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写作文
漫画作文,可以这样写
——以《这段木头里有虫》为例
赵仿华
根据漫画写作文,你如果不知如何下笔,就想想赵老师常常念叨的口诀“引、议、联、结”。
“引”是什么?引是引用图片中的人、事、物。怎么引用?看图片啊。图片中有什么?有伐木人、啄木鸟、大树。不,还有一朵云,云里有句话——这段木头里一定有虫。记住,漫画里字很少,但很重要。这么重要的话,当然要想一想,是谁说的?啄木鸟。是说谁呢?眼睛看着谁就是说谁,当然是说那个伐木人了。再想想,人类的医生断病,是根据病情症状的,那么啄木鸟医生断定有虫没虫,是根据什么的呢?当然也是根据病情症状的。那么,这个伐木人有什么病情症状呢?你看你看,他竟然砍伐树木!在啄木鸟心中,树木是家园,伐木人竟然随意毁坏家园,没病才怪!什么病,精神病!
好,把这些内容写出来,就是“引”。接下来要“议”啦。
“议”是什么?就是议论呗。谁来议论?咱们写作文的人呗。议论谁?看谁有病就议论谁呗。议论人家什么?当然是议论伐木人的病,还会从他的病表面的症状——毁坏家园着手,探究病的根源——自私、贪恋、目光短浅。
议论完毕,要“联”啦,“联”什么?可以“联”的可多啦。一可以联系在生活中,跟伐木人一样“有病”的人以及他们做的“有病”的事;二可以联自己,就不定自己有时也会“得病”,干出毁坏自己家园的蠢事;三可以联咱们的政府,已经开始整治那些“病人”了等等。
最后就是“结”啦。“结”就是总结自己的观点。我们写了那么多,最终不就是要呼吁人类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嘛。当然,“结”的方式还可以有很多。呼吁式的——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引用式的——是的,这段木头里有虫,这些木头里都有虫。让我们做啄木鸟,把这些虫子都消灭;反问式的——难道我们能亲眼目睹这些虫毁坏家园吗?等等。
【习作范例】
只有一个家园
洲泉实验小学602 唐笑
指导老师 赵仿华
今天,我看了一张漫画,虽然只是小小的一张漫画,却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给了我极大的震撼。
我仿佛听到阵阵伐木声,这个声音把我拉进漫画中。一个嘴里叼着烟的伐木工人在伐木,啄木鸟看见了,十分生气:这个人破坏我们同伴的家园,也在破坏着自己的家园,脑子里肯定有虫,我得帮他治病……啄木鸟猛地啄起伐木人的脑袋。
伐木人啊,你知不知道这是在破坏环境,毁坏自己的家园!贪婪的人类,无知的人类,你会让其他生物活不下去,也会让自己活不下去,你的举动给了地球多大的伤害!
树能调节气候,保持生态平衡,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气,使空气新鲜。树还能防风固沙,吸收各种粉尘,减少噪音污染,分泌物能杀死细菌,美化家园,全靠树。伐木人砍的不是树,而是自己的家,是所有人类的生命之本!
曾经我家附近有条小河,清澈透明,终年潺潺,生活着成群的小鱼,不时还有小孩去那戏水玩耍。可是什么时候起,各种各样看得见的,看不见的管子伸向了小河,管子里流着各种各样的污水。河水不再透明,变得黑黑的,散发着腐烂的味道。鱼儿不见了,代替鱼儿的是浮在水面上的垃圾。美丽的小河就这样被自私无知的人们活生生毁掉了。这些人,难道脑子里没虫吗?
乱砍滥伐,乱捕滥杀,乱排滥放……已经造成的损害已无法挽回。人类,醒醒吧,只有保护现在拥有的一切,悲剧才不会那么快地降临到人类身上。
只有一个家园!
保护地球
洲泉实验小学602 胡依娜
指导老师 赵仿华
最近在书上看到一张让我印象十分深刻的漫画。
一位伐木工,正拿起斧头得意洋洋地砍着树,这时一只啄木鸟飞了过来,它心想:“这个人一定病得不轻,居然毁自己的家园,我得给他治病。”啄木鸟飞到伐木工头上,开始奋力地啄了起来。
有人会问了,啄木鸟是动物,树当然是啄木鸟的家;可伐木工是人类,树又不是人类的家,为什么说毁自己的家园?其实我觉得啄木鸟想得没错,伐木工就是在毁自己的家园,我们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不仅仅只有人类这一种生物,还有许许多多的生物,他们各自有不同的作用,缺一不可,不然就破坏了生态平衡。生态平衡被破坏了,人类还能生存下去吗?
就拿树来说,树的作用有很多很多,它可净化空气,防止土地沙漠化,吸收灰尘……如果人类把世界上的树全部砍完了,不仅鸟儿没有栖息地了,人类也会失去干净的空气,失去肥沃的土地,最终失去自己的家园。所以,伐木工这样做就是在毁掉自己的家园,一个毁自己家园的人,确实有病,得治。
生活中像伐木工一样“有病”的人很多。
暑假的一天,我和父母一起去杭州玩,在某汽车站下车,我饿了好久,本来想去买点好吃的吃,可我看到绿化带中的垃圾,食欲顿时就没有了,在烈日炎炎下,这些垃圾弥漫着一股极其难闻的味道。那些无知的“病人”,他们随手把垃圾扔进绿化带里,他们的无知不但会害别人,还会害了自己。
我们不要天真地以为地球是无私的,任我们如何破坏都不会有事,如果我们不保护地球,那么我们也会受到惩罚,所以保护地球,人人有责。
欢迎投稿。录用的稿件免费修改,免费点评。
投稿邮箱:125524117@qq.com
如果你想让孩子经常读到同龄人的习作,那就:
长按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