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字数1700 预计阅读 4 分钟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弗雷德里克·杰姆逊。
这是杰姆逊八十年代在北大的讲稿。他是美国当代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评论家。以下基本为摘录原文。
现代主义虽然可以说是开始于1857年,即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和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出版的那一年,但总的来说,应该说是开始于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同时出现的象征主义运动,即19世纪80年代。
现代主义者希望艺术不仅仅生产出一部小说,一幅画,或一部交响乐,他们要艺术能做一切事情(一部唯一的小说,一部宇宙之书)。现代主义的艺术是想要成为一个没有宗教社会里的宗教。现代主义想要表现的是“绝对”,是最终的真理。这样,现代主义开始自我批评,指责自身固有的局限性。我要创造的是一幅画,但又不仅仅是一幅画,它要超越一幅画,成为一切。
我们的头脑塞满了五花八门的程式化的语言,逐渐地,当我们自己以为是在表达自己的感情时,我们只不过是在使用些陈词滥调罢了,没有任何办法可以使我们回到纯洁的语言表达中去。诗人的责任就是使语言纯洁化,改变已经腐烂的语言。
到此结束,不应该说的,就应该缄默。
现代主义是一种焦虑的艺术,包含了各种剧烈的情感,但是却无法言说,如果你说“我真焦虑”,那么你就标明了焦虑,这样焦虑就消除了,不再成为一个问题。这种无言的焦虑表现在艺术中,便是独特的对表达的思索。
风格是现代主义艺术中占主导地位的方面,每个现代主义大师都在追求自己独特的风格,因为创立风格也就是成功地表现自己独特的经验、感受和个性(福克纳充满了激情和形容词的很长的复杂句子)。现代主义的个人风格的秘密就在于:你不是直接看着某一事物,而是看着事物的某一特定的形象,中间有着作者的视角和色彩。
只有在一个封闭的自我空间里,才能感觉到孤独、隔绝,可以说,焦虑是个人主义的一个方面。
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各有各的病症。现代主义是“焦虑”,后现代主义则是“耗尽”(burn-out)。在“耗尽”中,体验到的是一个变了形的外部世界,,并没有自己的存在,这种噩梦和现代主义的噩梦是截然不同的。后现代主义的“零散化”正是吸毒带来的体验,在吸毒中没有任何一个时刻与其他时刻有联系,人无法自我统一起来,没有中心自我,没有身份。
后现代主义作品是不可解释的,它传达的是一种经验,需要做的是去体验它。文学的刺激性就是目的,而不是去追寻隐藏在后面的东西。
新的时代只承认文字、作品、语言,不承认思想、现象、本质。整个社会、整个世界都只是一种文本。
沃霍尔:我想成为机器,我不要成为一个人,我要像机器一样作画。
越南战争可以认为是第一场后现代主义的战争(?)。
现实主义在它所描写的社会关系中有着一个特定的对象;后现代主义是关于空间的,现代主义是关于时间的,但这两样东西并不是对象,而是一种问题,必须用新的手法和技巧来表现后现代主义的全球性空间意识,后现代主义中的空间正是其神秘之处。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作者是白俄罗斯人。
实在忍不住吐槽:这也能得奖?把采访记录拼凑在一起就叫“复调”了?撇开意识形态不谈,艺术上的可取之处在哪里?大概叙述得还算是克制吧,调查下了功夫吧(但是不是真客观也严重值得怀疑)。
看到豆瓣上一片叫好声,我就放心了。
与朋友达成共识:搞文学就把文学上的东西搞好了再说,非弄这些东西有意思吗?
最想吐槽的是,说话就好好说话,哪有人说话带那么多省略号的?录音笔没电了?
印象比较深的是母亲生了畸形女儿那一则。结尾一则也可以。
《春琴抄》日本人写的。
书筐里捡的(顺手还捡了一本村上春树的《寻羊冒险记》,一直以来,除了本格推理,无法欣赏日本人写的东西,打算认真读下这个折磨一下自己,不行就当苦修了),随手翻了翻。一个自然段好长啊,是为了省纸吗?还是那个年代日本人写书的某种风尚?
能够感觉到叙述得很克制,大概有他的可取之处吧,但是真的读不下去啊……只能说欣赏不来这种文化。
粗略又翻了一遍《地球最后的夜晚》 波拉尼奥。
这才叫克制!
这才叫大手笔!
一看就停不下来啊。
妈的。
二刷《小说课》(上:折磨读者的秘密) 许荣哲。
常读常新算不上,也算是温习了一番。挺不错的小说写作指导书,偏向于纯文学创作。推荐。
十点钟回到宿舍以后,翻了一本《弗雷的小说写作坊:让劲爆小说飞起来》。名字怪长。这本书最可取的地方是这个:
审美真是一件太主观的事情。
More:
-爱那些陷于痛苦的人–三月迷宫-
-摘抄旧报纸-
-捕蛇者说–给狗打电话的人-
如果天空不死
-精英意识,小众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