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二本、专科的差别,到底在哪里?瞬间清醒!看完赶快去学习!

1一本、二本、专科在概念上有什么区别?

目前,绝大多数省份的高招录取还是分批次进行的。虽然录取批次合并是大势所趋,但“一本、二本、三本”的传统概念在人们头脑中还是根深蒂固的。

来看看近年部分省份录取批次有什么变化:

在本科一批招生的大学,主要是教育部直属、其他部属及部分省属重点大学(大部分是985工程或211工程院校)。

在本科二批招生的大学,多为省属大学或外地的非985、非211大学。和本科一批招生院校相比,两类院校的发展侧重不同:前者注重理论研究,后者更注重理论的实践应用。此外,两者在师资、硬件等方面也有一定差距。

其实,985/211高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同属本科学历层次的教育,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本科层次的高校),学制都为4-5年,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也不会标明“几本”,都将获得国家和社会承认的学历学位证书。而专科的毕业证书会注明“专科”字样,且没有学位证书。

那么,为什么大家都如此追捧一本大学尤其是985、211大学呢?还是让有亲身经历的“过来人”告诉大家答案吧!

学校之间差距太大,尽最大努力多考点分吧!

知乎作者 @西柚西柚

男朋友是本科中原地区某211研究生东北某985, 自己是普通二本。先来说二本和211的差别。

学习环境和氛围上

211学校真的比我们学校学霸多太多!!!他们每学期开始的时候去图书馆都找不到位置,我们学校期末考试临近图书馆也都还是轻松有位置的。

男朋友周末的时候就是各种去实验室,去上自习,各种努力学习,我这种就是大一大二的时候有空就宅宿舍,更不用说上自习了。

他们学校的好多人从大二的时候都开始想着保研好好学,我大二的时候还在各种混社团,混着玩。

当然211也有学渣,二本也有学霸。可是,再怎样211还是一个211。

拿某银行总部招聘来说,要求的条件必须985院校和指定的几所财经院校,所以说,不管再怎样强调能力的问题,进入壁垒这么高,没学历进去哪里能发挥你的能力。

生活条件上

他们学校4800多亩地,各种小商业街,生活条件各种便利。我们学校比较小,离他们学校差3公里左右远,只有学校里边的小商店周围基本什么都没有了,对了,大一的时候学校南门还是玉米地。没有体育馆,没有游泳池。

他们学校四个体育馆,各种体育场,游泳池,大大的校医院,我们的校医院只有两三间小房间的那种。

交通,他们的公交地铁是直接通到市中心的不用换乘的那种,我们学校前些年不通公交车,都是坐小黑车去他们学校门口坐车,也是心酸。

眼界不一样

感觉自己眼界好肤浅…他们的实习真的是走出去!我们的见习,两周停课,没有任何活动,自己写个报告交了就好。

他们的实习去的某油田待了一个月,学校报销住宿,都是酒店标准间。我们学校工科的实习,搬去厂区住,然后去造锤子,对,就是自己做锤子。我们这种专业的都是直接参观工厂,走马观花的看一看,然后听各种报告。

社交圈子

等到毕业的时候就会体现出来差别了。男朋友宿舍一个保研的,两个考研考上的,班里好多出国和名牌研究生,还有各种好企业。

再来说一个男朋友班里的学霸,96年的妹子,11级的刚毕业,第一次考雅思就直接7分,六级都是600多的那种学霸。

我还没毕业,只是觉得首先研究生这个话题我们学校的那个比率简直太低…我们学校有两个学长学姐去年考研报的跟男朋友同一所学校,他俩今年都二战。今年4月份男朋友和七八个他的同校同学去复试的那个学校都考上了,这也是差别。

but,男朋友考研的时候说了一句话,早知道当时高考好好考,上个好些的985就不用辛苦考研了。

再来说985和211,也是男朋友说的。首先,他现在学校和原来本科学校的实验室的设备简直是天壤之别!!他们本科的实验室设备一台都几百万了,现在这个更牛…各种秒杀我们二本学校…

真心建议,好好努力,能考多少分考多少分,如果是普通家庭孩子的话,高考真的好重要。

周围的人和大学氛围影响你的一生

知乎作者 @林途里

大学优劣程度:985>211>一本>2A>2B>3A≥3B。主要差别表现在五个方面:

教学资源

毫无疑问,985院校是在所有层次学校是最好的,其他按上述顺序,无论是教研实力还是校园环境,最直观的表现可以查询各学校简介里拥有多少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千人计划等等,还有博硕士点的数量以及图书馆的藏书量。

平台不一样,眼界不一样

学校越好,举办顶级学术活动越多,学校对外学术交流和合作的越多,提供深造的机会同样也越多。

学校不一样,氛围不一样

能考进越好学校的等于高考分数越高,这说明要不就是智商相对较高,要不就更勤奋和自主学习能力越强,总得来说综合能力更强。

你大学四年周围的人以及学习氛围会对你的影响很大。

可能很多人说大学里逃课打机颓废每间学校都会有,但可以肯定的是学校越好这部分人的比例越小。

学校不一样,你结识的人脉不一样

对你未来的帮助也不一样,这点在你将来步入社会可能体会更深,更好的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普遍平台更高,所以可以获得的校友资源也更多。

社会对学校的认同度不一样

到你毕业出来找工作你会发现,很多企业就是认定非985、211的不要。

举个栗子:企业招聘一个人,有十位毕业生面试,五位985、211和五位双非,在第一轮大部分HR想都不会多想,直接就筛掉后五位了。

虽然都说现在人人平等,但记住:平等不是完全对等,其实这个社会很容易潜移默化地给人划分阶层的,或以权力,或以金钱,或以学历……

二本找工作太难了,感觉自己就是个loser

网友:小新与小心

我在陕西一所公办二本工科院校,学的是最苦逼的专业土木工程。已经来西安找了20来天的工作了,天天跑各大高校的宣讲招聘会。投了有无数份简历,但人家一看学校名字(后面两个字是学院)就把简历扔一边或者让我们去别的公司看看。

也有五次进入第二轮面试,但即使进第二轮,我们的简历也是被压在最下面,我们是备选的!我也没放弃,每次也都等到最后,希望能有个面试的机会。结果有三次到最后给我们说招满了或者是直接给把简历退回来,两次说再看看让回去等消息。(ps:简历上该写的都写了,工作经历,证书荣誉也都有,成绩也可以。)

这五次面试,我也很感激,毕竟没有第一眼就淘汰我们给了我们进一步的机会。多么希望其他的一些更多的公司不要唯学校论,因为没听过、因为是学院、因为是二本,就淘汰掉我们。今早又八点过去投简历了,然后等了一早上,最后把简历又退回来。

以前自己各种不服,相信自己坚持,每天多投多跑多缠最终总会有人要的,但整整20天了,仍然毫无结果,倍受打击,很心累难受,现在感觉自己就是个loser,茫茫人群中最不起眼的那一个。

所以说,学历还是很重要的,希望同学们能抓住机会,给自己一个更好的平台。高考加油!

学历是块敲门砖,二三本毕业后要更吃苦

网友:@魔都

本人三本普通院校,毕业已经6年多了。身边很多都是985、211的高中同学(鄙人高中还不错,只有鄙人高考不咋地…尴尬)

说一下我的感觉吧,整体来说好学校毕业的入门起点还是普遍高的,无论公司性质,还是收入。说下我自己的情况,我目前在某一线城市,一年收入大概20万(忘说我是女的),某好友985硕,工作三年,年薪七八十万(同为女,当然,她的收入在我们所有同学中也是很出挑了)。也有211一本的同学和我在一个城市,目前20万出头这样…某二本毕业同学做财务,年入25到30万这样,但仅限于这类专业。

基本上我比较认同的是,学历是一个敲门砖,在毕业前后,学历的重要性非常高。但基本上三年之后,学历只是很辅助的功能了,学习力、能力、责任心、为人处事这些点成为工作能否快速上升的关键。

我好朋友也是三本毕业,工作8年,现在年入四十到五十万。其实学历归根究底折射出的问题,不仅仅是学历本身,而是很多三本的学生自律能力、学习力、持久力、领悟力普遍比一本的学生要差(当然也不绝对,但应该涵盖大部分)。

所以用人单位在录取时,势必会考虑这些背后的因素。三本的学生要得到更好的待遇、职位和公司,在前三五年的学习、累积和吃苦是非常必要的,当然要用巧劲。

另外就是情商的问题,随着工作的深入,其实情商所占的比重很大。我也认识小部分好学校毕业,情商一般,现在混基层的。

我工作以来,一直不断的学习和充电,因为我心里也比较清楚要往上走,只有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才能成功,尤其身处那么多比自己优秀还比自己努力的氛围中,所以时刻不敢懈怠…或许这就是要在大城市生活下去、还要实现些小小价值的二三本学生的苦处和动力吧!共勉!

