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责编:红月亮
▲点击上方资江文化关注更多精彩
资江文化
微刊总·2017年第54期
著名诗人,作家,画家彭国梁题字
何谓资江
一条雄性的河流
一江柔情的放歌
一把斜雨下依偎的纸伞
一堤柳荫下交织的莺梭
亲近资江
资江旗帜猎猎飞扬
湘楚大地觅我诗行
关注资江
薪火相传弘扬资江文化
生生不息尊重创作自由
林伯渠:从严教子树典范
林伯渠,中共五老之一,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作为一位彻底的革命者,他在家庭生活和教育子女方面,也同样表现出高尚的革命风范。在他的严格教育下,几个子女都先后走上了革命道路。其子林用三曾担任过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国家劳动保障部副部长等,其女林利(林秉佑)曾留学前苏联,后任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了解社会,懂得艰辛。
林伯渠从自己的革命实践中深切体会到,浅塘中出不了捕鱼高手,暖房中长不出参天大树,只有深入实践,接触社会,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造就社会栋梁。因此他要求自己的子女树立革命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多深入基层经受实际工作的锻炼。
1938年,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林伯渠见到要去延安参加革命的女儿林利。父女阔别多年,有多少知心话要谈,但林伯渠询问了家乡情况后问:“你知道米多少钱一斤盐多少钱一斤布多少钱一尺吗”林利本以为身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的父亲会向她谈谈革命的大道理,没想到父亲却问起“柴米油盐”这种家务事来。林利一下子被问住了。林伯渠告诉她:“这些都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事;关心人民,就不能不关心这些事!”这使女儿明白了只有了解社会,才能搞好革命 ,为人民服务的大道理。她后来回忆说:“父亲同我说的这些话,实际上是给我上了第一堂政治课。”
1946年秋,组织上决定让林伯渠女儿去东北工作,林伯渠立即表示赞同,并一再叮咛女儿,去东北后,一定要下农村,参加土改。他说:“只有经过这种群众斗争的锻炼,才能逐步了解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才能真正为党工作。”
1942年,儿子林用三才两岁多,林伯渠就把他送往农村,找阿姨照看,目的是让他从小懂得农民是怎样生活和劳动的。1953年,林用三小学毕业,考进了坐落在西郊的干部子弟学校——北京第101中学。”林伯渠很高兴,对他说:“你还年轻,应继续过集体生活。”林用三初中毕业后,林伯渠又要他考北京第四中学,过走读生活,目的是借此了解社会。对于父亲的良苦用心,林用三后来回忆说:“由原来干部子集中的学校,来到了工人、市民的子弟中间,我才发现了自己的弱点和缺点,了解了我和他们之间的生活差别。”
不靠父母,不搞特殊。
高干子弟不躺在父母的功劳簿上,不搞特殊化,这是关系到党的形象的大问题,也是关系到后代健康成长的大问题。林伯渠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在党内高层是出了名的。
林伯渠首先从培养子女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抓起,杜绝子女高人一等的想法。抗战时,他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为了防止子女生活上搞特殊化,他特地叮嘱秘书、警卫员,不让他们违反制度给孩子享受特权,不仅让年龄较大的子女过着和一般青年学生同样的生活,就是他身边最小的孩子林用三也不许例外。当时,林用三刚6岁,林伯渠让他自己拿着碗到大灶和一般干部战士一道用餐,还要求林用三看戏不抢前排,在大街上不许吃群众的东西。因为有些群众认出林用三是边区政府主席的孩子时,会主动送给他东西吃。
小林用三聪敏活泼,好模仿大人。他经常背着双手学父亲走路的样子,学得惟妙惟肖,极其逼真。县里的干部经常逗他玩,看到他学林伯渠走路的样子,就开玩笑地叫他“小主席”。消息传到林伯渠耳朵里,他严肃地说,这样不好,这种玩笑开不得,无形中会给孩子心灵里刻上超人一等的痕迹,有害于小孩子的健康成长。他还把林用三叫到自己身边告诫道:“以后别人叫你‘小主席’,你不能接受。人家问你长大做什么,你说到基层锻炼去,当一个普通人。”
1947年初,胡宗南进攻延安,当时正在小学住读的林用三希望父亲把他接回去。但林伯渠没有来接他,却让人转告他——听老师的话,争当转移中的行军模范。7岁的林用三,硬是用双脚走完了2000多公里的路程。在行军途中,还参加了儿童团,被评为行军模范。次年,西柏坡父子重逢,了解到林用三的模范行动,林伯渠高兴地说:“你长大了,懂事多了!”
