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作者简介:韦振温,壮族,70后,广西环江人,现为环江二高教师。喜好散文、诗歌创作,有作品发表于网络。
卢学知兄弟走好
文/韦振温
不见卢学知兄弟已有好几年了,不曾想,再次见时他已变成了一张照片。
卢学知是我同村的老哥,年纪也就比我大个两三岁。当然,如果按照辈分,那我还得叫他一声叔。小时候在村上的玉合小学读书,因为我们两屯相邻,每天上下学大家都要走一段共同的路,所以几乎天天都有相见。那时的他给我的印象是比较成熟而稳重,一副老大哥的模样,完全没有我们这些小男生的稚气与顽皮。由于他父亲是我们村里知名的长老,干着地理先生的活,也是无数人口中的“嘎博”(壮语,意为干爹、师傅或先生),所以大家大都因此而更熟悉他了。
在镇上读初中时,他比我高一届。同为内宿生,每天除了上课,其他时间还是时常相见的。那时的他已经长得相当魁梧,完全一副青年小伙的模样,人也显得愈发的成熟而稳重了。
1992年初中毕业后,他没能考上高一级的学校,于是回家当起了农民。作为农民,在父母早已年迈兄长又外出工作的情况下,他基本包揽了家里的农活,还创造了一个人一天打下九担稻谷的记录。直至今天,这都还在村中传为美谈。
在上世纪的90年代,在乡下农村,不管是小学毕业还是中学毕业,只要没能考上高一级的学校,多数人的选择不是回家务农,就是加入打工的队伍,从此与书本鲜有沾边,更别说其他的深造或升迁了。有很多的人也从此就被埋没于历史的洪流之中,成为了一个个平庸的生命。
卢学知兄弟回家后却不甘于当个普通的农民,他白天在田地里劳作,晚上回家就着煤油灯开启了自己的创作学习之旅。为了避免遭人打扰,他还专门在自己家旁边搭建了一间茅草屋,以供专心学习创作之用。因为先天不足学历浅等原因,他的很多投稿都石沉大海,纵使这些投稿都是他的心血之作,并且还是他步行几个小时之后才能送达乡镇邮政所所投的。
因为热爱与执着,他甚至狠心地把家里的几只鸡给卖了,用钱来订阅了一年的报纸,然后每天都在研究学习怎样写文章。毕业一年后,他的文章终于登上了地区日报,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新闻稿,小散文,一篇篇地以豆腐块的形式出现在各类报刊之上。从此,他就成为了村里有名的文化人。
有一次回家,提起他,我父亲就充满了敬佩。说他白天干活,晚上就能把劳作的内容写成新闻进行发表。这在我们那个小山村,实在是闻所未闻的事情!而那时的我还完全不知道文章该怎么写,对他自然也有着几分的敬佩。
待我来到环江县城念高中时,他的哥哥改行到县广电局做记者,他也跟着跑到了县城,具体做什么工作我并不知道,只知道他的文章更是时常地出现在各类报刊上了。
有一天,他约我和同村的立荡兄弟上他大哥家去打牙祭。在那里,大嫂担心我们在学校油水不足,不断地给我们两兄弟夹肉。而我们当时也正处在缺油少水的时候,所以也没少发挥饭菜破碎机的功能,将碗里面的饭菜一一消灭干净。
饭后,卢学知兄弟向我们展示了他那些年的学习与创作成果。当时,只见他打开一个本子,貌似教案本的样子,里面全是各类报刊文章的剪辑,有的是他用以学习的范本,更多的则是他个人创作发表的稿件。一份稿件就是一份耕耘,一份稿件就是一份收获,一份稿件就是一份希望。看着他那一本厚厚的报刊剪辑本,就足以知道他背后下了多少功夫,他已经俨然成为一名文字工作者了。
后来,因为文字,他遇到了自己的爱情,与一位小学教师喜结连理;因为文字,他考上了公务员,成为了环江县法院有名的笔杆子;因为文字,他收获了无数的荣誉,光是区市县级的荣誉证书就超过百本。这些年,经他之手的文字更是多达数百万。
