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朵朵随笔”↑可关注我
图片提供 李德学
图片提供 李德学
写在前面的话
此篇文章曾经编发过文字版,当时没有找到张老五的小三弦演奏作品,有一些遗憾。后来,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文化馆馆长李剑锋提供了张老五的小三弦演奏作品(视频),现重新编发视频版,让此篇微信锦上添花。在此,感谢李馆的支持!
拉祜族盲艺人张老五,他能弹一手好听的小三弦,是著名的民间音乐家,他曾获云南民歌比赛“特等奖”,“聂耳铜像奖”。《人民音乐》出版社为他灌制了《张老五小三弦艺术》的磁带,他的部分作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被群众称为“小三弦之王”,而他起伏跌宕的人生经历更是让人唏嘘不已。(张老五小三弦演奏作品欣赏)
《串联调》(张老五小三弦演奏作品欣赏)视频提供 李剑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拉祜古调》(张老五小三弦演奏作品欣赏)视频提供 李剑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山歌调》欣赏(张老五小三弦演奏作品欣赏)视频提供 李剑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提供 李德学
拉祜族的“小三弦之王”(节选)
小三弦是拉祜族的传统乐器,拉祜人喜欢用小三弦弹奏各种山歌的曲调,在拉祜山寨,能弹小三弦的艺人,一般都会受到拉祜群众的喜爱和尊敬。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有一位拉祜族盲艺人张老五,他能弹一手好听的小三弦,是个远近闻名的民间音乐家,他曾获云南民歌比赛“特等奖”,“聂耳铜像奖”。《人民音乐》出版社为他灌制了《张老五小三弦艺术》的磁带,他的部分作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一九六二年加入中国音乐家协会云南分会,是拉祜山弹小三弦最好的艺人,被群众称为“小三弦之王”。
几年前,就听人们讲过澜沧有个会弹小三弦的肓艺人,但一直未曾谋面,后来,我为拉祜族写一本名人传记,张老五是有名的民间艺术家,他自然是我书中的人物之一,我准备去采访他,但无意中听说张老五已不在人世了,我心里很难受,不能见到他,是一大憾事,正想着怎样去收集他的资料,一位朋友跟我说张老五还活着,住在他妹妹家,说他不在人世是误传,听到这个消息,我高兴极了,正好澜沧县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张正明知道张老五住的那个寨子,他就陪着我去找张老五。
拉祜族民间艺人 张老五(图片由张老五本人提供)
记得那天我们是走着路去的,在寨子门口问了几个人,他们就给我们指了张老五的住处,我在路边的小店里买了烟和酒,准备给张老五,我知道他会喝酒吸烟。当我们经人指引走进一家低矮的草房时,“进来坐吧。”我听到一个老年男人的声音从黑黑的房子里传出来,我想可能是张老五听到我们向别人打听他的消息,他才喊我们的,但房子里太黑,我在门外什么也看不见,我和张正明走进屋子,这时我才看清了,一个黑瘦的拉祜老人坐在小木凳上,旁边有一张床,床上放着简单的行李,床头挂着一把小三弦,床边还有一张看不出颜色的小木桌,整个屋子被烟熏黑的土墙包围着。
老人穿着黑色的衣服,一双眼睛凹下去了,老人已双目失明,这时一位拉祜妇女给我们拿来了凳子,她是老人的妹妹,眼前的这位老人就是我要找的张老五,看着老人的样子,我说什么也不敢相信。这就是小三弦之王吗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酸楚。张老五的妹妹跟我说老人无儿无女,只能由她来照顾了,这几年,他年纪大了,脑子不太记事了。果然,我和老人交谈时,他说话有些模糊不清了,还好他还能断断续续回忆起一些过去的事,我把这些故事记了下来。
摄影 谭春
摄 影 谭 春
一九三0年十一月,张老五出生在澜沧县谦六乡芒掌寨的一个拉祜族家庭,父亲早逝,母亲拉扯着他们兄弟五人过日子,张老五两岁半那年,寨子里流行天花,张老五也染上了天花,双眼看不见了,可怜的张老五小小年纪就永远生活在“黑暗”中。
在他九岁那年,因家里困难,母亲又改嫁了。他只能到处乞讨,今天去这个寨子,明天又去那个寨子,纯朴的山民看着他双目失明,挂着拐杖的样子,人们都可怜他,尽管山民们生活也困难,但他们还是会拿一些饭菜给张老五吃,张老五就这样吃着“百家饭”活下来了。
张老五走村串寨地乞讨,他经常会听到山民们唱山歌,他会跟着唱,竟然一字不差。十二岁那年,他碰到了一个民间艺人,那艺人看他双目失明,整天乞讨,就让他跟着学学手艺,学弹小三弦。从此,张老五和小三弦结下了不解之缘。
图片提供 李德学
图片提供 李德学