不骛高远,踏实做人。
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的普遍心理。但林伯渠教子别具一格,他在给女儿林利的信中说:“总期不骛高远,实事求是为要。”
林用三出生于1939年,因为当时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于是父亲给他取名为“林相持”。抗日战争胜利后,林相持前往延安保育院求学,临行前,林老又给他改名为“林用三”,并解释道:“所谓‘用三’者,就是一要用脑筋想问题,二要用双手创世界,三要脚踏实地干些事情。”
30年代初,林伯渠远在苏联工作。他在给家人的信中,特地要求年龄较大的长子、次女去做工,帮助母亲养家,要求年幼的孩子也学着做手工,以求有一技之长。对孩子没有提出不切实际的奋斗目标。
解放后,林伯渠身负重任,国事繁忙,但他对子女的教育培养却丝毫没有放松。林用三后来回忆说:“为了让我能够真正学到一点东西,父亲费了不少心血,常常抽空为我圈点文字,为我修改日记,还经常检查我的作业,了解我的学习成绩,有时候还让我唱一两支歌,考考我的音乐。一年、两年,父亲看出了我的志趣。有一次,父亲对我说‘看来你不是天才,也不十分聪敏,但是只要努力,还是可以做一个好的技术人员’。”
1959年,林用三高中毕业,准备投考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航空系,林伯渠知道后,同意了儿子的想法,然而指出航空是天马行空、好高骛远,但做人还是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他说:“我只希望你能学到一些真正的本事,脚踏实地地做些工作,为国家建设出力。”
林伯渠同志就是这样,特别注重培养子女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杜绝特殊化的苗头,时刻要求子女树立“三个观点”,即“革命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他对孩子们不仅注重“言教”,更注重“身教”。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无论是在延安的窑洞里,还是在建国后的北京城,他都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和旺盛的革命斗志。在延安时,他经常穿着一身打着补丁的布衣,冬天腰间扎一根草绳;到了北京,他仍然常是一身布衣。在饮食上,他决不允许讲究。1951年,他率领代表团出国,参加前苏联的“五一”节纪念活动,住在高级旅馆里,用自来水时总是把龙头开得很小。人们告诉他水费很便宜,他说:“不管多么便宜都是苏联人民的劳动成果,要爱惜。”林伯渠如此“律己”,对孩子们无疑是最有效的教育。这就难怪,1960年林伯渠逝世后,他的一切遗物,孩子们全部交公!
眼下,全面深化改革啃下硬骨头,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干一番事业,正需要一大批真抓实干、清正廉明的党员干部,正需要一大批奋发有为、创新创业的时代青年。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不妨照照林伯渠同志这面镜子,自警自励,模范遵守党纪国法,管好身边人。这样,就不仅不会被所谓“官二代”的教育问题所困扰,不仅不会被“我的爸爸是某某”的负面新闻所烦恼,而且会以良好家风清党风政风、纯社风民风,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营造风清气正的氛围。
作者照片作者简介:
郑岳涛:中学高级教师,教理科,也敲打方块字解解乏。有”豆腐块“数百在各地晾晒。
平台说明
本平台旨在弘扬资江文化,推崇优秀作品,挖掘富有创意的新人,让真正的好作品走得更远更长,让更多人分享阅读;让世界认识资江,让资江走向世界。
资江文化编辑部
顾问:郭辉何青峻
社长:萧骏琪
主编:曾灿颖
副主编:欧阳芝兰杨祖哲
社长助理:萧诗洁
责任编辑:念泽民
发行编辑:刘思娴
关注湖湘文化
展现资江雄风
来稿请附作者简介及照片,以word形式自行整理好稿件,杜绝错字和病句,并附微信号等联系方式,以奉稿酬。
本刊汇聚湖湘大地许多文艺创作骨干,是众多文友脱颖而出的平台,仅收作者原创首发稿,谢绝一稿多投,文责自负。
稿酬领取规则(暂行)
一)本平台作品全部由作者授权刊登,保护作者原创文字,如有转载需求,请联系zcy13245029979,未得到平台授权者,侵权必究。
二)稿费为直接投稿人(配音或写作者)所有,请添加主编微信,以红包形式给付作者稿酬,稿费只是象征性支持鼓励原创作品,并更广泛的传播优秀作品,欢迎大家精品赐稿。
三)平台作者稿费来源于读者打赏,打赏自愿,额度自由。
四)稿费分配原则:
1)不带音频的稿件,按照作者百分之八十,平台百分之二十结算,作为维护平台的发展基金;
2)带音频的稿件,按照作者百分之五十,朗诵老师百分之三十,平台百分之二十结算,稿件发出第八天后 结算稿费。
3)文章涉及到两个以上作者时,赏金分配按平台百分之二十,余下的百分之八十由署名作者平均分配。
五)赞赏金低于十五元者不发放。
六)限于人力因素,稿费结算以后产生的打赏金不再进行分配。
七)从作品发出的三天以内,阅读量达到500以上,作者将享受阅读鼓励奖诗歌10元,散文,小说20元。
投稿事宜
一:投稿方式:体裁不限
赐稿邮箱:
2829765785@qq.com;
主编:红月亮
微信号:zcy13245029979
二:投稿栏目
1,出航者歌
2,诗坛漫步
3,史海沉浮
4,血浓于水
5,情海泛舟
6,唐宫汉苑
7,校园一角
8,情感天地
关注是一种眼光
分享是一种美德
本期作品受作者授权刊发并原创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