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趋势是(结构化失调背景下,产业升级成必然趋势 |【基业常青·地方政府产业升级报告系列二】)

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趋势是

基小青说    
以研为本筑基业  高屋建瓴觅常青
基业常青研究院自成立以来,秉承“深耕产业研究,成就伟大企业”的使命,坚持为地方政府、上市公司、优质企业提供垂直性产业深度研究服务。

今天基小青推出【地方政府产业升级系列报告】第二篇,通过解构国内经济发展态势,聚焦高质量经济发展新模式,分享AIoT时代下地方政府布局优质行业的专业路径,欢迎阅读!

近年GDP增速整体放缓,产业结构调整或成经济新增长点
GDP增速放缓,经济结构性失衡。近年来,我国经济整体增速逐步放缓,其背后体现的则是我国目前经济结构失衡、体制结构失衡和治理结构失衡的现状。

靠房地产和基建投资拉动经济的经济发展模式近年来弊端凸显,不可持续。地产价格过高已抬高了可贸易部门的生产成本,并且推动了资产价格。一旦经济持续下行,泡沫破裂,易引发重大的经济危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加大了基建融资约束,过度依赖土地购置费的房地产开发投资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经济新常态下,政府应着力于拉动消费和调整投资结构以加大制造业投资两方面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突破点。促进制造业,尤其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业发展从而促进产业升级,才是可持续性的经济发展模式。
产业结构化:传统产业增长乏力,新兴产业增长可期 
随着人口红利消失,高新技术发展和环保需求的提升,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的传统产业仍在逐渐没落。目前我国传统制造业存在中低端产品过剩、中高端产品短缺的结构性矛盾。随着劳力和资源成本水平的提升,传统产业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亟需进行转型升级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能提升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新兴行业将成为未来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与传统产业相比,新兴产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资源集约等特点。
新兴行业中,尤以智能物联网增长空间巨大,未来十年将是中国底层技术大发展的十年。PC和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为王。中国互联网经过20年发展,已然形成腾讯和阿里两强领跑、细分领域巨头地位难以撼动、竞争格局趋于稳定的格局。互联网创业难度大幅度增加,社会阶层趋于固化。然而智能物联网时代却仍有极大的增长空间,海量数据与人工智能间产生碰撞效应,将带来信息技术产业的第三次革命。
区域结构化:发展失衡,极化效应明显

全国四大板块区域经济在加速分化。以珠三角、长三角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持续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中西部地区受益于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经济发展总量与速度双双处于较高位,但不少省份由于产业结构较单一,面临转型问题;东北地区进入深度调整期以推动传统产业结构升级。
高质量经济发展新模式:城市集群+产业聚集
城市群已逐渐成为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平台。当前全国的19个城市群以25%的土地集聚75%人口,创造88%的GDP。可以预见的趋势是,优质企业将聚集于已具备较完善产业链的城市群进行发展,加入龙头企业区域布局,逐步形成产业聚集效应,以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
AIoT时代如何布局优质行业

5G和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时代背景下,战略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发展潜力巨大。目前全球经济已进入科技驱动的新周期,孕育着大量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崛起机会,如半导体、智能汽车、智能家居、5G相关产业链等。