后来,那艺人到外地去了,他鼓励张老五好好学三弦,刚开始的时候,没有钱买三弦,张老五就自己动手做,没有铁丝做弦,他就用宗丝代替,几天后一把小三弦做出来了,他就用这把自制的小三弦弹奏山歌。他一直想买一把小三弦呀,可他穷买不起。那年,张老五用十五元钱买了一把小三弦,他终于有了自己的小三弦,他整天抱着小三弦弹,他会弹的曲子越来越多,来听他弹小三弦的拉祜族山民也越来越多。
山民们把他从这个寨子接到那个寨子,让他给山民们弹小三弦,山民们喜欢听拉祜族民歌,他就弹了一首又一首,山民们听得如痴如醉,张老五的小三弦的旋律在拉祜山上回荡着。张老五去给山民们弹小三弦,不要什么报酬,只是山民们给他一些粮食及腊肉之类的东西,使他不用再去乞讨,而能自食其力了。
张老五在拉祜山有了名气,山民们都在说着他那优美的小三弦,张老五在拉祜山弹着小三弦,爱情也悄悄地来到他的身边。那天,张老五到一个拉祜族寨子为山民弹小三弦。在人群中坐着一个拉祜族姑娘,她睁着一双美丽的大眼睛,专心地听着,那优美的小三弦使她着迷,后来这位姑娘做了张老五的女人。流浪了多年的张老五有了一个自己的家,那姑娘也勤快,把小草楼打扫得干干净净,成了家,张老五还是经常去给山民们弹小三弦。一年后,女人给张老五生了一个儿子,那是一九五二年春天。
摄 影 谭 春
摄影 谭春
本来张老五应该有个幸福的家,谁知,妻子的奶酸,儿子没有奶吃,家里又穷,没有什么可吃的东西,不久,儿子死了,张老五和妻子哭天喊地,还是没有唤回儿子,妻子因伤心过度也去世了。一间小草楼只剩下张老五和那把小三弦,张老五病倒了,一连几天不出家门,乡亲们怕他伤心过度,都来劝他,让他想开些,张老五什么也不说,他一时转不过神来,两个大活人,转眼间就离他而去了,他想起了儿子,想起了妻子,泪水从他凹陷的眼窝里流了出来,像小河水一样淌,乡亲们看他的样子,都难过地擦眼泪,山民们说张老五命太苦了,一下子失去了两个亲人。
过了些日子,山民们看见张老五又拿着小三弦出门了,山民们还是像往常那样来听他弹小三弦。
张老五在澜沧出了名,认识他的人越来越多,那年,云南艺术学院的老师到澜沧收集资料,知道了张老五的情况,就去采访他,这些艺术学院的老师们,听了张老五的小三弦调,一个个被那优美的曲调感动了。
图片提供 李德学
图片提供 李德学
“这才是真正的民间音乐。”艺术学院的老师激动地说。后来,云南艺术学院出了一本内部资料,收入了四十多首张老五创作的小三弦曲子,这些曲子后又改编为交响乐,以小三弦为主旋律,创作交响乐,给人一种强大的感染力,张老五的小三弦曲子用交响乐的形式演奏灌制了磁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张老五从边疆走到了省城昆明,又从昆明走到了北京。
本来展现在张老五面前的是一条辉煌的路,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张老五得了麻疯病。那时麻疯病还不能根治,张老五被送到了景东县麻疯病院,在那里,他一个人生活了十几年,这一段经历,没有人能说清,而张老五本人也不说,只知道他的麻疯病是误诊,张老五不是麻疯病人,这也许是命运给他开了一个大玩笑。
后来,张老五又回到了家乡,过了些年,张老五老了,人们让他去县里的敬老院,他不去,他说他习惯一个人生活了。后来他又当选为县政协委员,县里每个月给他一些补助,他的生活也有了保障。
摄影 谭春
摄影 谭春
张老五的小三弦曲调,是深深扎根于拉祜山这块沃土,是民间的山歌给了他创作的源泉,再加上他坎坷的经历,使他的小三弦曲调更加感人。可以说,张老五的整个生命已融进他的小三弦曲调中,从他们创作的小三弦曲调中,人们可以听到一些悲伤和苦闷,这都是张老五坎坷人生的写照,张老五是一位真正的民间音乐家。
当我去采访他的时候,老人颤抖着手从怀里拿出一个小本子,我接过一看,是一本蓝色的中国音乐家协会云南分会的会员证,入会日期是一九六二年,看着这本三十多年前的会员证,我的眼睛湿润了。这么多年,老人不知经历了多少苦难,但却一直把一本小小的会员证带在身边,而且保护得好好的。老人跟我说他到哪里都带着这本会员证,尽管他看不见,也不识字,但他知道,这是省音乐家协会发给他的,他说他要做像阿炳那样的音乐家。
后记:此篇小文是多年前所写,曾被多家报刊杂志转载,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收录于本人的作品集《绿满拉祜山》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张老五1998年去世,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专门为他修了一座坟墓,立了一块碑,以表彰他为拉祜族的民族音乐做出的贡献。张老五这位一生为音乐而活的老人,拉祜山乡永远会记住他的名字。
张老五留下了很多小三弦演奏的作品,是一笔珍贵的“财富”,他演奏的作品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影响很广。如今,他虽已乘鹤西去,但他演奏的优美的小三弦曲调,会一直在拉祜山乡那片土地上流传。
张老五的人生之路起伏跌宕,让人唏嘘不已。当年采访他的时候,听着他的故事,我曾数次难过地泪流满面。直到今天,每当想起这位老人,我还是会眼含泪水。愿老人在天堂安好!愿他心爱的小三弦永远伴随着他!
