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草原的成语((704)流香(3)以“点”带写 ——《草原》这样教)

描写草原的成语
课堂
流香(3)
以“点”带写
——《草原》这样教

王荣生教授在《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一书中,有对课文选文的功能的阐述(P153·模块二 语文教学设计·选文功能及相应的路径):
选文的功能指一篇课文在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中派什么用场。选文功能的研究主要是对语文教材尤其是语文教科书的编撰策略进行研究,也涉及语文教师如何处理教材。基于对中外语文教材的研究,目前已鉴别出语文教材选文的五种功能,即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和引子。选文的五种功能,为语文教科书的改善提供理论的依据,也指引着阅读教学的路径。
把课文当“用件”教:由这篇课文引发去做其他事情,或者用这篇课文做与它相关的听说读写活动,这就是把课文当“用件”教。“用件”类型的课文已经从学习对象退化到学习材料。把课文当“用件”教,已经不是阅读教学常规意义上的“学课文”。

《草原》是学生小学阶段就已经学过的一篇文章。虽然文章经典,但是再作为“定篇”来教,已经不太合适。尽管小学和初中两个学段的文章学习重点有区别,但是嚼过一遍的文章再去重嚼,可能学生也会多多少少带些厌倦的心理。
基于此,我想将此文当作“用件”来尝试教学,即抛开对文段大意的概括和对文章主旨的分析,集中力量引导学生学习第一段“草原风光图”的写法,然后展开仿写。
这一段,从语段结构上来看,采用了“总分总”了方式。先总写“我”初见草原时的总体感受“满心的愉快”,又写眼前所见到的草原的“绿”,最后用两个“这种境界”的句式再次总写感受。整个段落的结构,清晰明朗,简洁有致。
这一段,从写作重点上来看,抓住了草原最重要的特点“绿”,反复描写。草原是“一碧千里”的,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草地是无边的“绿毯”,连小丘的线条都像是“只用绿色渲染”,而且“到处翠色欲流”。羊群像“白色的大花”,在绿地上格外醒目好看,其实也在写草原的“绿”。短短的几句话,六处反复描写“绿”的特点,一处烘托“绿”的特点。真可谓是匠心之笔。
这一段,结尾的两个句子值得好好品味。第一个句子“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使用了“既…又…”的对称句的形式写内心的感受,把初见草原的震撼写得细致入微。第二个句子“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则是换了一种视角。骏马和大牛的感受,其实就是作者的感受。这样一转换,则非常有趣味了。

文章末尾提供了碧野《天山景物记》的节选。
在这些节选中,对“牧场黄昏”的描写,可以作为《草原》第一段写法学习的补充。
“特别诱人的是牧场的黄昏,周围的雪峰被落日映红,像云霞那么灿烂;雪峰的红光映射到这辽阔的牧场上,形成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蒙古包、牧群和牧女们,都镀上了一色的玫瑰红。当落日沉没,周围雪峰的红光逐渐消退,银灰色的暮霭笼罩草原的时候,你就可以看见无数点点的红火光,那是牧民们在烧起铜壶准备晚餐。”
这一段,抓住了一组耀眼夺目的词语:映红,红光,玫瑰红,红光,红火光;灿烂,金碧辉煌,银灰色。这样一组极富美感的色彩词语的使用,以“红”为主,使整个画面显得生动富丽无比。
恰好作为补充,学习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

反思:
顺着这些内容的学习,给学生布置了一个200左右的小练笔。要求是观察放学路上的景色,也能够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
第二天交上的小练笔,每个班有十来个学生能初步抓住他们所观察的景物特点来写。比如刘航孝抓住了“灰”,宋奕鸣抓住了“金”,刘泉孜抓住了“红”,宋奕霏抓住了“绿”,解贵仁抓住了“金”,曲正菲抓住了“静”,李雅格抓住了“闹”。其余还有几篇写得比较好的景物,但是所抓住的特点并不突出。他们强调的是整个画面感而非我想要他们写的画面感中非常突出的一个关于色彩的特点。而大部分作文,描绘景物时,对“色彩”的感知更是一般,泛泛而写,也未能抓住自己眼前所见。
也就是,出现的优秀的片段的数量,我不甚满意。
反思一下指导的细节,我发现自己存在着不足。
一是,落实的“点”不够细。没有明确告诉学生,这次片段练习,要训练的是课上所学的对景物“色彩”的描绘,而非只是提出“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眼前所见之景”的要求。因为落实的“点”还不够细致,导致有一部分敏感的学生能够自觉写出放学所见的“色彩”的特点,而大部分学生只是在写景,不知该从哪个角度来写。也可以说是违背了初初设计这个“用件”训练的初衷。
应该这样要求学生:观察放学路上景物的特点,重点观察傍晚时分景物的颜色的变化,抓住一个关于色彩的词语,像描写草原和牧场的黄昏一样,来描写你的所见。
二是,忽视了《草原》和《天山景物记》中对色彩描绘的不同。这个不同,不是颜色的不同,而是色彩本身动静描写的不同。草原的“绿”,是单一的,静态的“绿”;牧场黄昏的“红”,是变化的,是流动的,是有多种色彩融合的“红”。
也就是,在上课的时候,应该指导学生认识到,色彩的变与不变,是与时间段、地域、景物本身密切相关。草原,在白天日光的照耀下,老舍先生目之所见,是大块的、渲染的、变化不甚明显的“绿”。黄昏时的牧场则不是。在时间的快速移动中,特别是黄昏时候,光线的变化特别快的情况下,牧场上空色彩的变化才是如此绚丽多姿。
所以,我们在描写景物的时候,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该采用哪种——是对色彩的静态描写,还是动态描写。
三是,忘记了色彩词语的多样性的指导。以“绿”为例,有深绿、浅绿、嫩绿、墨绿、深绿、青绿、葱绿、碧绿、翠绿、苍绿、黛绿……好多好多。如何判断,生活经验。那么,如果你想要抓住一种色彩词写进文章,最好要更为精致地进行区分,这样才能让语言也精致细腻起来。
嗯,暂且想到这一些。后续再指导。


课堂是一个做不完的梦

做一个温和坚定的人扫二维码|关注我吖
向阳而歌
生命就是一场历经。

描写草原的成语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