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心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论语心解

《论语》是言说不尽的……面对这部指导人生实践的语录体经典,不同时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围绕自己的生活体验,对它做出不同的解读。这也是我们00后的优秀学生们斗胆来分享自我思考与阐释的原因,我们生活的时代赋予了我们不同的人生体验。阐释、解读语录之前,我们会参考前贤的经典解说,但更多会结合我们独特的生命体验去深入思考,故名“论语心解”。
——张珊老师寄语

雍也篇第二十则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比不上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比不上心里以之为乐的人。”

吕晓非:

孔子在这里强调了“学习有层次,悟道有深浅”的理念。“知之”,就是人在无意识或者被动的情况下接触、了解到一些知识,没有过、也不会有深入的思考;“好之”,指的是学习者主动地去研习一方面的学问,主体对客体有着较深的、能动的探索动力;而“乐之”,则是主体已经完全摒弃了学习的目的性与功利性,全身心地浸入其中,甚至没有发现自己的沉醉的状态。这种“半无意识”状态可以说是学习的至高境界。

那么这三者之间,为什么呈现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呢?这可以从学习的动机与结果两方面得到答案。

首先,从学习动机看:“好之者”知道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尽管可能是从功利心出发,他也的确对学习这种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途径怀有敬畏之心,因此胜过简单的知识被动接收者;而“乐之者”探索知识主要是出于兴趣,这是人天性中的好奇心作用的结果。相比之下,部分带有功利色彩的“好之者”在利益的驱动下无意深入知识本身,只是忙碌奔走于考试与结果,亲手扼杀了可贵的好奇心与实践知识的创造力。这就是为什么“做题家”们不如“乐之者”。

另外,学习动机也会直接影响学习结果,“乐之者”往往也能取得最终结果的胜利。这是因为“乐之者”在学习时心无旁骛,清明的心境使他们能够细细品悟、推演高深晦涩的知识,遇到困难时不急不躁,最终将知识内化于自己的思维体系,实现知识的实践与再创造。而“好之者”则可能被太多功利杂念所累,遭遇问题则自暴自弃,陷入患得患失的泥淖。尽管“好之者”可能在短期内能够保持一定优势,但长期来看,“乐之者”才有更强的续航力。《天龙八部》中,姑苏慕容氏以“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全能武功闻名天下。事实上,慕容氏几代人都以习武作为自己家族扬名天下,谋得复国大业的工具,因此使用“斗转星移”的方法假扮出无所不能的样子,最终在少林群雄会上被初出茅庐的段誉击败,尽丧颜面;而段誉最初没有高深的内力,却对武学中的玄妙之处有着发自内心的感慨,陶醉其中,如悟大道,最终也成为武林高手之一。荀子说,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诚然如此。

作为面对考试升学压力的学生,我们大多都已是“好之者”,却鲜有人能够达到“乐之”的境界。修炼为“乐之者”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踏实付出与即使在短期内不见效也仍会坚持的耐心,以及永葆初心的定力。

邓芊一:

吕晓非的解读已经对本则的内容进行了很透彻的分析,所以我只简单说说我对于“好之者”和“乐之者”这两个概念的一些想法。

首先是“好之者”和“乐之者”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如果我们把“好”单纯解作“喜好”,那“好之者”和“乐之者”的区别就仅仅是喜好程度上的区别了,区分度并不高,层次感也不是很强。因而不适合简单解作“喜好”。(孔子的本意应该也不是这样的)

所以这里有两种比较合理的解法。

第一种,是把“好之”解作“因为附带属性而喜欢学习”,因而“乐之”便应解作“纯粹地喜欢学习本身”。这让我想到《莫扎特传》中的莫扎特和萨列里。萨列里的梦想是成为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原因是他希望借此成为万众瞩目的人,享受掌声。而莫扎特单纯地喜欢音乐本身,希望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自由和快乐。二人都很喜欢音乐,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目的是不同的。最终,在莫扎特死后,人们能随口哼唱莫扎特的作品,而忘记了萨列里的作品。

上一种解法虽然很主流,但是还是有一点问题。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有一句“好读书,不求甚解。”这里的“好”显然有是指“非功利的喜欢”。当然随着时间的变迁,不排除字词意思发生变化的可能性。但是从直觉上来看,“好”字如果有单纯的“喜欢”以外的意思,会显得比较奇怪;从经验和语言习惯规律上来看(虽然《论语》经常不满足),“好”字在表“喜欢”意思的时候,通常也没有出现过附带意思。可见,这么解释虽然可以帮我们区分“好之者”和“乐之者”,但未免有些牵强,甚至可能和原文的意思不符。

所以这里提出第二种比较非主流的解法。请看,诸如“勤学好问”、“笃志好学”一类的词,都是和学习有关的。而这里的“好”解作“喜好”是不合适的。(虽然硬要解释为喜欢也说得通,但是总觉得很膈应)。一般解作“频率高”、“勤奋”、“专心”会好一些。虽然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词典都没有收录“好”的这些意思(解释这些成语时也回避了对“好”的解释),但在这些成语里,无疑,按照这种解法是最恰当的。由此,我们可以把“好”的这些意思迁移到语境相似的“好之者”中。

于是这句话就变成了“专心勤奋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是不是一下就通顺明晰多了?可惜,还是缺乏学术权威和典籍的支持,大家考试最好不要用这个意思。这里也感慨一下,在汉字流传过程中有很多意思都发生了变化,这对我们解读古代作品造成了很大的障碍,特别是时代久远的,诸如《论语》这样的作品(可能那时连汉字、语言还未统一)。广泛地联想已知语言用法,打开思路,或许对我们理解文意有更大的帮助。

划重点啦~
1、学习是有层次深浅的区别的。“知之”是人在无意识或者被动的情况下接触、了解到知识,是缺乏深入思考的;“好之”是学习者在认识到学习重要性的前提下主动地去研习一方面的学问;“乐之”是主体在完全摒弃了学习的目的性与功利性的条件下全身心地浸入学习这件事本身当中的“半无意识”的状态。甚至没有发现自己的“半无意识”的状态。
2、学习动机会对学习结果产生直接影响,“乐之者”往往也能取得最终结果的胜利,“好之者”则可能被太多功利杂念所累,遭遇问题则自暴自弃,陷入患得患失的泥沼。
3、“好之者”和“乐之者”两个概念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方式。若把“好之”解作“因为附带属性而喜欢学习”,因而“乐之”便应解作“纯粹地喜欢学习本身”。若把“好”解作“频率高”、“勤奋”、“专心”那么这句话的句意就变成了“专心勤奋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是有其道理的。

今天这两位同学的“心解”有没有带给你什么启发?
对本则论语内容的深入理解又引发了你对生活经验的何种联想?
人人生活乐不同,人人均可评《论语》,
欢迎大家积极留言,在评论区书写自己的“心解”~ 

希望飞到光年外,
寻找安静读书的净土。
编辑|沈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