图片提供 李德学
图片提供 李德学
本文摘自(节选)娜朵著《绿满拉祜山》一书,标题有改动,该文曾被国内多家报纸、网站转载,受到读者的欢迎,因原文篇幅较长,这里只是节选。原文可查阅“拉祜族文化网”,网址:www.lahuzu56.com。
此篇微信曾编发过文字版,为让大家欣赏到更多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各地民俗)和原创歌曲,特别把部分小文重新编发新编版。
重要信息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阅读“朵朵随笔”的文章,此篇微信使用了“超链接”功能。以后,在每一篇新发布的微信后面都会同时滚动推荐几篇“朵朵随笔”的热门文章与朋友们分享,请多关注。
特别说明 :“朵朵随笔”公众号是义务宣传拉祜族的民族文化,如有其他公众号要转载“朵朵随笔”的文章,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朵朵随笔”公众号和出处。
温馨提示:请多关注“朵朵随笔”
请多关注“ 拉祜族文化网”
(网址:www.lahuzu56.com)
微信是朵玫瑰花,多谢关注多谢转发。
作者简介:娜朵,拉祜族,在中缅边境一个叫孟连的小县城长大,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了拉祜族的第一位作家。16岁开始发表作品,出版了11部书、2部个人艺术作品集(上卷·水墨作品,下卷·手机摄影作品)和4张个人原创民族音乐专辑(由娜朵作词、作曲),用六种语言(拉祜语、傣语、哈尼语、佤语、云南方言、普通话)演唱,发表文学作品300多万字。多部中短篇小说被收录于中国作家协会选编的《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第三批卷本(国家卷),作品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政府最高奖“骏马奖”,多部作品被云南民族大学作为本科教学内容;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绿梦》填补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没有拉祜族作家文学的空白并被载入了文学史;个人小传被作为词条收入《中国少数民族大词典·拉祜族卷》《中国作家词典》,并被国家民委主办的《民族团结》杂志作为“中国少数民族英才”进行介绍。后来,因为命运的使然,作为“特殊人才”引进,从遥远的边疆调入广州工作;尽管经历非常简单,却不乏传奇色彩,曾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应邀出国访问;连续三年(2015年、2016年、2017年)获广东省音乐家协会颁发的“广东省优秀音乐家奖”。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广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作家。
娜朵主要著作:(1)报告文学集《民族·热土》(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2)中短篇小说集《绿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此书填补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没有拉祜族作家文学的空白并被载入了文学史,收录的短篇小说《蕨蕨草》荣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政府最高奖“骏马奖”(新人新作奖);(3)民间文学集《拉祜族民间文学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4)中篇小说集《疯兰》(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5)纪实文学集《边地民族花》(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6)纪实文学集《绿满拉祜山》(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7)中国第一部拉祜族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母枪》(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此书作为中国当代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经典作品推出;(8)长篇小说《麻石街的女人》(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9)个人演唱专辑《拉祜情声——心灵的歌谣》(广东音像出版社2009年版);(10)长篇小说《骑楼里的女人》(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11)原创民族音乐专辑《妈妈背上的歌——拉祜山歌谣》民族语版,由娜朵作词、作曲、用五种语言(拉祜语、傣语、佤语、哈尼语、云南方言)演唱。(广东音像出版社2014年版);(12)原创民族音乐专辑《麻栗花——遥远的歌谣》普通话版,由娜朵作词、作曲、演唱。(广东音像出版社2014年版);(13)原创民族音乐专辑《拉祜山的传说——古老的歌谣》器乐演奏版,由娜朵作曲、配诗,著名国乐演奏家谭炎健教授倾情演绎。(广东音像出版社2014年版);(14)散文集《秋过乌蒙山——娜朵手记》(云南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15)长篇童话《边地丛林密码》(云南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16)娜朵艺术作品集(上卷·水墨作品《朵朵画语》·云南民族出版社2017年版)(17)娜朵艺术作品集(下卷·手机摄影作品《角落的倩影》·云南民族出版社2017年版)(18)原创民族音乐专辑(情歌专辑器乐版)《边寨恋歌——悠悠的歌谣》(广东音像出版社2017年版)。
微信是朵玫瑰花,多谢关注多谢转发。
长按二维码 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拉祜族文化网
推荐【朵朵随笔】的热门文章
【朵朵随笔】我的民族——拉祜族(新编视频版· 拉祜族歌舞欣赏)
【朵朵随笔】中国的四个拉祜族自治县(新编版 ·拉祜族歌舞欣赏)
【朵朵随笔】拉祜族的“小三弦之王”(文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