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研究的现状与研究方法

说到历史学,其实顾名思义它是记载人类过去经历的大事记或大背景的学科。它也是一门基础性的社会科学,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科类学科;历史类学科的组合衍生学科还包括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学、文化遗产学、文物修复与鉴赏学等分支衍生部分。可以说,总体而言,历史类学科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
人类的发展脚步,告诉我们:“它是一段漫长而又艰辛的发展历程”。记载这一曲折、渐进且上升的步伐;探索人类从哪里来,又将走向何方的学科——历史学。如今的历史学,虽然,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社会科学,它仍然具有引人入胜的特殊魅力;但是,长期以来,史学的发展却被冠以“贵族学科”的特殊地位。从事历史学研究,仍然在中国面临着“冷板凳”的冷遇。当然,这种现象,也不是没有其根源。溯其根源,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其原因。
1.中国是一个正在处于或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在发展质量与发展效率问题上,仍然出现地区间、城乡间的不平衡状况;人均GDP虽然,存在“稳中求进”的现象,经济发展也开始了由高速发展,逐步转向追求高质量的发展,但是,根据2018年世界人均GDP排名统计,中国的人均GDP达到9633美元左右,排名世界第69位。距离世界发达程度的1.5万美元,还存在差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想改变对历史学科现阶段遭遇“冷遇”的现象,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头等大事”。
2.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国人民追求物质财富的热情,更加趋于高涨;对高深的社会科学学问或社会科学学术领域的探究,则成为人们所熟知的“冷门学科”;造成了社会上普遍产生的“历史不能换来美好的生活”的相应思想。
3.历史学的学科特点:(1)存在形式的过去性。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它不能重演,也无法实验,人们只能通过文字、实物、图片、电影等直观教具,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概括的东西具体化,用语言的记述将历史知识转化为生活的画面,让学生间接认识或感知历史。正是由于这一因素,历史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有很大的创造空间。(2)认知结构的多样性。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认知途径灵活多变,不应从单一的角度去认识历史事件,而应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认识和思考。认知结构的多样性表现为整体性、因果性和发展性。
A、整体性。历史是人类在特定时空环境中留下的“足迹”,因此学习历史要从时间、空间、人物三方面去整体把握。人类活动具有世界性,每个国家都不能独立于世界之外,因此学习历史要扩大视野,把历史事件放到世界背景中去考察、定位,形成对历史发展过程的立体的、整体的认识。
B、因果性。社会中的每一种变化都是特定原因作用的结果。历史事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 的发生有着特定的背景和条件,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互为因果的关系。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题之一,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和理解历史的能力的手段之一。
C、发展性。历史是一个连续不断、继往开来的过程,后一个过程总是在前一个过程基础之上的开拓创新;从认识论上看,人们的认识处于发展与深化之中。历史课堂教学要具有前瞻性,培养学生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去总结历史,认识历史的规律,使之服务于现实和未来。
(3)思维方式的求异性和灵活性。求异思维是针对常规定向思维而言的反向思维,是一种富有创见性的思维方式,它能够突破思维定势,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形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学生根据不同情况、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最主要的特点,信息处理能力是最主要的历史学科能力。应重视史料的作用,培养学生对史料进行多方面的真实解读的能力,以及思维与逻辑的严密性。遵循历史与现实、史论与史实相结合的原则,强调“以史为鉴”的教育思想。
(4)学科联系的交融性。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古今中外,涉及自然和社会的各门学科,其内容异彩纷呈,纵横交错,互为影响。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以历史为依托进行学科间的渗透、综合,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其创新能力。 造成了历史学是一门具有交叉性、整体性、学术性以及综合性的学科体系,便使其形成了具有高度和深度的知识系统。形成具有“大综合”研究思维和交叉联系的系统论思维,两者相互结合的研究新尝试。然而,这种研究模式的诞生,也必然建立在各学科理论之间日益联系紧密的前提之下,便要求研究者需要把握学科之间的关系;从而,投入到新领域和新角度的研究中去。由于在这种新的变化面前,对研究者的要求,便会更加的严格;需要使其成为一位“多面手”的人物,因此,这也是要求研究者们,不断与时俱进的一个现实问题。
根据以上因素的分析,历史研究的“冷遇”,既有其社会层面的深层次因素,也有其学科规律方面所导致的问题。在这种情况的推动下,我们应该如何找到研究历史学科的具体方法呢?现推荐以下的常用的研究方法:
1.搜集与考订材料的方法,即考据,它是历史资料搜集的最基本的一个方式。 也就是通过去图书馆、档案馆查阅文献资料或调阅珍贵档案;第一时间搜集相关的文献或档案依据。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访问或参观历史博物馆或参与文物展览,将文物资料或能够反应当时事件的证据搜集到位;到相关专业网站或学术网站调取电子档案或电子史料,也是有效的获取史料的渠道之一。
2.历史比较法。 是传播学研究方法之一。即从历史学的角度研究和分析大众传播媒介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以及媒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认识媒介发展的规律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相互关系。它不仅研究过去,还根据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判断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变化,预测不同媒介的发展前景、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其运用的主要原则:

