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韶忘“味”

味是形声字,从“口”从“未”,“未”指柔枝嫩叶,“口”指品尝,“味”字表示品尝新鲜嫩叶,本义是滋味,引申为情趣、体会、研究等。
《说文》:“味,滋味也。”
字形从甲骨文至今没有变化:
《周礼》:“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
《玉篇》:“五味,金辛木酸水咸火苦土甘。”
《吕氏春秋·通诠》:“五行配五味,谓酸属木,苦属火,甘属土,辛属金,咸属水。”
以上是传统中医理论中讲的“五味”,即“酸、甘、苦、辛、咸”。五味对应五行,不同的味道归经入脏不同,补损效果也不相同。《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在中药范畴,“味”字作为量词,药方中每一种中药都可称为“一味”。
在古代诗歌中特别强调韵味,这是一种含蓄悠远、意趣无穷的境界。诗歌的艺术之美令人产生丰富深远的审美感受,且复杂微妙,难以言达。美食的味道令人愉悦,美味与诗歌都可以让人产生相似的感受,古人以“味”评诗,十分恰当,也更容易理解诗歌的意境。
佛教认为,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味是其中之一,是指舌根所尝的味道,是舌识分别的境界。《俱舍论》说味有六种:甘、醋(酸)、咸、辛、苦、淡。
“闻韶忘味”出自《论语注疏·述而》。原文:“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是讲孔子在齐国闻《韶》(舜时乐曲名)后,入迷的三个月不知肉的滋味。他说到想不到会有这样好的音乐。后来用”闻韶忘味”来比喻对某一方面入迷的状态。
常用词语:味道、气味、口味、品味、韵味、滋味、美味、余味、趣味、五味、异味、玩味等等。
请欣赏“味”字书法作品:
撰文:曹善华
书法作品及范字书写图片提供:曹善华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