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留言】这么粗的血管,小王为什么抽不出血?

前几天快下班时,科室又来了一个患儿,这是半个小时内来的第三个患儿了。“唉,又要加班了。”小王叹了口气,快速准备相关用物,将患儿带至穿刺室抽血……
 
事件经过“护士,在哪里抽?”小王将患儿从头看到脚后,告诉家人最佳抽血部位是脖子。“抽脖子太吓人,换个地方吧。”家长试图改变小王的决定。“将孩子放床上吧。孩子还要做皮试、输液,你越拖延,越耽误孩子治疗。”“护士,你可要看准再扎,我家孩子胆小。”小王一边回答,一边给患儿摆体位。暴露颈部后,血管看起来还不错,小王信心满满。消毒完毕,针尖进皮的瞬间,患儿大哭起来,拼命扭动脖子,小王选好的血管竟不见踪影,她调整了几次方向均未成功。家长生气地说:“你啥水平,让你看好再扎,你这戳来戳去的,孩子疼死了,快拔出来换个人扎。”操作失败,小王很懊恼,为避免引发纠纷,她喊来张护士增援。张护士没有急于穿刺,她先安抚家长,后认真查看血管,讲解注意事项,取得家长的配合下,顺利在对侧颈部完成了抽血。熟练进行各种部位穿刺是儿科护士的一项基本功。对于小儿来说,颈外静脉管径相对粗大,肉眼可现,较容易暴露,同四肢静脉及股静脉相比,具有操作时间短、省时、省力等优点,是常用的采血部位。但看似容易做着难,新护士们失败率并不低。
体 会小王在失败后认真进行了反思,发现自己存在以下问题:临近下班,心情急燥,与家属沟通较为生硬,家属配合度不高;操作时,本已摆好的体位,在进针时因患儿哭闹,导致体位发生变化;进针部位距离下颌角太近,进针后调整角度有一定的困难。想明白自身的问题后,小王又去向张护士取经。张护士在儿科磨炼多年,是科室的骨干,只要她抽血,几乎没有失过手。这次她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经验。首先,准备工作要做足。接到抽血医嘱后,备好试管,贴好标签,向患儿及家长做好解释。沟通过程中,既要展现出专业素质,更要体现人文关怀,取得患儿家长理解、配合。认真评估血管,交待清楚注意事项。其次,为患儿选择适宜的体位特别重要。我们通常将患儿置于左侧或右侧位,颈下垫高枕,呈头低足高位,头下垂约60°。该体位可较好地暴露颈部血管,并使血管紧绷,便于助手固定患儿。助手在采血过程中应约束患儿双肩及双手,避免穿刺时患儿扭动身体造成穿刺失败,或抽血过程中针头滑脱。同时,应给予头颈部一定的支撑,注意勿阻塞口鼻,引发窒息,不能按压颈动脉窦区域以免发生意外。
最后,把握好进针部位、进针角度和时机。在穿刺前,先压迫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以下部分,待颈外静脉上段充分显露后,以其中点为穿刺点。颈外静脉下段虽然较为短粗,但其深面有筋膜,不利于固定且容易造成皮下出血,不宜在下段进针。针头与皮肤呈30°~ 45°进针,随着角度的增大,针头与皮肤表面接触处面积相对减少,皮肤受损范围小,有助于减轻患儿疼痛。患儿吸气时,血管回缩,呼气时血管充盈,应在患儿呼气的瞬间快速进针。进针见到回血后,将针尖放低平行推进,妥善固定。抽取所需血量后快速拔针,指导家属正确按压,减少出血、淤血等并发症。文:河南省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刘转巧
编辑:魏李培
审核:张灿灿
以上为原创,转载须获本报授权并标明出处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