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袁照:“ 五月它要开花、五月它要放香”——诗人局长张海荣

一个人与一个人的相遇,那会是一种偶然、只是平常,一个诗人与诗人的相遇,或许是一场梦。

诗人都说是疯子。这个时代什么人都能做诗人,而校长不能,假如把一所学校交个一个疯子,这所学校是幸运呢?还是灾难?

在当下的现实里,校长并不重要,因为他上面有局长,校长疯一点、傻一点,还有局长把控着。假如,局长诗人呢?

于何泽慧的故乡,山西晋中,今天我遇到了这样一位局长,他是诗人。他与我坐在那里,谈教育,却是那么理性。严肃的神情,不苟言笑。临走我带回了他的诗集《潘掌的阳光》。

张海荣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他的诗很沉重,像一颗颗天穹上的星星,突然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落在了地上。这块落满沉重的星星的土地在哪里?在太行山深处,在晋中昔阳潘掌。

潘掌是一个山里的村庄。这里的贫瘠的土地养育了张海荣,张海荣从这里走出来,因为他写诗,他成了一位诗人,因而他始终没有走出这块土里。他的诗是他的潘掌,他的潘掌是他的诗。

这成了张海荣的底色,作为教育局长的底色。决定了他无论如何理性,他骨子深处隐藏在他的诗性。他对我说,正在编写一套适合孩子阅读的好诗读本,编一本现代新诗中的好诗读本,是如何地有意义与艰难?真正让诗歌回归中小学校园,那是他坚定不移的历史使命。

他有悲悯情怀。我读每一首“潘掌”之诗,都给我以这样的的感受。他有平民情怀,他在大山深处,正是那段苦难的生活,让他内心一直明亮。

一个教育局长具有底层人的情怀,是如何地难能可贵啊。这是这个时代中小学最缺少的,因而今天我异常高兴。晋中有福了,孩子们有福了。

张海荣诗集《潘掌的阳光》选读

五道庙槐树

种下槐树的兄长早已离去
傻傻的槐树依然年年绽放

五月它要开花
五月它要放香

这是兄长的遗产
这是族人千年不变的家风

八子阅读感悟

对兄长的怀念都寄托在这首诗里了,一棵树,已经不是一棵树,这棵树是兄长的影子,是兄长鲜活的生命。是兄长一种生命转换成另一种生命。面对这样的生命是该高兴还是悲伤?兄长不在了,可兄长种下的槐树还在。睹物思人,偏偏物不解人意。“每年要绽放”,人何以堪?而这样的“绽放”,却是生命澎湃得让人不可接受:

五月它要开花
五月它要放香

花团锦簇的五月,怎么能让老槐树不开花,不放香呢?花你要开就开吧,为何还要“放香”呢?有香气就有香气吧,为何又是那种肆无忌惮的“放飞”状态呢?对兄长的怀念、对兄长深深的爱,一瞬间都融入了这棵树里了。面对这棵老槐树,面对的是对生命的无可奈何。这样的无可奈何,是深沉、是悲悯。

潘掌·树瘤

细细触摸病变而生的树瘤
思量着所有的前因与后果
风便开始将整个山头摇晃起来
如果有足够的时间与耐心
愈渐疏朗的山林一定容易清点
不仅是山的这面 翻过岭去
山的反面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细细触摸病变而生的树瘤
不只一棵两棵
多的且有些惊人的雷同
思量着所有的前因与后果
风便千万次地摇晃整个山头

八子阅读感悟

潘掌是张海荣的故乡,是太行山里的一个村庄。这个村庄,有张海荣的诗之魂。潘掌于诗人来说是他的出发地,诗人的旅程是从这里开始的,又是他的远方,他要走进他所创造的诗的境界中,在那里栖息,无疑又是他的归宿,他的人生的归宿。

这首《潘掌·树瘤》,他的思想、他的情感,都藏在他的树瘤之意象之中。一个沉思的哲人,与一个被囚禁灵魂的诗人,合二为一了,成为一体的人。这个人是张海荣,或者不是张海荣,是我、是你、是他,或者不是我、不是你也不是他,那是一个背负着沉重枷锁的精灵,来到了潘掌、来到了一棵长着树瘤的树下。一颗树瘤,沉痛而又美丽,诗人抚摸着树瘤,开始了旷古的追问,这样的追问,从屈原那时就开始了,一代一代人没有停止,只是追问的方式不一样,张海荣的追问,地动山摇,葱山头这头到那头,都晃动起来了,还不停不息地追问前因后果。

山神庙

地气很重
阳光把它们蒸起来
又让它们在庙檐上做短暂的停留

它们中的一些趁机溜了回去
一滴一滴落在地上
像僧人的木鱼槌敲在木鱼上

那么轻 那么稳 那么准
那么响 就连远山上的猛兽
都听醉了

八子阅读感悟

抗争、倔强。悲伤又悲壮的美。一幅画,凝重,如寒冬一场雨后,冰凌挂在枝头,虽然晶莹,但当我们被它的美所吸引,我们伸手去迎接它的时候,却冰凉刺骨,令人倒逼一口凉气。可这种凉气,并不会让人气馁、让人颓废,而是让人警醒,催人奋起,给人以力量。

题目是《山神庙》,没有正面写山神庙,而写的是“地气”。笼盖山神庙的“地气”,是太行山里的地气,浓重又凝重,像露滴、像雨滴,有形有声,悲壮得让人心碎?还是让人心醉?诗人说,是心醉,不仅仅我们自己醉,山里的猛兽也会醉。

这是苦难,唯有经历苦难的人,才会有此感受。这是敬畏,唯有有敬畏情怀的人,才会把天下万物,都看成生命。

潘掌村的山水
补记

我一直认为,局长教育家比校长教育家更重要。今天与北京新学道教育集团梁勇董事长一起,拜见了“诗人局长”张海荣,他是诗人、作家。“潘掌”是他的老家,他从这个村子走了出来,不停地为她写诗。晋中的中小学的师生们多幸运啊,诗歌如同阳光。他的教育理念、实践也一定会如同他的诗,我坚信:

五月它要开花
五月它要放香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