一、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指历史事件与事件比较,历史人物和人物比较。同一时期性质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做比较,才能进一步认识这些事物或现象的共性或个性特征。对同一历史时期性质不同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也可以进行比较,可以从差异性掌握本质特征。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比较,才能认识此类事物或现象的特征变化和发展规律。

二、对应性原则

进行比较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必须有对应的比点,即比较项。如对中国历史上两次典型的资产阶级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进行比较。从运动存在的背景、领导的阶段、革命纲领、斗争方式,历史意义及其失败原因、经验教训进行全面比较。

三、重点性原则

历史比较是多方位、多层次的,但并不是不择要领,而是要有重点地进行比较。如将林则徐、魏源的思想与洋务派的思想进行比较:主要比项包括背景、目的、主张、影响及阶级属性。而这些比项中的重中之重则应是对根本目的、核心主张的比较。

四、时代性原则

由于这类比较,并不只是为了通过比较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区分出异同,更重要的是通过比较,揭示历史事件、历史本质特征,挖掘历史表象中蕴藏的规律,探寻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因此在进行比较中要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与事件、人物所处的时代特征、发展主张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统计方法。

正确选择统计方法的依据是:

①根据研究的目的,明确研究试验设计类型、研究因素与水平数;

②确定数据特征(是否正态分布等)和样本量大小;

③ 正确判断统计资料所对应的类型(计量、计数和等级资料),同时应根据统计方法的适宜条件进行正确的统计量值计算;

最后,还要根据专业知识与资料的实际情况,结合统计学原则,灵活地选择统计分析方法。

其含义:是指有关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统计数据,并对其所反映的问题作出一定结论的方法。统计方法是一种从微观结构上来研究物质的宏观性质及其规律的独特的方法。
4.计量方法。 其最大特征就是运用自然科学中数学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由于定量分析主要研究事物的数量关系,定性分析主要研究事物的性质,传统史学实际上就是运用定性的方法。因此,计量史学出现的本身就是对传统史学的否定。计量史学在1960s-1970s之间是风靡欧美各国的史学研究方式,其影响又逐步传播至整个世界。
5.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 即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研究和分析历史事件的具体方式。 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亦称唯物史观,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其与历史唯心主义相对。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解释历史事件发生的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它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它是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也是这些阶级互相博弈的结果。”与阶级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和诉求是阶级冲突的主要着力点。马克思的历史观点交叉了社会学研究与历史研究,从社会的不同阶级入手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
这5种历史研究方式当中,比较推崇的研究方法:1.搜集与考订材料法、2.历史比较法、3.史料统计法、4.马克思主义历史研究法。这四类历史研究的方式,应该采取相互结合、统一使用的具体思路,以做到“协调配合”,强调客观、真实与详细的史料相互联系的具体观点;使研究成果更为趋近于历史的本来面目。
扫 码 可 关 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