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在金融领域有两个至关重要的概念: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金融机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克服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提高资源的流动性,使其得到更合理的配置,提高全社会效率。当然,这两个概念本身也早已经超越了金融领域,弥漫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人类社会存在一个永恒的问题,那就是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不同人之间掌握的信息不同,这种现象在经济学里通常被称之为信息不对称。举几个简单例子吧。一个沿街乞讨的乞丐,你不知道这个乞丐到底是真的乞丐,还是假乞丐,而乞丐本身知道自己是真乞丐还是假乞丐。一个员工知道自己上班到底是努力工作还是偷懒,而老板常常不知道。买保险的人一般知道自己身上都有什么问题,或者清楚知道自己身体可能不太好,但保险公司可能就很难知道客户的身体状况了。
逆向选择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后果之一,它通常是因为事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所谓的事前,主要是指交易双方还没签订合约或者还没开始互动之前。比如刚才乞丐的例子,所谓的事前,就是指你还没给乞丐钱之前,再比如刚才保险的例子,所谓事前就是指保险公司和保险人签订保险合同之前。而且逆向选择通常是因为事前,拥有更多信息的一方“隐藏信息”导致。
逆向选择的具体表现是,由于这种事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交易常常无法顺利进行,或者导致价格扭曲,进而常常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就拿刚才乞丐的例子,由于你不清楚对方到底是真乞丐还是假乞丐,最终可能选择不给钱给他/她了,这就使得真的乞丐由于假的乞丐存在,而能乞讨到的钱变得更少了;同样,再拿刚才保险来做例子,由于保险公司不了解保险人的身体状况,而那些身体状况较差的人却往往更有买保险的倾向,这就导致保险公司不得不提高保费,而提高了的保费又会导致那些身体状况好的人更少意愿去买保险,这就是一种逆向选择了。
再举个在金融界非常经典的例子。假设你手上有1000万的闲钱,你想拿着这笔钱去投资。这时候问题来了,假设有5家公司想找你投资,这5家公司里有2家公司是好公司,潜力巨大,而另外3家公司是差公司,可能随时完蛋。但是对这一切,你都不知道,或你收集了一堆资料,但也不能辨别到底是真是假,这时候你怎么办?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人可能就不投资给任何一家公司了,直接把钱存银行里或者存在货币基金中,虽然利息不高,但也不至于全赔了。而这就导致那两家好公司,由于没拿到投资,最后虽然项目很好,无奈资金链断裂,不得不破产推出市场。再更讽刺一点,那三家差公司,由于更懂得钻营,说不定拿到了国家的资助,最后又风生水起的活了好几年。这就是逆向选择的危害,它导致了那些好公司拿不到投资,导致那些手上有闲钱的人没办法更好的投资。
关于逆向选择的研究,最早也是最有名的论文是阿克洛夫的论文《柠檬市场》,阿克洛夫也因为其对信息经济学的杰出贡献,获得了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粗略讲完逆向选择,开始谈谈道德风险,道德风险常常是因为事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一般也是指当事人事后“隐藏行为”导致的问题。为了让问题更加具体形象,我们继续举例子。回到刚才员工和老板的例子,老板在雇佣员工后,由于老板不可能24小时盯着员工,而且即使24小时盯着员工,也依然很难判断员工是否尽力努力工作了。所以员工“偷懒”就是因为事后(签订劳动合同后)信息不对成,导致的一种道德风险。
再举个例子,假设一个保险公司卖火灾保险,在签订保险合同后,由于保险公司无法盯着保险人的行为,可能会导致保险人因为买了保险以后更加不注意防火问题,甚至有些保险自己放火烧了房子来骗保险。写到这里,想起一个笑话段子:自从买了保险以后,过马路都自信了许多。
假设刚才那个有1000万闲钱的土豪,不小心克服了事前信息不对称,克服了逆向选择问题,运气非常好了投资了其中一个有好项目的公司。但是投资人也不可能一天到晚盯着公司的运营者是否有努力工作,是否有把这笔钱用在发展公司上面。说不定公司运营者拿到钱后,就变着法子想把这些钱贪到自己口袋里,不想认真工作了。这也是非常典型的因为事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针对道德风险的问题,催生了经济学关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也就是研究如何通过激励机制和合同设计来克服道德风险的问题。
甚至连爱情和婚姻都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两人在一起之前怕逆向选择(错过彼此),两人在一起之后怕道德风险(出轨)~~那么,目前人们是如何克服因为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呢?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