专科和本科学历,在以后工作中差别巨大!

上面这几位学长说的都是985、211与普通二三本大学的差别,那么,对于很多不得不选择专科的考生,专科学历和本科学历对今后发展又有哪些影响呢?是不是即使选择专科,也得努力专升本呢?

就业

1.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招聘都要求本科或硕士以上学历,专科没有应聘或考试资格;

2.如许多学校招后勤管理人员及实验员都要求本科,一些中小学招聘老师都要求本科以上,专科以上学校招教师都要求硕士或博士,本科生都基本没有机会;

3.公务员,大多也只是部分艰苦工作岗位允许专科生报考,而且工作地点基本在基层。由于学历原因,会丧失许多理想的工作机会。

考研

有了本科学历,不需学位证,就可以直接报考全国统招研究生,而专科生只能在专科毕业满两年后以同等学历报考研究生,或专科毕业满5年报考统招研究生;

尽管国家规定允许专科毕业满两年后以同等学力报考研究生,但许多大学实际上却不愿招收专科生,会在许多方面设障碍,要求发表论文,加试专业课,英语达到什么水平等;

另外,在职获取硕士学位还要有学士学位,如果是专科,今后若想在职获取硕士学位,机会相对很少。

考证

许多国家职业资格证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如司法考试报名条件要求必须是本科以上学历,国家承认均可,不分专业。许多律师本科都不是学法律的,学中文的、经济的、化工的,什么专业都有。

如果只是专科,不管是哪个专业,也不管毕业于哪个学校,也不管个人有什么背景关系,就基本做不了律师、法官和检察官了。

留学

现在许多国家都承认我国的本科学历。有了本科学历,就可以在国外直接报读更高一级学历了,不需要在国外再浪费时间,这样会省许多费用。

不过,我国的自考在几种专升本途径中相对难度高,在国际上的认可度非常高,世界上二十几个主要发达国家都承认我国的自考。

工资定级

目前,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基本都是按照学历定工资,本科工资比专科工资高一档次,较规范的企业也是按学历定工资;而且本科以上的奖金和提升机会都比专科相对多一些。

当然,大部分企业并不以学历定岗,而是从员工创造的效益出发。

职场竞争

许多单位(尤其是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提拔干部、竞选领导基本条件都是本科以上学历,即使自己完全可以胜任,却没有竞选资格,机遇摆在面前却抓不住,专科以下即使找到工作,在以后的工作中晋升中也面临诸多困难。

职称评定

如今各类职称评定几乎都与学历挂钩,在评定高级职称时专科以下基本上没有机会,而现在许多的单位的主管领导几乎都是由高级职称的人担任的,没有高级职称会与许多当主管领导的机会失之交臂,而没有本科,又会失去了评高级职称的机会。

如果喜欢、支持我就分享吧,点赞的小手让我看见~

普通大学和一流大学(比如清华等)之间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我是三本,上大学前我告诉自己,只要我肯努力,在哪里都一样。
后来,来了学校,发现其实不是那样的。
大学,并不是只学习技能和知识而已,还要学习很多其他的东西,组织能力,社交能力,社会实践等等,都是考验自己能力的地方,但是在我这学校,真的发现,好大学自然有好的地方

人文环境,我所说的人文环境是指你周围的人和事物,如果周围都是一圈混日子,没有目标的人,除非你有很强大的自觉力,否则也会堕落(如果你有很强的自觉力,你就不会来到这样的地方了,这是前因,有因才有果)
反正在这里,就是缺少那种感觉,也不知道是什么样,就只是觉得周围真的很糟糕

实践能力,我之前觉得成绩与实践动手能力一般是成反比的,但是现在发现,不是这样的。就拿我们系(我们系的高考成绩大概是全校垫底了)的学生会来说,毫无能力可言,什么活动也组织办不成
勤工部:专职放电影
外联部:(本来应该是拉企业赞助,组织活动之类),但据我所知,毫无用处的部分
以上只是两个例子,学生会里的人数倒是不少,但是就是没有干事实的,每个星期例会什么都不少,形式有了,实际是空架子

