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克·贝松的叙事
——《尼基塔》(《NIKITA》又名《堕落花》)
文/金侬
导演:吕克·贝松
本片获法国恺撒奖九项提名
主演安娜·帕里欧获恺撒奖最佳女演员
喜欢收藏影碟的人,恐怕不会错过收藏《这个杀手不太冷》(一名《杀手莱昂》)这样的好片子。研究外国电影的专家,提起该片导演吕克·贝松,一定也会有许多话要讲。
吕克·贝松是一个被电影市场和专家共同关注的导演,他的作品是真正雅俗共赏的。
其实吕克·贝松导演的雅俗共赏的片子不少,先于《这个杀手不太冷》四年完成的作品《尼基塔》,虽然与前者相比,在艺术上还有些稚嫩,但确已表现出了一位创造性导演的才华。
《尼基塔》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叙事。
影片一开始,用四场戏,表现尼基塔即将结束的“旧”的生命:第一场戏“抢钱”,第二场戏“扎手”,第三场戏“受审”,第四场戏“处死”。
“抢钱”时,尼基塔一动不动地坐在桌子下听音乐,哪怕周围枪林弹雨,血流成河。那一派镇定,不,其实是冷漠和冷血,把尼基塔久经犯罪,已经不把杀人当一会儿事,甚至还好血并以此为乐的人性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被抓以后,她目无表情,一付破罐子破摔的神态。观众正以为就此她身陷囹圄,迎接她的无非是深牢大狱,已经没什么戏唱了,她出人意料地抢过一只笔迅雷不及掩耳地把警察的手扎穿,动作就像猎豹。
要不是警察及时赶来,这头凶恶的母豹定会破牢而出。既然尼基塔已经表现出了凶残的本性,警察当然严加防范。尼基塔当然也不加掩饰地在受审时咆哮法庭,疯狂地歇斯底里,把一个好端端的法庭搅合得像一锅粥。尼基塔罪不容赦,被判死刑。直到临死时,她才又恢复平静,哭着说要见妈妈。
这四场戏,一环扣一环,把故事说得清楚、明白、生动、紧张,观赏性很强。与此同时,导演还把一个缺少人性的、残暴的、堕落的、不可救药的但同时又让人不无同情、怜悯的女人,鲜明地展现在观众的眼前。
这就是吕克·贝松的叙事。他能把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扭结在一起,共同推向前进。这是一般导演不太容易做到的。
我喜欢吕克·贝松叙事的简洁、明白、晓畅,一点都不拖泥带水。
且看尼基塔“旧生命”结束和“新生命”开始那场戏,吕克·贝松只用一只日光灯,它的光芒由昏眩变为明亮,接着我们看到尼基塔躺在了另一张床上,她没有死。
由要死,变为没死,用电影的语言叙述,其实就那么简单。
还有二十岁生日和二十三岁生日,三年特工训练一转眼就在吃生日蛋糕中度过了。这也是最电影化的叙事。没有必要再在这三年中浪费观众的时间,把画面留给最好看的镜头吧。
在吕克·贝松的叙事中,简洁不单单是为了简洁,他是用简洁给画面留下浓墨重彩的空间,这一点十分符合中国古典美学中简约和繁丰的对应。简约不单单是简约,简约是为了繁丰。这就像重拳出击之前,必得把拳头缩回来一样。有了充分的退,才有进的空间。一幅国画,一枚印章,一纸书法,创作者讲究着墨处不必周到,疏可走马,密不容针。这放到时间艺术的电影中,便是着意情节和落段之间的节奏。一阵疾风暴雨之后,是微风拂面,是小桥流水,然后又是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再看尼基塔获得新生以后,画面节奏的变化。这个变化是她执枪挟持卜逃跑。本来尼基塔已经好好地活转了过来,可以洗新革面,重新做人。没承想她居然设了一个骗局,不但骗过老谋深算的卜,还一下子就把他击倒。这一下好生了得,一场观众预料中理应平静的故事顿时风生水起。
这就是节奏。由舒缓一下子变得紧张。而紧张也仅仅是短时间的,卜很快把尼基塔制服,这个充满野性的女人从此不得不重新学习做人。
这时,整个画面的色调由冷变暖,而音乐也充满着温情。
然而,温情的画面又一次次被尼基塔所破坏。这时,抒缓的节奏再一次趋于紧张,整个故事开始显现出一种内在的张力。
吕克·贝松的叙事,好像踩着观众的兴奋点跳舞。当观众觉得紧张过了,柔和的慢板伴随着爱情而来,观众过于紧张的神经得以放松;而男女情意绵绵的画面刚让观众有点起腻,突如其来的事件必定刺激观众瞪大眼球,注视故事的发展。
除了上述特点,吕克·贝松的叙事还不无幽默、诙谐和戏谑。这个特点有点像港台片。那场尼基塔把教练的耳朵咬得流血,自己却突然随着音乐跳起舞来的镜头,是诙谐的。而最后化装成大使的特工,又哭又闹,最后被“清洁工”收拾了,这又是戏谑。好莱坞太英雄主义了,来自法国的吕克·贝松不尿这一壶,这才有新意!