1  国内经济增速放缓,进入新常态

// 1.1  GDP增速整体放缓,产业结构调整成经济新增长点
GDP增速放缓,经济结构性失衡。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我国平均经济增长速度接近10%。但近年来我国经济整体增速逐步放缓。受疫情影响,2020年我国GDP同比增长率为2.3%。近年来,外部因素、周期因素和制度性因素的叠加造成了经济增长的乏力,其背后体现的则是我国目前经济结构失衡、体制结构失衡和治理结构失衡的现状。
宏观杠杆率抬升,进一步加剧结构失衡担忧。中国宏观杠杆率的抬升先后由非金融企业、地方政府平台和居民部门带动。2010年以来,我国宏观杠杆率一路上行,2019年宏观杠杆率高达245.4%,而产出水平却处于下滑状态。一定程度内,债务能驱动经济,但债务率过高则会对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尤其是在较低的资源配置环境下。早期一些低效的资源配置由债务强化,进一步扭曲,已对经济增长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如钢铁、煤炭、有色等工业行业前几年出现的严重产能过剩和由隐性债券规模膨胀带来的地方债务风险的不断聚集。国家对宏观杠杆率的控制也是近年来基础建设和房地产投资增速乏力的导火索之一。依靠债务驱动短期经济增长的空间已然不大。
房地产和基建投资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拉动GDP的三辆马车有消费、投资和出口。近年来,国际形势变化、民粹主义抬头和贸易战的打响对我国出口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冲击;另一方面,房价高企一部分抑制了居民部门的消费意愿,投资在整体国民生产总值中扮演的角色的愈发重要。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贸易与投资双重驱动。金融危机后,外部需求放缓,贸易净出口占GDP比例自2007年以后持续下降,经济增长更多依靠国内固定资产投资驱动。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由制造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三方面组成,其中,对GDP增长的贡献又以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为重。
靠房地产和基建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近年来弊端凸显,不可持续。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能够拉动上下游庞大产业链的发展,是我国过去几年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的投资方向。然而,近年来过高的地产价格抬高了可贸易部门的生产成本,同时推动了资产价格。一旦经济持续下行,泡沫破裂,易引发重大的经济危机。该种经济驱动模式并不可长期持续。这几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年下滑,资本形成总额占整体GDP的比例也一改2015年前的上升趋势,从2015年81.9%的水平逐步下降至2019年43.26%的水平。究其原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加大了基建融资约束,过高的土地成本使得过度依赖土地购置费的房地产开发投资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经济新常态下,政府应着力于拉动消费和调整投资结构以加大制造业投资两方面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突破点。消费方面,我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 未来有望通过鼓励和支持消费发展的一系列举措刺激居民部门消费,从而刺激经济发展;调整投资结构方面,技术生产率较高的制造业投资增速自2012年以来总体上低于固定资产配置增速,制造业仍具有巨大的转型升级和投资空间。国家应致力于进行更为合理的资源配置,加速先进技术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发明创造以发展生产力。
促进制造业,尤其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业发展从而促进产业升级,是可持续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发展动力逐步转换。对比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在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完善升级的制造业体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政府政策也逐步从“稳增长”调整为“调结构”,着重于补短板、促转型,大力推进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的健康发展。核心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将使得整体供应链体系更加完备,带动整体产业升级;对于地方而言,引进制造业大公司,其繁荣将带来中游膨胀,形成产业聚集效应,从而促进整体区域经济繁荣。

