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简介(三国三大战役简介,三国三大战役是哪三大)

三大战役简介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哦
三国时期有三场战役十分出名,被称为三国三大战役,分别由魏蜀吴三个国家发起,且这三场战役还分别成就了这三个国家,也是令人称奇,只道命运安排何其巧妙。比起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的名声稍显逊色,但是这场由身经百战的刘备和后起之秀陆逊主导的积极防御战,精彩程度其实并不输前两场战役。由于刘备前半生四处依附他人的形象太过深刻,以至于后世很多人以为刘备自身才能平庸,是靠着手下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才有的能力与曹操、孙权抗衡,殊不知刘备一生也打过数次胜战,夷陵之战刘备虽然败了,但是他在这场战役中所表现出来的军事才能,足以令人称奇。

公元219年,关羽向樊城发起进攻,襄樊之战爆发。开始的时候关羽势如破竹连杀曹军数名大将,结果不防孙权突然反水,单方面撕毁“湘水之盟”协议后偷袭关羽,以至于关羽兵败被害,刘备也失去了他在荆州仅有的三郡,刘备方损失惨重。公元221年4月刘备在成都称帝后,三月后就迫不及待地打着为关羽报仇的名号发兵东吴。《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率诸军伐吴”,这句话使得后世很多人以为刘备真的是一时意气才鲁莽地发起了夷陵之战,导致最后兵败,但只要仔细分析过夷陵之战的背景和过程,人们就可以看出这场夷陵之战其实是刘备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谋划的结果。且不说将“扑讨凶逆,以宁社稷”视为毕生使命的刘备是否是为了一时意气而鲁莽行事的人,夷陵之战爆发的时间距离关羽被害中间足足搁了两年,这个理由也分外牵强了些。而若是从时间背景上来推敲,这场战争背后的意义就更大了。

刘备称帝前一年发生了几起大事,先是曹操去世,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帝位,后是斩杀关羽的东吴大将吕蒙病逝,魏国那边刚刚换了新主子内部局势还不怎么稳,无暇关注外界;东吴那边刚刚夺了荆州但是还未来得及收服人心,两厢都有自己的麻烦事,这对于刘备来说却是发兵的极好时机,既不用担心魏军从中横插一脚,也不用担心孙权得了荆州的助力,实乃天赐良机。为了放心出征,他在蜀国显然也是做了好一番部署,对内,他命诸葛亮辅佐刘婵在成都坐镇,话说如果不是刘婵太过于扶不起,诸葛亮也不至于留守成都;对外,他一边派遣马超、魏延镇守北边以防外敌入侵,一边把赵云派去江州,以防他战败时应援。刘备把各种情况都考虑了进去,事无巨细,精密布局,这才无后顾之忧地带兵出征。

从地理位置来看,荆州地处魏蜀吴三国的交界处,与三国都有接壤,是个极重要的军事要塞,谁要是掌握了荆州,谁就几乎拥有了大半军事主动权,刘备想要光复汉室江山,那么搞垮窃取汉室帝位的魏国就是他的头号仇敌,但是魏国强大,要想获得和魏国决一死战的机会和实力,摇摆不定并且抢了他荆州地盘的东吴就很碍眼了,所以与东吴的一战在所难免,而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
夷陵之战最初,刘备把声势整得十分浩大,仿佛生怕别人不知道他要找孙权的麻烦,孙权不欲在荆州人心还未收服又损失了一名大将的档口与刘备死磕,所以想要求和,但是刘备没搭理他。按理说出兵应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效果比较好,刘备整出那么大的阵仗就很奇怪了,但是若结合刘备在初战大捷攻破了巫地、秭归后又停下前进的阵势跑去看孙权的新议和文书的行为来看,就知道刘备原来一直抱着兵不血刃,靠恐吓逼迫孙权归还荆州的想法,而两军交战只是他的备选方案,只能说刘皇叔的想法过于天真,孙权是宁可投靠魏国也不想把荆州白白送人。谈判失败后,刘备才真正开始发起猛攻,夷陵之战的高潮也因此来临。

孙权投靠了魏国后,派出了防御专家陆逊赶赴前线,而受孙权议和迷惑的刘备其实已经错失了一次拿下夷道城的机会。接下来的交锋中,两军各出奇招,东吴那边陆逊一边亲自驻守南岸,一边命孙桓守卫夷道城,而蜀汉方刘备直接派水军封锁了长江两岸,既可防守又方便随时进攻,可谓是一出奇招。其后刘备佯攻夷道城想要迷惑陆逊、又想在北岸布下埋伏诱陆逊上当,但多次计谋却都被陆逊识破,最后想要改变战略于是撤了长江的防线,但是陆逊没有给他机会,长江防线一撤,陆逊就开始对刘备展开了猛攻,刘备不敌,匆匆逃往白帝城,最后在赵云的支援下才得以安全回到蜀中。
纵观整个夷陵之战,从早期谋划到战略部署再到两军交锋,都可谓精彩纷呈,刘备与陆逊的战略对决堪称军事典范,而且刘备方颇为可惜。若是他能够果决一些一开始就采用猛攻,若是他在对战中没有因为犹豫给吴军喘息部署的机会,若是他不采用处处结营的战略,夷陵之战的结果就不会如此遗憾了。然而历史没有如果,所以刘备这一败,于蜀国而言无疑又是一大打击。

三大战役简介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