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14.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之表现手法
概念:狭义的表现手法,常见的有赋比兴、抑扬、联想、想象、渲染、烘托、对比、衬托、以小见大等。但在实际做题中,当问到表现手法的时候,往往把表达方式中具体的抒情方式与描写方式也纳入其中,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用典抒情、托物言志、白描、细节描写(动作、神态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这就是广义的表现手法。
而以下所讲的则是狭义的表现手法,是除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外的常用的诗歌表达技巧,即表现手法。
设问方式:
1.诗人展开了哪些艺术想象,奇在何处?
2.本诗前X句/后X句是怎样运用对比/衬托等手法勾勒XX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与《XXX》词都运用了点染/对比手法,试赏析本诗的手法。
4.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以颈联、尾联为例,选择其中两种作简要赏析。
5.诗歌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
步骤一:先点出手法
步骤二:根据手法结合诗歌做简要的分析,力求语句优美和谐,点中要点,为感情蓄势。
步骤三:点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观点态度。
应用体验:
例1.指出下列诗(词)句所用的表现手法。
(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反衬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对比
(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对比
(4)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比兴
例2.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家殷璠称《蜀道难》“奇之又奇”,试以第一段为例,说说诗人展开了哪些艺术想象,奇在何处?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参考答案:
①.诗人展开的艺术想象有对蜀王开国的遥想,有对“五丁开山”的叙述,有对蜀道山高水急的描绘。
②.诗人善于借助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展开想象,给“蜀道难”的命题增添了神秘色彩;还运用了夸张手法,夸大险情,令人触目惊心;此外,还用飞鸟猿猱的无计可施,来反衬人行的艰难。
③.(点评)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写法创造出了一个“奇之又奇”的艺术世界。
题目练习:
1.(2019·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 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问:(单一型)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解析:解答本题要明确前六句的思想内容,依次从中找出对比点,并分析这些对比表现了精卫怎样的形象特点。
参考答案:(题目已经明确告诉你“前六句”,那肯定要逐句分析,通用公式:点手法+分析+情感,以构成3点,完成6分的答题。)
①.首句中的“终年”与“寸诚”,用时间之长与寸心(决心)对比,凸显精卫决心之坚;
②.三、四句的“山石细”与“海波平”,用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出了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
③.五、六句的“功难见”与“命已轻”,用任务重、功业难成与生命有限对比,表达出精卫不能实现抱负的命运之悲。
2.(2018·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送王昌龄
李 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注],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 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问题:(单一型)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解析:“点染”一词借用了传统国画的技法名称。国画家作画,往往用中锋点出景物,然后再用侧锋加以层层渲染,使画面显得更有立体感。运用到诗词创作上,“点”就是正面点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铺写,使诗歌的形象更丰满,意味更浓郁,而不至于使诗意过于单调。一般来说,点的是内在的情感和诗歌主题,渲染的是外在的环境和景物形象。①点,“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②染,“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参考答案:
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3.(2017·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②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 ①迮:狭窄。②桐江:桐江上有严子陵(东汉著名隐士)隐居的钓台。
问题:(多样型)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以颈联、尾联为例,选择其中两种作简要赏析。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诗句赏析题,答题思路是“手法+诗意+情感”。颈联中理想与现实的状态是鲜明的对比。尾联中“明朝”点明所写内容是作者想象,是虚写;“桐江”上有严子陵隐居的钓台,此处为用典。尾联还有对秋景的描述,表现了诗人的愁思,这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手法。
参考答案:
①对比。想当年,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现实中,听闻五更天吹响的军号,已是愁肠百结,悲愤难平。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②想象(虚写)和用典。明日诗人且学严子陵,在烟雨迷蒙的桐江岸边,在红枫树下系上钓舟,表达的是作者归隐的愿望。
③寓情于景。想象自己(虚写)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春 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①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②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③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④,何时返旆勒燕然。
[注] ①马邑: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②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③机中锦字:窦滔被贬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诗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反覆,皆成文意。④元戎窦车骑:元戎,犹主将;窦车骑,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
问题:(多样型)诗歌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指出诗歌使用了何种手法,然后结合诗句作具体阐释。首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莺啼燕语”用拟人的手法形象描绘出京城和平宁静的春景,而“马邑龙堆路几千”,在那遥远的边关,从征的亲人却不能享受这份宁静。第一句是眼前实景,第二句是想象,虚实结合,表现出女主人公对从征亲人的思念和牵挂之情。颈联,“论”和“笑”,都是拟人化的写法。锦字回文诗的内容,无非离情别恨。锦字诗有多长,恨便有多长;锦字诗无穷,恨也无穷。楼上花枝本无情,然而在女主人公眼中,那花团锦簇的样子,很像是在嘲笑独眠之人。尾联提出一个意义深远的问题,“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这里使用汉代窦宪大破匈奴、刻石而还的典故,表达女主人公盼望丈夫早日得胜而归的心情。
参考答案:
①对比。“莺啼燕语报新年”的京城,和平宁静,与“路几千”的遥远边关形成鲜明对比,使读者感受到心灵的强烈震撼。
②虚实结合。第一句是眼前实景,第二句是想象,表现出对从征亲人的思念和牵挂之情。
③用典。尾联使用汉代窦宪大破匈奴,刻石而还的典故,表达女主人公盼望丈夫早日得胜而归的心情。
④拟人。“燕语”赋予春天的燕子以人的情感,形象描述出和平宁静
的场景;“笑独眠”运用了拟人手法,写枝上花团锦簇,好像在嘲笑独眠的女主人公,突出了女主人公的孤独之感。
⑤诘问(疑问)。末句“何时”即“什么时候”,表达了女主人公盼望丈夫早日凯旋的急切心情。
辨识清
衬托与对比
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近或对立的元素,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对比是把两个对立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进行对照,突出事物的特点。二者的区别主要是:①衬托有主有次,对比不分主次;②对比主体双双出现,衬托主体未必出现。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对比与反衬有时不易区分,高考评分时往往都算正确。
应用体验
问题:指出下列诗句所用的手法是衬托还是对比?
(1)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
衬托
(2)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王禹偁《村行》)
对比
(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
衬托
(4)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衬托
(5)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
对比
(6)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令》)
衬托
上一期
诗歌鉴赏13 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
下一期
诗歌鉴赏15 表达技巧之结构技巧
“
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精彩
高考语文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