2  产业结构化:传统产业增长乏力,新兴产业势头正猛

// 2.1  传统产业增长乏力
传统产业主要指劳动力密集型的、以制造加工为主的行业,如纺织、机械,低端制造等。传统产业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企业,依赖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较低的人力资本,但具有较低的资源利用率和相对较低的产品附加值。在人力成本较低、科技技术不够发达的经济发展早期,传统行业曾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过巨大贡献。传统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仍然是工业经济的主体; 像纺织、服装、家居等传统产业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是稳就业、稳外贸的重要行业。经过2016-2017年去产能化,目前制造业产能已然较为健康,高达76.90%。
然而,随着人口红利消失,高新技术发展和环保需求的提升,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的传统产业在逐渐没落。以传统制造业为例,目前我国传统制造业存在中低端产品过剩、中高端产品短缺的结构性矛盾。受传统制造业拖累,目前整体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仅为7.5%左右,而2020年6月高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速已高达10%,且传统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随着劳力成本和资源成本水平的提升,传统产业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亟需进行转型升级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 2.2  新兴行业势头正猛
能提升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新兴行业将成为未来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与传统产业相比,新兴产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资源集约等特点,其包括新技术产业化形成的产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的新产业。2015年以来,政策对新旧动能转换和加快新经济培育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近3年出台了10余项新经济减税政策,2018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全年可新增减税高达650亿元。同时,政府引导产业基金规模快速增长,近3年年均新成立规模达1.5万亿元,累计成立规模已达5万亿左右。
新旧动能转换加快的背景下,新兴行业的相关投资持续高增。以高技术制造业为例,近年来,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持续高于整体制造业,呈现高增速的良好态势。2019年下半年逆势上行,11月累计投资增速14.8%,较年中提升4.4个百分点,与制造业的低迷走势截然不同。其中,受益于5G时代的到来,电子通信设备、计算机等子行业持续高速增长,表现亮眼。总体而言,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维持高速增长,2019年12月高达8.40%,同期整体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为5.6%。
新兴行业中,尤以智能物联网增长空间巨大,未来十年将是中国底层技术大发展的十年。信息技术革命的前两个阶段是PC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目前,手机、电脑等传统终端相对而言都已经进入了存量和停滞的阶段。5G/云/IOT/AI等技术的融合应用正在塑造一个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世界,已然我们迈入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信息技术时代。
PC和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为王。中国互联网经过20年的发展,已然形成腾讯和阿里两领跑、细分领域巨头地位难以撼动、行业竞争格局趋于稳定的格局。互联网创业的难度大幅度增加,社会阶层趋于固化。然而下一阶段的智能物联网时代却仍有极大的增长空间。物联网的终端是传统互联网行业的几十倍。海量数据与人工智能之间产生的碰撞效应,将带来信息科学技术产业的第三次革命。物联网旨在使得能够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形成互联互通的网络,其核心在于构建底层技术。不同于互联网时代的是,物联网企业的发展,若是做底层技术的,发展曲线在开始阶段可能会相对缓慢。然而企业一旦突破技术壁垒,则会迎来高壁垒、高盈利式的快速增长。目前,物联网产业在中国仍处于概念导入期和产业链逐步形成阶段,各方的技术标准和体系还在快速迭代,整体产业处于酝酿爆发的前夜。为抓住物联网时代的机遇,可预见的是,企业将会在未来几年致力于底层技术的发展,以云计算技术为核心,大力推广自身的开源框架从而掌握时代话语权。

