此要下大功夫,忽视传统和历史,是走不远的。
(校长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我们都明白吗?)
注重学科研究,不能窄化和异化。高中学校,如果仅仅是去研究高考,是不够的。即便是研究高考,仅仅研究如何获取高分,也是不够的。我们要研究高考的高分,更要研究获取高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否道德?是否美妙?是否可持续?
(校长的“功利”仅仅是对学校的伤害吗?)
学科发展是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紧密相联系的。对教师仅仅强调“教学认真”是不够的,那只是基本素质层面的要求,是最起码的“底线”。仅仅把做课本练习题和高考题作为“提升学科能力”的最重要的途径,那更是不够的。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就是教师的“生命成长”过程,要把他们放到更高更宽的背景中去发展。如果仅仅把“教学认真”和提高做高考题能力,作为教师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可能会令学科研究停滞不前甚至会走入误区,就如古人所说的: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这样的方向与目标,也不能准确、真实地反映我们教师的岗位追求、职业追求、专业追求,乃至事业追求。
(社会真的需要教育的诗意吗?)
我们学校正在践行“诗性教育”,与此相应,我校的语文学科也正致力于“诗性课堂”的构建。基于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认识,我们一直努力在语文“审美性”上下功夫,并重点在语文教学的“阅读”与“写作”这两个领域做研究。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得悉后,开设专栏探讨“诗性语文的理念、模式及实践”,连续三期刊登我校十位语文老师探讨“诗性语文”、“审美课堂”的专题论文。学科建设更是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紧密相连的。校长的学科建设领导力,是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利用校长的学科背景,加快相应学科的建设,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学校其他学科的建设。这才真正体现了教育信念的价值引领作用。
(校长真的能够真实地引领教师发展吗?)
课程领导力,更是校长领导力中的最核心的能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相应的课程体系作支撑和保障。国家课程只提供了基本课程,需要有校本课程来丰富它。纵观世界名校,都有自己校本课程体系,以此呈现各自的办学特色。如英国伊顿公学,学校要求每一个学生除完成国家课程之外,还要选修校本课程。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各占“半壁江山“。正是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学习,伊顿的学生具备了比其他一般学校学生更优异的能力与素质。近年来,我们学校也一直在努力构建人文与科学两大校本课程体系,并相应编写与出版了三十多种校本教材,但还很不够,仅仅是起步。
(少一点所谓的“专家”的引领。校长或许才能有自由发展的天地。)
学科与课程引领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校长的职责所在。如何提高校长的学科领导力与课程领导力,需要有一个政策上、舆论上、工作上的导向。但在具体的实施中,管理学校与管理企业是不一样的,企业的行政管理、行政手段,有其成效性,但也有许多局限性。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中,校长与教师更多的应是一种“同伴”关系。校长要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在教改、课改中主动“下水”,如“下水上课”、“下水评课”、“下水研课”,“下水开设校本课程”、“下水开发校本教材”,坚持与教师在教学、学术、科研上相平等,共同进步。
苏州教育发展到今天,更要有文化自觉的思想和态度:各美其美与美人之美。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弱势,相互借鉴学习,比关门封闭,拒人千里之外要有成效地多。苏州教育已进入高原,高原上不再是孤峰耸立,而是呈现了群峰并起、峰峦叠嶂的壮观景象。在学科建设、课程开发上,学校“联合体”到了呼之欲出的时候了。学校之间如果不联合起来,只凭各自单打独斗,优质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学校的个体优势也会越来越丧失。
我市语文学科“名师共同体”成员——几所百年老校的语文特级教师,曾带着各自的“徒弟”,在我们学校进行了一次“同题异构”的开课活动,课题是曹禺先生的戏剧《雷雨》。徒弟上课、师傅评课,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学科研究气象。不但展示了不同学校各自在学科研究上的水平,而且学校与学校之间在教学上也得到了交流、借鉴和促进。学科的学校个体成就与区域成就之间本来就有着“水涨船高”的关系。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