持久力,(这个也是我的痛处) 做事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我们辅导员都是这样,事先规划什么做的很好,然后久而久之,就大事化小,小事就化没了

教学,大学,虽说应该是自学,但是还是上述的,前因后果,要是来三本的都有能力自学,就不会来到这里了。学校的教学真的很渣,课程安排之类的很多都很乱。学生问的问题都很弱智,喜欢问类似于鸡生蛋的问题,不会自己去解决(这是高中埋下的伏笔,总指望别人(例如抄作业)),也不会提问的艺术,问问题前不会思考

自信心,每次,老师布置任务,我只会听到一片”不会做,做不了“之类的回答

总体说来,三本和二本之间(这是一个巨大的分界线,再之上肯定还有分界线),不止是学费的巨大区别,还有很多细节上的差距。

我个人认为大学分为两类:研究型;应用型。三本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出去就能动手做事(不需要思考的工作),而再之上就是研究型,要钻研。比方说,我们学高数,只要知道有这个公式可以用就好了,而研究型就是要知道这个公式的原理和来源。(只是一个例子,不是指高数)。

—————————————本科阶段—————————————

本科在一个前十左右的工科学校读文科,但实际上我们的学科在全国排名里也算前五,只是工科学校限制了文科的氛围,但同时这所学校也极大的影响了我做事的方式。

就……先简短的炫耀一下本科学校吧,恋爱笔记是我们学校的本科生做出来的,微信的产品经理是我们学校的学长,pptv同样也是出自学长之手;我们学校某些理工科在全国可以排到很多的位置,每年的毕业泼水节的传统会迎来社会各界的关注……基本上如果你有心查证的话,可以判断出我的母校是哪一所啦~

这所学校不能算楼主说的一般高校,但也不算top2. 可是从我的叙述中,你也可以看到我们学校有着很实干的一面,就是实际的出了很多成果(我并没有把学术上的一些成果列出来,这也是由于我对理工科的东西理解无能)由于是工科强势的学校,所以学生基本都是属于踏实肯干的类型,很多竞赛的奖项得主,都跟我叙述过自己如何在实验室熬夜奋斗的时光。

我自己基于学校获得的一个最基本的常识就是,认认真真的做事情,是绝对会有回报的,即使这份回报跟你所预期的不一致,也比站在原地不动来得好。一个学校能够给你许多看待问题的预设,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但同时,这所学校在我的专业上,的确不能算特别好(虽然我前面也提到了排名,但高校专业排名实际上是一件很眼子的事情。评价标准基本是文献的贡献率,而一个好的学者并不一定是好的老师。而我们院又十分特殊,上一辈太耀眼了,而这一辈则并非人人都算的上好老师,有些老师我宁愿把他当做“自我包装”而成的好老师)

对于从老师的地方学到东西,就是一件不同的老师带来的差异的事情。总体而言,我因为本科实践很多,所以跟一位很好的老师建立了非常良好的关系,她帮我打开了很多扇门,例如对于学术的项目,我本科就参与过,对于学科的实践,技能性的东西我不会很差,甚至于毕业的时候还做了一个全校性的视频。

在一个较为一般的学校,要学会跟好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而不是一味的埋怨那些坏老师带给你什么。

—————————————进入研究生阶段—————————————

我研究生所在的学校,是本领域的第一,基本可以理解为全国的这个学院的鼻祖之一,以致于基本老师讲课的时候会说,这个是哪个师兄做的,那个是哪个师姐写的,那个学校的院长是哪个师兄,这个业界的大姐是哪个师姐。

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师的重要性,每节课的讲授者都是中国知网相关领域被引率那几个老师(这个比喻仅仅为了说明问题,老师们的基本观点是中国知网的文章95%都是垃圾)最让我惊讶的是,在这个学院的老师身上,我可以隐约的体察到某种叫做“情怀”的东西,这种东西太可贵了,本科时我只能在少数的几个老师身上感受到,而这里几乎每位老师都有一种情怀的传达。这种幸福甚至消解了另一种痛苦,即作业和项目,再加上文献,每天都处于非常忙碌的状态。(这个星期,我们寝室四个人基本处于轮流刷夜的状态,我已经在微博上为我们点了四根蜡烛了)这种忙碌的状态是我在本科期间刻意为之才会出现的情况,我不去追求,是不会出现的,但在这里,这俨然是一种常态。所以很多清北的学生提过一种观点,就是极大的压力的常态。这种压力即来自同侪压力,也来自任务压力。