3  区域结构化:发展失衡,极化效应明显

// 3.1  经济总量东高西低,增速南快北慢,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受历史自然条件及社会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在区域间、区域内以及各省内部都出现严重的差距。改革开放后,实行东部优先发展,再带动西部地区发展的经济政策。东部地区利用区域与政策双优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带动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而后,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不断提升,我国相继提出了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以平衡区域发展。但经济基础的差距仍造成经济发展不平衡,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区域与区域之间:经济总量东高西低,经济增速南快北慢。2019年东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51.87%,是西部地区的2.49倍。北方15省仅有5省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南方16省有13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南快北慢局面明显。
区域内部之间:东部省份经济竞争力分化明显,重点省市优势巨大。根据2017-2018年《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披露数据,广东省、江苏省、上海市、北京市、浙江省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数都在50分以上,高于其他东部地区省份,而同属东部地区的河北省和海南省的指数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省份内部之间:不同地市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向省会、经济特区等重点城市聚集,而偏远地区特别是省会交界处城市经济发展滞后。以淮海经济区为例,其地处四省交界,受制于地区之间的利益藩篱和政策壁垒,造成了区域发展的“洼地”。2017年,淮海经济区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差5000元。
区域结构化导致产业布局区域特点明显,产业发展重心向东部重点省市倾斜。一方面,我国的工业化区域发展战略促成了当今产业发展重心向东部地区倾斜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模式。改革开放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明确提出发挥沿海地区的经济技术区位优势。1986-1990年的“七五”计划继续明确提出按照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带序列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这个阶段国家在财政、税收、信贷、投资等方面给东部地区一系列优惠政策,同时投资布局也向东部地区倾斜。在制度要素、资金要素和技术要素向东部地区集聚的情况下,劳动力要素也开始向东部地区迁移,自此形成了持续多年的自西向东、自内地向沿海的“打工潮”。在制度供给充足的前提下,国际资本的进入以及国内劳动力的大流动,极大地优化了东部地区的要素配置,支持了东部地区的率先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结构化使得产业向资本充足、交通便利、人才素质高的重点城市集群及经济区聚集。如今,经过30年的计划经济时期建设,我国的产业体系已逐渐完善,产业基础逐渐形成,造成如今产业布局南强北弱、东强西弱且向经济区聚集的趋势。
总体来看,全国四大板块区域经济在加速分化。以珠三角、长三角为代表的东沿海地区持续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中西部地区受益于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经济发展总量与速度双双处于较高位,但不少省份由于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开始面临转型问题;东北地区则进入深度调整期,传统工业亟需升级。
// 3.2  中东部地区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单一
3.2.1 东部地区:中国经济创新发展的主体
东部地区是中国经济创新发展的主体,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希望在东部。从经济总量看,2018年东部地区GDP总量高达51万亿,占全国GDP比重约52%。近年来东部地区固定投资增速投资占比明显下滑,2010年后维持在40%的水平,经济增长对基建投资的依赖度明显下降,高新产业等新动能正在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发动机。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等国家战略导向下,东部地区在新产业、新技术、扩大国际合作和出口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2018年R&D经费投入强度前5名的省份均为东部地区省份,R&D经费投入占全国比重50.42%。
从产业结构看,东部地区产业、技术及人才基础已较为完备。东部地区聚集了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我国最强城市群。长三角产业链完备,近年来建筑工程、机械、钢铁等重资产传统行业有所下降,取而代之的是贸易、精密制造、汽车制造等多元产业,同时,地产、金融、健康、电信等高端服务业也不断发展壮大。而珠三角则主要发展电子信息化产业链。除了完备的产业基础,东部地区高校聚集,人才质量高,技术及科研水平全国领先。
新兴行业初具规模,经济持续发展动能足。东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已初具一定规模,引领地区产业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从上市公司数据看,东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体量占到八成左右,是绝对的主体。智能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将促使东部地区不断进行传统行业改造升级及新产业引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未来,预计优秀企业也将更多的选择已具有较完善产业布局的东部地区进行发展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竞争力。
3.2.2 西部地区:对投资依赖明显,产业结构单一
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依赖投资明显,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较高。受政策推动,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持续上升,从2000年的20.0%提高到2017年的26.6%,但GDP占比却仅提升了2.5%,即投入产出比相对较低。2015-2017年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与GDP比例接近100%,比东部地区高20%以上。长期高度依赖投资特别是基建投资等造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大。从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GDP比值来看,2017年超过30%的至少有7省,除海南和辽宁外均为西部省份。其中,贵州、云南分列前2名,地方政府性债务与GDP比值分别高达63.6%、41.1%。
产业结构单一,位于价值链底端,单位GDP能耗高。西部地区工业制造业主要以原材料供应、初级资源粗加工为主,且继承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留下的大量工业制造基础和国防科工资源,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化,产品附加值低,难以形成产业集群。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主要工业品产量数据显示:西部地区资源类工业品产量中,原油占全国比重34.8%、天然气80.1%、水电72.2%,多数均在30%以上;而在其他工业产品领域则表现平平,轻工业品、电子类消费品、装备制造业等比重较小。这表明西部地区产业链条较短,高附加值产品少,在竞争性市场格局中处于“雁阵”的尾部,有可能在跟随中被继续拉大发展距离。而以资源消耗型产业为主导的模式使西部地区产业业态呈现出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的特点。2017年,单位GDP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43)的省份有11个,而其中西部地区占了9席。总体而言,中西部地区批发零售、金融业与信息技术行业等商务服务行业和高新技术行业的产值占比较低,第三产业发展落后,高科技产业发展落后于东部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科技含量低,增值空间小。
对于西部地区而言,由于缺乏一定的产业基础,其经济增长点主要在于传统产业的产能提高及改造升级。对于某些产业基础极为薄弱的地区,地方政府还需要加紧引入和当地资源、环境相适应的产业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3.2.3中部地区:制造业基础良好,创新转型潜力巨大

