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行为习惯
孩子的一切行为习惯和心理表现都与孩子大脑各区域功能的发展息息相关!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大脑发育过程,才能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是行为和习惯的总称。家长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包括孩子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饮食起居、时间管理、为人处事、交往礼仪和理财安全等内容都需要家长来帮助孩子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好的行为习惯也将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综合心理学家解释,行为习惯有如下特点:
1、习惯是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2、习惯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
3、习惯不仅仅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也可以包括思维的、情感的内容;
4、习惯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由此习惯可能起到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
行为习惯千千万万,家长究竟从哪些方面入手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大脑天赋测评将从不同年龄阶段,父母应该而且必须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
一、婴儿期(0~3岁)
婴儿期是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起点和关键期,也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和固化的稳定期。因为,习惯是一种行为模式,是在“反复“操作训练的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很多孩子在后天的教育过程中出现各种不良的行为习惯,其根本原因就是在这一阶段父母没有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首先,父母要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婴儿期是孩子大脑发育的黄金期和关键期,大脑是否发育完善,直接关系到孩子未来多元智力各方面的发展。临床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睡眠时间不一样。新生儿(~28天):18~20小时;2~4个月:16~18小时;5~9个月:15~16小时;1岁:14~15小时;2~3岁: 12~13小时。
其次,父母要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孩子的生活程序,要根据孩子年龄特点安排。刚出生的婴儿,大脑皮层还不能适应外界刺激的强度,兴奋性低,大部分时间是处于睡眠状态。有目的地培养就能养成按时睡、按时吃、按时活动的习惯。
二、幼儿期(3~6岁)
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都要学习,可塑性强,自控能力较差,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错失良机,养成不良行为习惯。而积习难改,习惯成自然,会给将来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
这个阶段,父母要帮助巩固和扩展婴儿时期养成的习惯,同时引导孩子初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遵守规则的习惯。其中,阅读的习惯和与人沟通表达的习惯尤为重要!
从幼儿的能力来看,既是履行一些内容极其简单的要求,也要做出巨大的努力。因此,家长向幼儿提出要求的时候,注意做到内容具体、明确、语言通俗、简练;不断鼓励,让幼儿在练习中慢慢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同时,幼儿往往从细小的过错中,慢慢地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比如发脾气、躺在地上大哭大闹、挑食等,对于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家长要及时制止和纠正,不能不管不住,也不能放任自流。
三、小学时期(6~12岁)
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关键期”,在这个年龄段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成效最大。而一旦错过了这个年龄段,再进行这种教育,效果就差多了,有时不只是事倍功半的问题,甚至终身难以弥补。
小学阶段,重要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习惯的培养,成绩忽好忽坏的孩子,或者虽然很聪明但就是不爱学习的孩子,往往缺乏良好的习惯。
很多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经常玩手机、玩游戏。大部分家长都认为孩子的记忆力、专注力和智力不好,其实关键因素是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尤其是新入学的孩子,更应该重视习惯培养,以利于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基础。
进入小学阶段,家长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婴幼儿时期养成的习惯,同时,在这个阶段重点培养孩子培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自主的习惯、独立担当的习惯、独立规划时间的习惯、制定学习、计划的习惯、系统阅读的习惯、道德品质的习惯交往,以及金钱消费的习惯。
比如学习习惯:要养成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和积极回答问题、课后自主完成作业和思考问题。
新视力大脑天赋测评,旨在为中国家长提供一站式家庭教育解决方案,通过天赋测评和智慧父母课堂,帮助家长轻松教养孩子,让孩子更轻松快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