他公开发表的文字多是新闻稿或通讯报道,尤其是与法院工作相关的案件报道。在那些报道中,他传播国家司法声音,弘扬社会正能量,关注社会民生。还有一些则多是小散文,文章似都不长,里面却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记得去年父亲节时,他专门写了一篇题为《老爹》的文章,写的是我也非常熟悉的他的老爹。文中有如下几段文字:
1997年初我突然带新婚妻子回乡,父亲又惊又喜,不顾自己73岁高龄,光着膀子,跳进猪栏把那头只有主人才能靠近野性很强的黑猪拉出来给我们杀了!那天邻里乡亲知道了都来祝贺,父亲忙里忙外,时而安排客人坐下,时而吩咐我们摆桌上菜。细心的人会看出,那天父亲是刚流过眼泪的。本来是个高兴的事儿,可在父亲的心里,他对不起自己的儿媳妇,他日暮垂年,已无能力给新进门的儿媳送点什么像样的礼物!我哥了解到父亲的这个心结后,想方设法筹得一千元,通过父亲给我妻子——那晚,我父亲病倒了,且一病不起,四个月后,他还来不及等待即将出生的孙女,便离开了我们。
我很后悔让媳妇收下父亲的礼金,也很后悔带媳妇回来,让父亲操劳过度。后来,我写了一篇《喝我婚酒那一夜》的文章发表在河池日报,现在每次拿出来品读,我是读一次哭一次。
父亲去世已经22年了,母亲8年前也相继离开了我们,现在每次回乡,我就像一个无家可归的游子;老家离我渐行渐远,家乡在我心里也渐渐变成了故乡。
每次读到他的这些文字,我都感触良多,他那身材魁梧和蔼可亲仁慈大爱的老爹形象就会一次次地涌现在我的眼前,久久不能忘却。小时候,就是他的老爹时常来为我们村里的人家操持红白喜事,沟通人神,传播天语,还时常为村里乡亲排忧解难,是一位得道的长老。在这些文字里,他的孝心与思乡之情也跃然纸上。
这些年来,除了文字工作与法院工作,卢学知兄弟还曾经在计生部门、在乡镇政府工作过。不管在哪里工作,他都如他兄长学问所说——得失随缘,待人和善,受人尊敬,鞠躬尽瘁,业绩辉煌。
几年来,我们虽然同城而居,但各忙各的,见面的次数也是相当有限。去年十月,我加他为微信好友。聊天中,他祝贺着说他看到了我的文字作品发表在《河池日报》上。在我问及他是否还在进行一些文学创作时,他说他已经转到司法警察大队,主要是配合院里面去执行,经常跑在外面,太忙了,没得时间进行创作。
这是我们的第一次微信聊天,没想到也是我们的最后一次微信聊天。
得知他英年早逝的消息,大家无不为好人不得平安而感到愕然与痛惜。绝症的不幸降临,让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46岁。46岁,一个不高不低的年龄,一个承上启下的年龄,一个让人无限痛惜的年龄。
记得有句话说: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的宽度和厚度。卢学知兄弟用自己的一生进取、自学成才、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效力夯实了生命的宽度与厚度,他的生命由此而充满了意义。
如今,他人在天堂,没有了病痛,相信他一定会续写自己在人世未了的文章,不信请看那朝霞,那晚风,还有那家乡天边的一抹云彩。
我对着天空默默地念着:卢学知兄弟走好!
投稿须知一是关注本公众号;二是投稿可加微信号:wyh07785126或者发稿子到邮箱:jinzhutan8818@126.com,并附上作者简介和个人图片;三是平台对稿件有修改权,如不允许修改请作者在文末声明;四是原创作品获得的打赏70%支付给作者,满50元支付,其余留平台用于有关活动;五是作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不接收别的平台已经采用的作品,平台只收原创首发稿件,谢谢大家的支持和理解。本平台隶属于都安县作家协会,平台优秀作品选登于《都安文艺》,或者向公开发行刊物推荐。平台编辑:韦云海 、蓝柳节。长按二维码识别精彩内容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