地理、交通及资源等基础条件优势明显,GDP增速四大地区中最快。中部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交通网络发达,分布着全国大约 35%的公路与将近一半的铁路,且京广、京九两条主要铁路干线贯穿着中部地区全境;矿产资源与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对于资源消耗型或资源依赖型产业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2019年前三季度,中部地区实现了15.12万亿GDP规模,增长7.7%,增速在所有地区中最快。
受益于产业迁移和良好制造业基础,中部地区创新转型潜力巨大。原先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以上游采掘和中游制造业为主,已经拥有了机械、冶金、汽车、建材、食品加工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且许多与资源依赖较大的产业,如装备制造等,因产业链发展需要也纷纷布局在中部地区。但中部地区的产业多属于传统制造业,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大量的能源开发引发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地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型面临的压力较大。基于区位、交通、产业基础优势,近年来中部地区承接了东部及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过去几年,一线城市高房价挤出制造业,促使其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的中高端服务业聚集,中高端制造业则向地理纵深发展,产业迁移促使中部核心二线城市不断崛起。郑州富士康、武汉光谷、江西电子信息产业等都是该类代表。从2018年数据来看,中部地区投资增速10%,且并非依赖地产投资拉动,主要在制造业投资和基建投资等领域。整体来看,中部地区产业结构正处于不断优化的阶段,汽车制造、电气部件与设备制造、电子元件制造业占比整体上升,而钢铁、煤炭、建材等传统资源型行业的占比整体下降,未来持续转型创新的空间仍较为巨大。
中部地区应基于良好的制造业基础,抓住新产业变革和新技术革命的机遇,在积极壮大主导产业的同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并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以促使生产效率优化和附加值提高,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
3.2.4东北地区:重工业化为主,传统产业亟需转型升级
东北地区整体经济增速最低。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促进经济发展。苏联是我国当时唯一的技术和资本来源,离苏联最近的东北地区成了最大受益者。而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逐渐放弃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优先的思路,开始推行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轻工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大对沿海省份的资金投入。由于产业结构的落后、国家投资减少对依赖投资的重工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地理位置的劣势,东北地区经济在这一阶段逐渐衰落。而后意识到东北衰落的政府提出了振兴东北战略,加大对东北的资金输入,至今已经持续十余年。然而,东北地区经济增速仍是四大区域中最低。2019年,东北地区GDP增速仅为5.5%,而同期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GDP增速高达7.3%、8.8%和8.5%。
目前,东北以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和国有企业为主,产业结构仍较为单一。单一产业结构和历史遗留的企业所有制问题导致东北地区产业转型动力不足,经济效率低下。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的投入虽然能“稳增长”,但实现内生的持续增长仍要依靠产业结构的调整。目前,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全面收缩,煤炭、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在各地的收入占比都出现了下降。以汽车、建材、钢铁、石化作为支柱产业的东北三省在这场全面转型中丧失了优势,加之转型步伐不快,高端制造和高端服务没有得到良好发展,导致东北经济增长较为低迷。未来,在做强传统产业的同时,东北地区应注重推进信息化、技术创新以及新兴产业培育。

