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桃林新作:《汉城记忆·四》诵读/茉莉 梦笔生花 荆棘

作者简介:
张桃林,生于1948年,西安市未央区汉城街道办扬善村农民。爱好鼓艺,心手相学,心手相传,心手相承。喜爱文字,调理心情。岁月静好,喜交朋友。平凡人生,共享国梦。
汉城记忆·四
作者/张桃林
(十一)横门
诵读/茉莉
横门是西汉北城墙西侧最后一道大门,它正南面对未央宫,附近为商业经济中心。此门临咸阳古渡,依渭河横桥(即中渭桥),北通渭北秦故都咸阳宫殿区和咸阳原上汉五陵区(高帝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
泱泱秦地,地茂形胜,渭水涛涛,蔚为壮观。横门遗址在今未央区六村堡乡关庙村与相家巷一带。
西汉城墙共十二道门,每面城墙三道门。每道门有三个城洞,中间是皇道,由天子和君臣专用,两边则是百姓和普通通道。西汉城之雄伟壮美享誉华夏,闻名世界。
这正是: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
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
横门也是汉兵征讨匈奴的出兵处,后因匈奴逐渐衰弱而渐成汉城对外经贸文化交流的出入之门。
汉城人民通过横门,和渭北的人民在生产技术,种子交换,农具、农产品交易,人员流动等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
渭北大地地广粮丰,渭北儿女勤劳谆厚。当年,我们汉城人经常赶着三套大车去兴平、杨陵一带兑换优良小麦品种,粮食不接时还经常骑单车到那里购买小麦,玉米等粮食应急。到户县、高陵、窖店一带购买菜籽油,购买牲口,羊仔猪仔等调剂不足。农忙时西府甘省的乡党麦客都来支援我们的三夏三秋。平常也有河北的木工瓦工来这里打工。在艰苦火红的年月,汉城人不分昼夜,苦干实干加巧干;平整土地,兴修水利;为改良土壤,顶烈日在李下壕水库库底挖汚泥作肥料,用架子车拉回农田改良土壤;河滩一带的客户人家由于没有大牲口,由几个大汉轮流驭辕,十多个妇女拉套绳,从十几公里的西安城拉回尿粪肥田……当年的秦女最能吃苦耐劳,勇挑重担,被称为“铁姑娘”。
这正是:
铿锵玫瑰不简单,
干活不输男子汉。
艰苦奋斗志刚强,
妇女能顶半边天。
这些幸苦耕耘,改天换地,科学种田之举,为以后改革开放分田到户,大包干积累和打下了良好的地利条件和技术基础。
秦人的勤劳,艰苦奋斗使我们共同度过了当年经济困难时期,使汉城内外成为地肥田壮,五谷丰登的美好家园。
今曰,国逢盛世,三秦儿女正携手并进,为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团结奋进,勇往直前!
有诗云:
大汉雄风过横门,
渭水激浪唱秦韵。
黄土大地齐奋斗,
丰收之歌响三秦。
(十二)现代与历史交汇的取水遗存
诵读/梦笔生花
八十年代初,在汉长安城长乐宫附近发现一处“汉冰凌遗址”,古人从吸水、排水到制冰,充分体现了先民们对水的重视,开发利用。《诗经.大雅.公刘》歌颂公刘“观其流泉”,“彻田为粮”。《大雅.皇矣》篇里也有这样的诗句:“我池我泉,度其鲜原”。
在离“汉冰凌遗址”不到一公里处,有一座占地面积2.5亩,高8.5米的土冢,土冢被绿茵复盖,郁郁葱葱的松树、柏树、石榴等树木环绕其间,沿着曲径通幽的台阶拾阶而上,就会看到一个钢混结构的圆形水塔,它就是始建于六十年代,闻名汉城的西安市北郊第一供水站。
1966年8月1日市城建局下发了(66)市城建字3o5号关于“请迅速办理西北地区汚水灌区生活用水工程设计委托手续的通知”,由市测量局测绘,市设计院设计,市建四公司承担施工。市政府拨款14.9万,当地群众集资5.7万元,以民办公助、土洋结合的方式建立了西安市北郊第一个供水站,打有深水井(230米以上)两眼。1969年5月1日正式通水。解决了汉城公社、末央宫公社两个公社,十五个自然村,一万多人,八百多头大牲畜的生活用水。
汉城南片有:三查(东、中、西查),三寨(雷寨、樊寨、罗寨),东、西扬善,南北玉丰村。未央宫公社有东唐、西唐、张家巷、讲武殿南、北村。本站建设一直受到省、市、区各级领导的关注,他们常来视察和指导工作,市防疫站的技术人员定期来我站化验水质并对水塔内的清汚和消毒工作做检查和指导。
八四年中央水电部的领导陪同菲律宾农村考查团来我站访问,八五年西德联邦经济考察团也来我站考查。
时至今日,由于设备的老化和农村用水量的增加,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各村都相继建设了现代化的供水设施,这一曾经为汉城人民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供水站已退出历史的舞台。
放眼望,今日的汉城正与时代同步,旧貌换新颜,原来的“团结水库”“李下壕水库”那臭气熏天的污泥浊水已被碧波荡漾的《汉城湖》代替,随着汉城遗址公园的开发和建设,我们实现“幸福中国”、“美丽中国”、“繁荣昌盛中国”的《中国梦》也指日可待。“吃水不忘挖井人”。在那特殊年代用特殊方法,为当地人民做出特殊贡献的“西安市郊区第一供水站”,能否同“汉冰凌遗址”馆一样,成为“八水绕长安”,“八水润西安”的现代化与历史交汇的取水遗冰凌存保留下来,也是汉城人民的期盼!