说到同侪压力,真不禁感概,这真是一个学霸辈出的年代呐~~~~~~望天,你永远无法理解他们是怎么看完文献的情况下,还能精准的找到有意义的问题,还能从印度的人类学家的论述中找到驳倒论述的关键,还能在盆友圈上秀一秀跟盆友出去玩的时候吃了哪些东西。由于极大的任务压力,他们学会了如何更加合理的规划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这个品质在任何时候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也就导致了另一个广为诟病的事情,即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关于这一点,我的研究生学校似乎没有资格枉担虚名了,更进一步的走向五道口吧~

——————————————-清北——————————————-

我好像并没有资格来讲清华的同学,因为从认知能力上来说,大部分的清华同学可以轻松的秒杀我。而超越我认知能力的东西,我的论述所具有的价值是很低的。还是那句话,仅从经验角度随意说一下吧~还请得罪勿怪,要拍轻拍~~~~

书接上段,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人跟我说部分清华的学生很自私,以致于食堂外非划定停车的区域也拿来停车,堵的是行走的通道;清华的部分老师过于功利,一上来就问你们想好,是从政还是做学术,要从现在开始做出相应的规划;清华的过分自负,某些时候他们并不比较自己与下一等级的学校,就草草的下一个自己最好的结论,以致于给人一种感觉。他们做事不是为了做这件事,而是为了抵达更好平台,给自己找的一个跳板。判断动机是一件可鄙的事情,我也就可鄙一把吧。很多人基于以上和其他种种,用“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来形容清北的学生。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好吗?这又是另一个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在这里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对于清北的学生拥有不一样的期待值。精英主义的惯有看法是,社会应该由精英治理,让普通民众仅仅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很奇怪的是,中国目前的公众有一种呼唤精英的倾向(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感受)他们希望清北这批学生能够在社会中回馈大众。(再做一个可鄙的推论,这种倾向实际是他们的利己。讲到这一步再说是非对错是很难说清楚的,因为这甚至涉及到我们希望整个社会的运行机制究竟是怎样的。)写到这里,好像我已经离题万里并且参杂了过多的私货。(=@__@=)呐,你们可以忽略这一段,但这是我觉得我很想表达出来的东西。下一段我会回正题。

记得陈寅恪先生说“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这个标准是我所赞同的最高标准,也是我评价一所学校的标准。本科的时候我见过很多踏踏实实做事的人,但我所判断有“独立人格”的人不超过十个人,基本大家都是认同社会现有的价值观,在这个大的体系里去实现自己的价值。研究生阶段我不好描述,毕竟还没有更进一步的接触,但是从老师给我的感觉来看,我相信这样的人是比我的本科学校多的。清北呢,从媒体带给我的感受和同他们的交谈,我觉得是比我的研究生所在的学校多的。

第一次走进清华的时候,被同学领着逛学校,为清华的美给震撼到了(我还没时间去北大,非常期待北大带来的美丽),厦大的美是清新,武大的美是古朴,清华给我一种厚重感。清华的一个同学告诉过我这样一件事情。有一天早上,她往教室赶,迎面一个人骑车过来,边骑车边大声背诵食指的《相信未来》。我被这件事情深深的打动了。我不知道这样的人在其他学校多不多,只是觉得这样的人或许是可贵的。

有一个段子,说清华一言以喻之,“祖传老中医,专治吹牛逼”,想论证清华牛人太多,可以轻松的抹掉进校之前的豪情万千丈。在这种打磨的过程中,锐气或许会消弭,但得到的东西同样很多,不是吗?引一篇我读过,深感赞同的文章一个学生眼中的清华和同济

拉拉杂杂,写的零散,我想说的是除了各位说到的眼界和资源,出现“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概率相对更高。当然这个因素的归因可能在各位提到了这些因素,但我觉得这才是最有价值的差距。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