4  高质量经济发展新模式:城市集群+产业聚集

城市群已逐渐成为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平台。自2006年“城市群”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文件后,政府大力推动城市群发展,并于2013年要求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当前全国的19个城市群以25%的土地集聚75%人口,创造88%的GDP。随着依靠城市集群发展区域经济模式的推广,城市群产业结构、定位及发展规划将对未来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可以预见的趋势是,为加强上下游供应链的管理,优质企业也将聚集于已具备较完善产业链的城市群进行发展,加入龙头企业区域布局,逐步形成产业聚集效应,以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
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趋于成熟期,其他城市集群仍在发展期。目前我国的19个城市群中,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个城市群经济发展规模靠前,创新能力强,产业链完备,研发投入大,已趋于成熟期,是我国最主要的三大城市群。2018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重点城市群的GDP达到8.5万亿元、21.1万亿元、8.1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9%、23%和9%,总共占41%。成渝、长江中游、海峡西岸等10个城市群处于快速发育期。而黔中、呼包鄂榆、滇中等6个城市群则处于雏形发育期。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个城市群作为城市群发展的典范,通过合理的产业规划,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一方面,完备的产业基础、高素质的人才和合理的城市规划进一步吸引优质企业入驻城市群,逐渐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新兴产业的发展将依托原本产业基础和高素质人才,三个大城市群由于其特性将会成为新兴产业兴起的最佳地点。以下,我们以这三大城市群为例,分析其当前的产业布局及我国未来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 4.1  长三角地区
长三角地区2019年经济总量23.7万亿元,占全国的23.94%。长三角城市层级结构合理,“一超二特三大”,上海、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和宁波等6城GDP均超万亿;城市群间交通网络发达,获准修建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已达12个;高素质人才聚集,拥有超过20所985、211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强,R&D经费投入高;产业发展规划合理,国际化水平高,具有较为长远的眼光。
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分布较为完备,以电子、汽车、现代金融等产业为核心,致力于成为科创高地、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中心。目前,长三角地区整体产业分布已较为完备,城市群中,各个省市有各自的产业发展特点。上海服务业发展水平高、科技人才集聚,以汽车、电子、金融为支柱;江苏高端制造业集群,制造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浙江民营经济发达,以电子商务、信息软件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发展全国领先;安徽劳动力资源充足,优势产业为家用电器和装备制造,新兴产业发展迅猛。未来,长三角地区主导产业关键领域创新方向主要包括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钢铁制造、石油化工、汽车、纺织服装、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商贸以及文化创意等10个方面,基于创新链的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主要有6个方面,分别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北斗产业以及光伏产业。除石化、冶金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产能过剩之外,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无论是传统产业升级还是各类新兴产业发展均具有巨大潜力。
// 4.2  珠三角地区
珠三角坐拥广州、深圳两个超一线城市,2019年经济总量8.68万亿元,占全国的8.8%,人均GDP达12.1万元。2018年城镇化率高达85.3%,均居中国城市群首位。广州、深圳两个超一线城市均位于珠三角城市群,是该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双核”动力。珠三角城市群的崛起受益于改革开放,早期通过发展外资导向型的工业化模式迅速聚集了人才、资金及技术等生产要素,制造业水平较为发达。而今,基于良好的制造业基础,珠三角地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则来源于对传统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以及功能更加完善的自主创新。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促进珠三角地区和港澳协同发展,致力于把粤港澳大湾区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在珠江东岸,以深圳、东莞、惠州为主体,电子信息产业发达;在珠江西岸,以佛山、中山、珠海、广州为主体,形成了电器机械产业集群。广州以汽车、电子和化工为支柱,深圳则逐渐成为珠三角金融、贸易和创新中心,重点发展科技、金融、外贸等高端产业。珠三角城市大都以劳动密集型的中低端制造业为主,各省市存在产业结构趋同的弊端。除深圳外,大部分城市的支柱产业仍集中于机械制造、金属冶炼、纺织、食品、化工等中低端制造业,金融、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发展缓慢。未来,珠三角地区有较大的低端制造业升级和高科技行业自主创新空间。
// 4.3京津冀地区
京津冀城市群定位准确,2019年经济总量8.46万亿元,占全国的8.58%。整体创新能力在国内城市群中较为领先,2018年的R&D经费明显高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目前,京津冀城市群以重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进行产业布局,各城市充分利用优势进行错位竞争。自去产能和环保力度加大以来,京津冀地区高耗能行业占比明显下降。分区域看,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发达,占比高达35%,已基本实现创新型城市转型;天津当前重工业占比仍较大,处于制造城市转型阶段,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业占比均达约34%,但现代化程度已经较高;河北省产业以装备制造、石油化工、钢铁为支柱,资源城市仍然占大多数。总体而言,京津冀地区城镇规模等级较不合理,北京、天津两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城市,表现出更强的产业集聚能力。未来,京津冀城市群在改善城市结构的基础上,向“高端制造+科技创新”方向逐步发展。

