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简介(《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与反思)

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与反思蒋博
【学习目标】
1.学生自读,梳理文本结构,概括文本内容;
2.利用文本细读,分析“欲扬先抑”描写人物的表达效果与妙处;
3.深度分析托尔斯泰外貌、目光的外部特点,探究人物的神韵;
4.感知托尔斯泰审视自我、追求真理、批判社会的进步思想;理解茨威格传记中塑造真实的人的笔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文本细读,分析“欲扬先抑”描写人物的表达效果与妙处;
难点:探究人物的神韵,感知托尔斯泰审视自我、追求真理、批判社会的进步思想;理解茨威格传记中塑造真实的人的笔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俄国有这样的一句19世纪的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统治者,另一个就是列夫·托尔斯泰!11月20日,也就是整整一周前,是托尔斯泰逝世九十七年的日子,有没有同学对托尔斯泰有所了解呢?请学生简要介绍托尔斯泰。

二、速读课文,梳理结构。
文章明显地分为前后两部分,请结合课后的“阅读提示”,试着分别概括主要内容。
预设:
第一部分(第1~5段)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第6~9段)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三、文本细读,明确写法。
(一)初窥托尔斯泰
(1)引导:托尔斯泰给你留下了什么初印象?请结合课文第1~5段的词句和细节说说。

①失调/多毛/丑陋(呈现第一段)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拳头打塌了的样子。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

②崎岖/粗糙/邋遢
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
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
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③平庸/普通
从少年到青壮年,甚至到老年,托尔斯泰一直都是长相平平,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来。
一个人长着这么一张在俄罗斯随处可见的脸。
他的面相完全没有特征,完全属于普通的俄罗斯人。
④令人失望(侧面描写)(呈现第五段)
第一次见到他的人,一开始都无一例外地感到失望。“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请学生扮演来访者,读出惊讶与失望。)

2.托尔斯泰本人又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外貌呢?
预设:憎恶
总结:从青年时代起,托尔斯泰就深深意识到自己这副嘴脸是不讨人喜欢的。他说,他讨厌任何对他长相所抱有的幻想。“像我这么个生着宽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的人,难道还能找到幸福吗? ”
过渡:连托尔斯泰自己都讨厌的长相确定是丑陋无疑了,但本文难道是茨威格故意用来讽刺托尔斯泰的长相的吗?

(二)细看托尔斯泰
(1)读文章的第二部分,在茨威格的笔下,你看到了一双怎样的眼睛?请试着概括出特点,并结合文中的词句谈一谈。
①犀利
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成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
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②穿透心灵/审视心灵 (引导学生感受)
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
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
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
引导:除了犀利外,还有什么特点吗?
③情感丰富/柔和
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
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
这是出现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
④睿智/看清一切
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这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具有足够的热量和纯度,能够忘我地注视上帝;有足够的勇气注视摧毁一切的虚无,这种虚无犹如蛇发女怪那样,看到她的人就会变成石头。
在这对眼睛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
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

(2)托尔斯泰的眼睛里真的有一百只眼珠吗?这句话如何理解。
预设:
①这双眼睛,不仅仅只有犀利与睿智,也有着普通人的丰富情感,有柔情、有伤感。
②运用夸张,将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充分表达,利用一百只眼睛更睿智的看清整个世界,不仅是有观察力的,更是有洞察力的,他洞察的是什么?——洞察的是人心。

(3)齐读背景,理解人物。
背景链接:他是一个天生的贵族,但他的一生反而因其的身份无比痛苦。他把私人财产分给农民,他的家曾经是革命者的避难所,是难民的收容所。他的信仰和行为直接导致了家庭危机,夫妇分家。分家后他把自己现有的著作权和稿费无条件地转让或捐出,自己几乎身无分文。家庭危机后他离家出走,这一次离家出走却让他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生命的最后一个黎明他没有看见家乡的风景,而是躺在了异乡一个小火车站站长家的小床上,看着窗外那将亮未亮的天空。他的遗言不是说给妻子儿女的,而是说给这个世界的——“我爱真理”。

这一刻,我从他的目光中,我读出了_________的托尔斯泰。
预设:人民平等、革命成功、难民有所依归,家庭的理解

(三)回看托尔斯泰
引导:这段看似矛盾的语言,你们如何理解?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小结:这样一双犀利的眼睛,就是一双承载苍生疾苦的容器,看清了世间的一切,也看清了自己的一切,这双眼睛让托尔斯泰痛苦、丧失常人拥有的幸福。
引导:现在再读茨威格笔下托尔斯泰的文字,你还觉得托尔斯泰丑吗?
预设:这种丑陋、粗鄙的普通人却拥有这样一双慧眼,他审视一切,最终指向他自己的心灵——欲扬先抑让这种普通中的智慧更显深邃、更可贵,更指向灵魂。