——原载《大众电影》杂志
宿命
——《碧海蓝天》(《THE BIG BLUE》,亦名《夜海倾情》《夜海情》)
文/金侬
导演:吕克·贝松
主演:罗莎娜·阿奎特、让-马克·巴尔、让·雷诺
我年轻的时候不相信命运,但随着岁月流逝,才看到生活中有不少东西是命定的、与生俱来的,你只有承认它,尊重它,但你不可改变它,它就是你生活中的宿命。
《碧海蓝天》讲述的就是宿命的故事。
早在杰克和亚舍还是孩子的时候,他们就都喜欢潜水。有一天,他们同时发现海里有一枚硬币,亚舍潜入海底把它捡到了。亚舍走后,杰克又发现有一枚硬币在海里闪闪发光,那是在一旁观看的神父故意扔的。杰克跳入海中,很快也把它捡了上来,再找神父,神父却不见了。
杰克的母亲是美国人,她抛下这个家回了美国。杰克跟随父亲在希腊生活。父亲是个潜水员,他几乎每天都要潜水。这一天,父亲又全副武装,潜入海底作业,不想他戴的头盔突然破裂,他从此就再也没能浮出海面。杰克差不多成了孤儿。
二十三年以后,亚舍和杰克都已长大成人,他们虽然天各一方,但都与潜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西西里。亚舍开辆破车驶往海边,他要潜入海底打捞一名困在船舱里的船员。这活儿对曾经当过世界潜水冠军的亚舍来说简直不在话下。果然,他顺利将人救出,一下子就赚了一万美元。他的助手问他赚了钱后想干什么,他望着面前一望无际的大海说:想办法替我找到杰克。
杰克此时正在秘鲁。来自纽约的保险业务员乔安娜正好来调查一起卡车沉没事故,她在出事地点看到一个小伙子一个猛子扎入冰冷刺骨的海水中,半天都没有出来。她看呆了,从此爱上了他。这个小伙子就是杰克。
杰克完成任务回到故乡。亚舍找到了他。亚舍递上一张机票,要他参加即将举行的世界潜水比赛。
比赛在西西里岛举行。杰克和亚舍都来了。乔安娜也找了公差,来会杰克。比赛开始,亚舍取得了佳绩。可亚舍的成绩很快就被杰克刷新了。亚舍虽然很失落,但他仍为好朋友的优异表现感到自豪。
杰克与乔安娜双双陷入爱河。乔安娜一开始不习惯杰克的潜水生涯,一度离开他又回到了纽约,但很快她又回来找杰克了。她已经深陷爱情,不能自拔。
又一次潜水比赛开始了。亚舍带着女友波尼塔前来参赛。乔安娜自然也跟随杰克一起来了。亚舍又创新赛绩,但他创下的纪录还是让杰克超越了。亚舍十分沮丧,波尼塔也离他而去。
在杰克一次又一次潜入海底时,科学家劳伦斯博士替他做了一系列仪器测试,结果表明,杰克的身体机能几近于海豚,这是所有别的潜水员都不具备的。为此,博士断言,没有人能再潜得比杰克更深了。
然而,亚舍就是不服,他非要与杰克一决高低。这天,他不听众人的劝阻,强行潜入海底。杰克见势不好,赶紧去救他,但已经来不及了。亚舍在海底深处体力不支,幸好杰克赶来把他托出水面。众人正准备把他抬上岸,亚舍却用微弱的声音对杰克说:放开我,让我留在海底深处……
杰克深知亚舍的个性,他流着泪水松开了手,亚舍像杰克的父亲一样沉入茫茫大海之中。
从此,本就沉默寡言的杰克更深沉了。乔安娜告诉他,她已经怀了他的孩子。他听了也没觉得太高兴,仍孤独地去潜水。乔安娜追着他喊:你要做什么?我才是真实的,你为什么不跟我过真实的生活?杰克不回答。一天深夜,杰克又潜入黑漆漆的海底。一只海豚向他游来,他投向了海豚的怀抱……
大多数人的行为,都是有因可寻的。比如杰克的潜水,一定与他父亲潜水时罹难,而他又是这一幕惨剧的目睹者有关。潜水对于杰克,不仅仅是爱好、技能、特长,而是一种情结;他深深地潜入海底,其实是去追寻父亲的亡灵。
杰克与亚舍有着很深的友谊。亚舍明知杰克高出自己一头,却总拉着他去参加比赛,并不怕他盖过自己,即使屈居第二,心中不无懊恼,但他还是由衷地为朋友能再创辉煌而感到高兴,并不像有的人妒贤嫉能,使阴招去暗算。
假如没有杰克,亚舍注定世界第一。亚舍的心中,一定有着类似《三国演义》里周瑜“既生瑜,何生亮?”的苦恼。所以,他最终选择沉入海底也是必然的。
因为父亲,杰克选择潜水;因为亚舍,杰克选择比赛。现在两个人都走了,杰克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他最后走父亲和亚舍的老路,也注定是必然的。
这一些生命中的必然,我把它理解成——宿命。
——原载《大众电影》杂志,后选入金侬电影选笔集《发烧碟中碟》。
附金侬2018年第六次群微拍书法作品三幅:
其一:春华秋实;
其二:气韵生动;
其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关于金侬:
本名张扬,书法落款名金侬,常用笔名废墨。
著名书法家,知名影评人、记者,资深媒体人,小说家,编剧。
中国文联编审,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丝绸之路电影节评委,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书画协会会员,中国书画院会员,中国书法名家联合会理事,中国民盟书画院会员,中国民盟北京市委文化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协书画院会员,清华附中特聘专家级书法教师,文化部老年大学特聘书法教授,原《大众电影》杂志编辑总监。
更多资讯,可搜寻互动百科金侬词条,百度一下金侬书法,或可关注金侬头条号——金侬自媒体。
特别提示:
凡已关注本公众号,在微信朋友圈和群里同时累计转发分享本公众号十篇(包括视频)以上的朋友,将获赠金侬小品书法一幅。转发分享记录可以截图形式发至金侬私信。
敬请关注金侬先生微信公众号:
金侬书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