5  AIOT时代如何布局优质行业

随着多年来资本的积累和城市的发展,传统产业布局已基本固化。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于新兴产业布局还未成型带来的投资机会。新兴产业发展包括两大方面,一是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二是新兴领域的引入。2017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其高效益、高技术含量、资源集约等特征,成长潜力巨大,对经济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是未来投资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以下将介绍未来几个优质的新兴行业赛道。
// 5.1  半导体:国产替代+产业升级
从全球视角来看,半导体行业走过了快速增长的爆发期,目前已经进入存量竞争的成熟期。近10年来半导体行业规模增速维持在4%-6%之间,国际巨头更多通过并购整合的方式实现快速增长、减少行业竞争,从而保持高增长率和高毛利率。纵观国内市场,半导体行业呈现出不受全球半导体行业周期影响的快速发展态势,行业规模增速维持在20%以上。与此同时,国内半导体市场呈现出供需失衡和结构失衡的格局。
内外供需失衡带来了巨大的国产替代机会、结构失衡带来了赶超逻辑下的产业升级机会。结构失衡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严重依赖进口,二是国内公司扎堆中低端市场,核心领域鲜有涉及。2019年中国的芯片进口额达到3040亿美元,贸易逆差连续7年超过2000亿美元,国内半导体市场供需格局严重失衡;从规模上来看,国内半导体设计公司规模较小,营收小于1亿元的半导体设计公司占比87.75%,人数少于100人的公司占比90.28%。而从供需失衡的角度看,需求方面,随着5G市场的带动,下游智能家电、AR/VR设备等消费品市场的升温及人工智能的兴起,半导体行业需求持续扩张;供给方面,国内半导体行业在规模上和定位上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定位中低端市场的中小半导体设计公司扎堆,市场规模大、技术壁垒高的核心领域鲜有公司涉及。严重失衡的格局使得国内半导体产业具有显而易见的发展潜力。
//5.2  5G通信链:全产业链升级和爆发
2019年,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目前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主要区域已有了5G信号,国内有50多个城市在建设5G基站。此前,工信部已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广电四家运营商发放了5G商用牌照。5G主建设周期是2020-2025年,其高峰期在2021、2022两年,5G时代的来临将带来全产业链的升级和爆发,海量的数据传输将拉动新的需求,孕育巨大的投资机会。
5G是移动通信技术的下一次重大演进,性能相比当今网络将提升几个数量级。5G在很大程度上以4G LTE为基础,但相比LTE,5G在峰值速率、移动性、时延和频谱效率等通信核心指标上全面提升。5G产业生态体量庞大,产业链可分为上游(支撑层、基础层)、中游(传输层)以及下游(应用层、潜在场景层)。产业链上游产业主要包括芯片市场、光器件市场、射频器件市场;中游产业主要包括基站市场、传输设备市场、基站天线市场;下游产业主要包括运营商市场和终端设备市场,以及潜在的场景应用市场,包括5G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的结合从而衍生出的无人驾驶、智慧城市、物联网、智能医疗等带来生活便利的丰富场景。
5G时代海量的数据传输将拉动新的需求。4G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人和人的连接,而5G则让大规模物件的物联网通信成为可能。物联网通信将产生大量数据处理、数据安全的业务机会和基于工业和消费数据进一步派生出来的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和应用业务。几乎所有的传统产业理论上都有被5G改造的空间。随着5G商用的普及以及与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深度融合,5G将促进物联网的发展,加速 ICT资本深化进程,引发新一轮投资机会。
//5.3  智能汽车:消费升级拉动“新四化”汽车蓬勃发展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和消费国。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较高,行业不仅拉动了消费,较长的产业链也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过去三十年,我国汽车行业的复合平均增长率高达两位数,连续10年产销量居世界第一,发展阶段的汽车产业使得厂商能够在中国市场获得高于国际市场的利润率。前几年的高度发展使得行业整体库存较高,连续16个月处于警戒线之上,产能利用率低下,叠加经济周期、贸易战、需求结构转变等不利因素,自2018年以来,经历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的中国汽车市场开始出现负增长,中国汽车行业走到了转型升级的历史拐点。2020年2月汽车销量同比下降79.1%,3月汽车产量同比下降43%,10月产销量同比上升11.1%/12.49%。新能源车方面,由于补贴的取消,价格优势不复存在,产销同比也呈下滑趋势。