四、学以致用,当堂写作。
在托尔斯泰的目光里,
有对自我的审视,有对社会的批判,
有对人生的思考,有对真理的追寻,
在茨威格的目光里,
有对名人的敬重,有对凡人的尊重,
有对丑陋的调侃,有对智慧的赞扬,
今天,老师的目光里,有你们,
今天,你们的目光里,也有我!
请你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用你的目光审视,用你的语言描摹你面前的“蒋老师”。
要求:80-100字;限时八分钟

小结:感谢茨威格的共情,用真实的文字遇见了列夫·托尔斯泰,我更要感谢你们的赞美,用你们的文字让我遇见了另一个自己,感谢这两段美好的遇见。

【板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外貌:丑陋粗鄙、普通平凡、崎岖失调 (抑-形)
眼睛:犀利睿智、洞察人性、情感丰富 (扬-神)
【教学反思】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先谈本课的教学目标。《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代表性传记,收入于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学习目标中,要求学生了解回忆类散文、传记的特点,注重细节描写,同时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同时,由于本次授课为同课异构,自己与另一位授课老师经过前期的协调,最终确定了本课其中三个教学目标,利用文本细读,分析“欲扬先抑”描写人物的表达效果与妙处;深度分析托尔斯泰外貌、目光的外部特点,探究人物的神韵;感知托尔斯泰审视自我、追求真理、批判社会的进步思想;理解茨威格传记中塑造真实的人的笔法。同时,由于本课在教材设计中作为自读课文,还增设了学生自读,梳理文本结构,概括文本内容的教学目标。
自己对于公开课或是教研课确定教学目标总是存在迟疑,以这一篇教学设计,教参建议授课时长为两课时,但是自己只有一节课来进行授课,同时又是借班授课,学生的学情无法提前预知,对于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既设计有第一课时必须完成的文本梳理,又涉及有第二课时的主旨与文体特征,这些目标杂糅起来,让整堂课都显得拥挤,“舍得”二字在此教学设计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想要教授的太多,反而最终只能是蜻蜓点水,未能真正达成所有目标。重构此课,可以设计在第一课时先行梳理文本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再重点挖掘作者对于茨威格外貌的描绘与对于茨威格眼睛的描写,把握外貌特征与眼睛的特征,感知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在第二课时重点挖掘文章对于眼睛(目光)的描写利用背景链接,让学生更为深入的理解托尔斯泰目光中的神韵,再加入必要的对于茨威格及其传记特点的资料,让学生从文本空间关照到作者空间,更好地理解托尔斯泰这一人物。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开始,是所有教学环节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学情,坚持一课一得,关注部编版教材单元教学目标、课文预习引语、课后练习题、教参建议,都是年轻老师确定教学目标很好的辅助资料,同时在确立目标时,也要大量阅读有关文章的相关文献,只有大量阅读,走进文本的“千岩万壑”之中,才能更好地确立自己授课的教学目标。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再谈本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本课教学设计上共设有四个环节,读写结合。利用文本品读,挖掘“欲扬先抑”的写法,再利用这一写法进行当堂写作,将课堂教学效果落到实处。自己在文本设计中,先利用初步梳理,将文章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并紧抓关键内容“外貌”与“眼睛”,利用文本细读,尝试概括出相关特点,并利用前后描写的反差,引导学生关注茨威格对于托尔斯泰的描写,感知“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并且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手法的实质是利用描写人物的外形,揭示人物的神韵,更充分地理解托尔斯泰思想的深邃与伟大。完成文本解析后,尝试利用当堂写作,让学生利用写作进一步熟悉这一写作手法,并呈现本文的教学效果。
自己在本课设计时,尝试搭建“读写结合”的路径,以文本分析与解读作为重点,但课堂在不断地分析中显得较为零散,分析没有聚焦,导致几处文本分析较为浅薄,没能真正深入,尤其是对于“眼睛”部分,浮光掠影,对于托尔斯泰的思想挖掘不够到位,直接导致学生对于“以形传神”的把握不够充分,最终在写作呈现时未能拔高人物的精神,只是做到了凸显人物特点,但是人物神韵的刻画不够深入。在授课时,继续坚持聆听学生发言,并针对性点评,同时利用有效引导,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实现真正的生成。
《列夫·托尔斯泰》此文是一篇文学经典,如果自己在教学设计中,能够更好聚焦文本,让环节上能够更加紧凑,同时在深入挖掘文本时,更好地将文本分析与朗读、默读、速读、演读等方式的结合,而不是仅仅只是拘泥于分析、写作,让整堂课更加灵动,更加生动,更加具有语文味。

编辑:蒋   博
供稿:蒋   博
审核:璩艳霞

欢迎投稿:qyxsmywgzs2019@sina.com

托尔斯泰简介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