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来了 | 冬奥赛区规划及场馆设计中的清华建筑力量

今天距离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日还有

267天

2021年1月18日-19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北京、河北两地三赛区,考察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并于20日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汇报会。这次是总书记继2017年、2019年之后再次实地调研冬奥筹办。总书记高度重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各项工作,强调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我国“十四五”初期举办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总书记还指出,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党和国家的一件大事,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做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使命光荣、意义重大。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积极在冬奥筹备中贡献力量。自梁思成先生1946年创办清华建筑系以来,服务于国家建设需求前沿一直是清华大学建筑学科不变的初心。从2014-2015申办冬奥会,到2015至今的筹办工作,清华的大建筑学科一直在清华大学多学科平台的支持下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其中最突出的是主导了张家口赛区整体及全部场馆和北京赛区首钢场馆的规划设计工作。

Part 1

张家口赛区

北京2022冬奥会张家口赛区相关规划

张家口赛区场馆规划:张利教授团队

崇礼空间战略与总体规划:吴唯佳教授团队

崇礼主城区规划:吴唯佳教授团队

崇礼乡村振兴规划:张悦教授团队

崇礼老城区更新城市设计:边兰春教授团队

太子城冰雪小镇规划与城市设计:张利教授团队

太子城金代遗址保护规划:吕舟教授团队

崇礼国家体育休闲示范区规划:杨锐教授团队

崇礼生态景观整体规划:朱育帆教授团队

崇礼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规划:胡洁教授团队

国家冬季两项中心竞赛场馆设计

庄惟敏教授团队

“雪如意”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竞赛场馆设计

张利教授团队

国家越野滑雪中心竞赛场馆设计

张利教授团队

古杨树组团“冰玉环”竞赛场馆辅助设施设计

张利教授团队

张家口奥运村与冬残奥村非竞赛场馆设计

张利教授团队

Part 2

北京赛区

首钢滑雪大跳台中心竞赛场馆设计

张利教授团队

首钢滑雪大跳台及群明湖周边照明设计

张昕副教授团队

首钢滑雪大跳台及群明湖改造工程景观设计

朱育帆教授团队

Part 3

清华建筑人的冬奥观

以国际化的学术视野、专业技能助力冬奥建设是一份光荣,更是一份责任。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院士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教授从清华大学建筑学科的角度,表达了对这份责任与光荣的理解。

庄惟敏

中国工程院院士

梁思成奖获得者 /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夏奥冬奥场馆设计建筑师

奥运会项目的建设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申办夏冬两季奥运会的城市,北京无疑受到世界的关注,冬奥场馆的建设也将是综合国力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一次展示。因新世纪第二个10年之初的这场疫情,让北京、河北也面临着一次巨大的挑战,让参与奥运的建设者也经历了人生也许只有一次的巨大的脑力、体力和精神方面的磨砺。

上述所说综合实力在建筑设计规划层面所体现出来的是通过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建筑、规划、景观和建筑技术为基础的融合体育工艺、运营管理、赛时组织、赛后利用、空间改造更新、社会要素分析以及国家形象等多学科相融合的研究与创作成果。除去规划设计中满足奥运大纲要求、在有限的特定空间中完成奥运赛事的空间场地营造之外,同时还要结合环境和自然气候创造出一个可持续发展、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群体活动的基地。

一个建设项目往往带有诸多不定因素,这些也构成了对项目本身和规划设计者的综合能力的考验。崇礼运动员村附近挖掘出来的辽金遗址“太子城”就给冬奥项目带来了新的文化看点。我们在规划设计中将这一古代遗址的场景融于今天运动员村开村仪式,以古喻今,在保护遗址的基础上,将中国传统文化巧妙地融于其中,展现了北京冬奥会特有的文化层次。类似这样的例子不少,它也充分体现了清华团队在冬奥项目过程中,将建筑、规划、景观、历史和技术多专业等相关学科方向融会贯通,综合运用,服务于国家重大工程所做出的努力,也是清华建筑学科服务国家重大项目的最有说服力的表达。

张利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张家口赛区规划设计总负责人

北京赛区首钢滑雪大跳台设计总负责人

原北京2022冬奥会申办委员会工程规划部副部长、陈述人

北京冬奥会的举办是国家利用标识性国际历史事件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大举措。源于与国际奥委会”20+20议程”及中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契合,北京2022的建设在整体格局和单体设计上都体现了与北京2008不同的特点。对中国文化元素的表达、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对资源普惠流动与区域协同发展的推进,以及对新的主动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是北京2022贡献于新时期国家发展的路径。

北京冬奥会的建设是一次系统化的跨尺度空间干预,为大建筑学科的专业工作者们实现抱负、接近理想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宏观结构上,北京2022的三赛区格局衔接北京与河北,在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产业升级潜力方面均与国家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高度契合。在微观肌理上,我国结合北京2022提出的“三亿人上冰雪”让以冬季冰雪、夏季户外为代表的主动健康生活方式深入人心,让人因工程学的高质量空间更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在文化传承上,大量场馆改造与建设融入浓厚的中国元素,为中国建筑师诠释自己民族的文化精神搭建了宽阔的舞台。

清华建筑学科对北京冬奥建设的参与是深入的、全方位的。从体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崇礼空间战略与总体规划,到以奥运推动山区经济社会进步的城乡更新规划与城市设计,到营造当代奥运记忆、彰显文化自信的崇礼“雪如意”、首钢“敦煌飞天”等场馆设计,到解放身体、亲近自然、抒发情怀的人性化空间界面、景观与夜景照明设计,到新建筑科学与技术的介入与应用,等等。通过五年多的深度参与,清华建筑在北京冬奥建设中交出了自己的一份内容丰富的答卷。我们期待这份答卷能够真正达到国家的前瞻性期许,在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办赛中,也在人文、绿色、健康的赛后利用中发挥令人信服的作用。

#1

往期回顾

冬奥来了 | 一篇文字告诉你,成功申办冬奥会到底有多难?

“冬奥来了”系列推送正式上线!

#2

本期互动

欢迎在留言区评论

选出你最喜欢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场馆

5月16日前点赞数前三名

将获得精美礼物一份

文稿 |世界建筑采编中心

图片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供稿|建筑学院研团总支
审核 |安云龙 王茗萁 熊鑫昌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