2019年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万辆和9.5万辆,同比分别下降36.9%和43.7%。中长期来看,经济放缓带来的负面影响仍将持续,如何提振消费者需求并适应新的物联网时代是未来汽车产业的关注焦点。在消费升级趋势下,可预见的是低速平稳增长将成为汽车市场的常态,优胜劣汰会成为主旋律,由高速增长转为产业升级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的千人保有量仍是美国的五分之一,加上换车周期的到来,汽车市场的需求在未来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但在当下行业整体需求规模放缓的情况下,汽车需求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消费升级和物联网趋势下,目前,传统的以内燃机为动力的传统汽车已经开始逐步向以智能互联、自动驾驶、共享出行和电力驱动为特征的“新四化”汽车发展。汽车行业由数量增长转为质量提升,将逐渐迈向成熟期。
//5.4  智能家居:下游需求带动行业发展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传统家居建材行业已经成长为一个较为成熟的行业,饱和度逐渐增强。供给方面,我国家居建材行业进入门槛低,多以中小企业为主,整体行业较为分散,供给效率较低。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建材家居企业总数约为52万家,其中资产在5000万元以下的占主流为67.5%,亿元以上的企业仅占8.5%。近年来,国内家居总体销售总额总体呈下降趋势。需求方面,随着80后消费者逐渐成为社会消费主力,其新潮的消费观念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将对传统家居行业带来一定的冲击。消费者越来越看中“产品+服务”的个性化解决方案和整合的场景式产品和服务,单纯的低价已无法满足市场的消费需求。家居建材行业迫切需要从提高服务水平、打造强大供应链和加速产业升级入手促进进一步行业发展。
智能家居将是下一个家居行业大趋势。需求方面,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家庭用户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带动智能家居需求增长;而年轻一代求新求变,追求智能便捷的需求带动了智能应用产品的落地应用。供给方面,5G带来万物互联时代,智能家居核心技术——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的进步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叠加政府政策扶持推动,智能家居将迎来行业快速增长期。目前我国智能家居渗透率仍较低,根据《2018中国智能家居产业发展白皮书》,市场渗透率仅为4.9%,市场空间较为广阔。预计未来三年内,智能家居市场将保持21.4%的年复合增长率,到2020年将达到5819.5亿元的规模。
// 5.5  其他
随着5G和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时代的到来,战略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发展潜力巨大。经历了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两个周期后,目前全球经济已进入科技驱动的新周期。战略新兴产业包括九大领域,分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相关服务业,这其中孕育着大量产业升级机会。现阶段,加快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将改变我国传统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进入创新驱动的高效发展时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也是我国未来立足于国际的竞争优势。

免责条款
本报告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报告中的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并不构成对所述企业的投资决策。我公司及其雇员对使用本报告及其内容所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概不负责。我公司或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所提到的企业的权益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企业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业务服务。本报告版权归基业常青经济研究院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

基业常青经济研究院
基业常青经济研究院携国内最强大的一级市场研究团队,专注一级市场产业研究,坚持“深耕产业研究,成就伟大企业”的经营理念,帮助资金寻找优质项目,帮助优质项目对接资金,助力上市公司做强做大,帮助地方政府产业升级,为股权投资机构发掘投资机会,致力于开创中国一级市场研究、投资和融资的新格局!

文章封面已由摄图网授权

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趋势是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