这正是:
八水绕明珠,北斗七星星月照古城。
碧水润西安,千年汉城城池展新容。
(十三)大白杨
诵读/荆棘
大白杨村位于西汉长安城长乐宫遗址、汉城湖大风阁位置的南边,分东西两个行政村。现已回迁于梨园路南边宏伟秀丽的新社区家属楼美好家园。目前居民工作顺利,生活幸福美满,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人人心情舒畅尽开颜!大白杨村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村庄。
据史料记载,大白杨村曾是一片寂林,树木葱茏,飞禽走兽甚多,渐渐成为人们狩猎之处。曾经有一个爱好打猎的皇上,带着随从前去围猎,突然天上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滂沱。他们竟然迷失了方向,一个大臣告诉皇上,那边有一棵挺拔俊秀的白杨树,向阳的一面一定暖热,而背阴坡寒湿,于是一名使臣前去触摸,辩出了方向,安全返回,后来皇帝在此处修了一个庙堂,此庙从此香火不断,渐形成一村落,起名大白杨。
大白杨村历史悠久,它处于汉唐遗址交汇处,在龙首原最佳龙脉上;文化底蕴深厚,村民淳厚善良,勤劳智慧,村子古朴典雅,杰出人才辈出,是未央区有名的文化村。
在有名的大白杨小学的附近,就是唐梨园旧址,此处有一石碑,由曹禺题字:“唐梨园遗址”。公元741年此处已成为培训戏曲、杂技、音乐、舞蹈、纸扎等艺术人才的基地。因此处有一片梨树,所以称“梨园”,以后戏曲,音乐等艺术家均被称为梨园弟子。
最有名的还是“大白杨社火”,社火芯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源于东周,兴于盛唐。唐代为“分朋赛乐”形式,模拟表演《秦王破阵》。大白杨社火是东周(春秋战国)以来傩文化的延伸。寄托了劳动人民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大白杨社火是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享誉中外。
大白杨是我的故乡,老家;母亲曾在大白杨小学教书育人多年,小时候奶奶经常带我到大白杨西村老家省亲,悠悠古村,村容村貌,尽留脑海。父老乡亲,音容笑貌,大红枣树,枭枭炊烟,田野牧歌以及正月十五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美伦美奂,巧夺天功的社火表演很早就深深的刻印在我的心上。
岁月悠悠,虽多次前去故土老家交流鼓艺,但心里仍有近乡情怯之感怀;回想当年的故乡,村落虽是青砖素瓦,却简约整洁,绿树环绕。看蓝天白云,地阔田丰,人欢马叫,热闹非凡。时光留影:春意盎然,夏有暖阳,秋风萧瑟,冬雪皑皑,四季分明。人心敞亮如月,血浓于水似海。
无限的乡愁,思绪万千,岁月如歌;我们同心协力,克艰攻难,与时俱进,共筑同圆伟大壮丽的“中国梦”!
这正是:
东西白杨心连心,
社火芯子爭分寸。
大年十四派”密探”,
你出帝王我扮神。
戏曲人物一行行,
惊艳八方十万人。
鼓乐声声响耳畔,
“将军激战”遏行云。
“梨园弟子白发新”,
戏剧名家李爱琴。
”秦声飞扬”长乐宫,
”娓娓动听”滿园春。
汉唐雄风东方来,
未央鼓协行鼓韵。
三千里路云和月,
远望白杨彩霞飞。
大汉雄风遍三秦,
遗址公园花似锦。
不忘初心记使命,
团结奋斗永前进。
金牌主播:
茉莉,本名张凤秋。六零后,喜欢文学,热爱诵读。曾在大型国企宣传部从事采编播工作十余年。现为【东方茉莉文化传媒】有声文学平台主播主编。钟情于用声音演绎生活的酸甜苦辣,用声音诠释生活的幸福美好。座右铭:优雅地活着,健康地老去。
金牌主播:
梦笔生花,本名苑景贵。从事服务行业,用平和的心态对待人和事。喜欢歌唱、绘画更喜欢朗读,喜欢在歌声、画卷以及文字的海洋中畅游!
金牌主播:
荆棘,河南郑州人,一个曾经从事多年播音主持工作的广电人,一个曾经更换过不同工种的工作者,有一个一直不曾放弃的梦想——用声音交朋友,用声音传递爱,用声音连接情,用声音陪伴余生!
关于【东方茉莉文化传媒】
主 编:茉莉 依然
总顾问兼审核总监:周以年 谢耀湘 王福民
技术总监:晨曦
制作审核:晨曦 东皑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 请联系本社立马删除
朗诵艺术家指导团队:磊明 维格 东方 东明
主播团队成员:灵感 博雅 老菩提 月亮船 小雨中漫步 月朦胧 山中 逗号 程子 媛子 梦笔生花 绿芭蕉 孙东皑 凤舞云霄 谨依 古月
联系方式
投稿邮箱:zfqfcj@163.com
主编微信 :13078925077
本期制作:开心
投稿须知 :
1.作品须授权独家原创,拒绝一稿多投。
2.稿件投稿后十日内,没有刊发或者没有回复的,作者可另投其他平台。
3.作品发出七日后打赏归平台 不再发放。
本社作品精彩回顾:
林星新作:《八一情怀》诵读/博雅
林夕新作:《军营中走出的你和我》
程子朗诵《北疆军魂》
八一专题:逗号朗诵:《老兵,我要为你歌唱!》
博雅之声栏目:《母亲遗书:50多岁,你们白活!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