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留生 | 张慧谋:生态诗,故乡情

上午上完四节课,中午1点30分又马不停蹄赶到茂名,为的就是聆听一场诗歌与视觉、声音汇聚的文化盛宴。2019年5月25日下午,茂名市熹龙酒店5楼宴会厅,张慧谋“南海童话”生态诗歌作品朗诵会在这里举行。这次朗诵会以“南海童话”为主题,用意明显,既点明“生态诗歌”的创作主旨,又赋予茂名生态以诗意,可谓神来之笔。

长诗《南海童话》,首发于滨海作协公众号,后收录于张老师“白系列”诗集的第三部《白鹭还乡》。在作协公众号刊发时,我还写下编者按,“自茂名滨海新区作家协会筹办以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诗人、广东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张慧谋对滨海作协一直关爱有加,这次又将其为水东湾新城海洋公园、第一滩、南海旅游岛创作的生态朗诵诗《南海童话》交由本公众号首发,其拳拳之心令人感动。”今天,在朗诵会现场,聆听由市朗诵协会主席吴文衔领衔的朗诵团队演绎这首诗,又有另一番感触与感动:听诗唱茂名旅游岛,观众不但在诗歌中醉了,而且也在光影与声音中醉了。

这就是张老师诗歌的无穷魅力,也是声音传播的无穷魅力!我相信,在这样一个下午,不管是演绎诗句的朗读者,抑或是听众,还是现场的工作人员,他们都会感动于声音之美、诗歌之美,以及感动于茂名的生态之美。我同样相信,在这样的感动中,生态诗歌会生根发芽,生态茂名会深入人心。这也是诗歌的力量,声音的力量。

在张老师的生态诗歌中,海是永远绕不过去的意象与主题。著名诗人、评论家温远辉认为,“海不仅成为他观察世界、体悟生命的对象,而且成为他生命的延续。”在这种延续中,张老师又赋予海新的内涵,那就是他生态诗歌的抒写对象,也是他思考生态的寄情之物。在老师的家乡电城,有大片大片的海,在茂名,也有大片大片的海,海于老师,是生命的摇篮,也是诗歌的摇篮,海于茂名,是海洋战略的起点,也是终点。从这一点来说,张老师的生态诗歌,切中了茂名发展的主线,也切中了茂名发展的内涵。因此,在这个周末,当屏幕上的蓝色旋律扑面而来,蓝色诗句扑面而来,我感受到的不仅是诗歌与声音的魅力,还是茂名这座滨海城市的生态魅力。

这里是“中国第一滩”

也许是,文明古国最长的一卷宣纸

足足二百里长,足足绕过半个海岸

我在上面写字,写下一串串脚印等你

写封最长最美的情书等你。

——《南海童话》

一个个平淡无奇的意象,当他们组合在一起时,产生了童话般的效果,有内涵,有温度,有高度,“中国第一滩”不就是这样的童话吗?当这些诗句在朗读者口中一个个抛出时,我眼前仿佛就有一条洁白的长飘带,不断地舒展,隐入大海,隐入天际,那一串串脚印,就是一个个情字。不管是《南海童话》,还是《云下茂名》,诗句的背后,是诗人浓烈的家国情怀,是茂名纯美的生态魅力。在茂名海洋战略的推动下,海已经不单纯是观赏的对象,吟唱的对象,已经与经济联为一体,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张老师才将目光再次投向大海,将诗歌聚焦生态,思考大海。

站在海岸线读海,海水、海鸥、海风、白沙、贝壳、渔网、风灯、浪尖、泡沫,一个个扑面而来,令人目不暇接。大海是童话,大海也是一个思想者,它带给诗人的,不仅有家乡情怀,同样有理性的思考。

谁都不会回答你

海为什么是蓝的?

沙为什么是白的?/

我也不会告诉你

沙为什么是暖的

水为什么是冷的

——《海岸线》

温远辉先生也说,“有意味的是,慧谋基本上是居于礁岸来眺望、打量、遥想、念叨大海,却不让自己置身于海洋的波涛中,也不放逐自己去远航。我想,这或许和他安详、平和的性情有关系。”正是老师的安详、平和的性情,才使他能以最纯朴、最睿智的视野审读海,以最朴素、最纯粹的方式走进家乡,走进海,其笔下的海与大地,才充满灵性,充满温度。在张老师笔下,海与生命已经联为一体,海之美,生命之美。

(图片:叶兴旺)

如果让我再蔚蓝一次

我必然选择大海。

如果让我再粉碎一次

毫无疑问,我选择扑向礁石

化为水珠和泡沫

——《海岸线》

再看张老师另外一首诗《深绿的海地》:

此刻。九月里的海地

红树林的树冠依然绿着

阳光落在浪的额头,白白的

我和一只鸟的距离

只隔着浅浅的一片水

那只鸟,换了一个姿态

静静地伫立水边,静静地望

我想,做一只鸟真好

在这么一大片深绿深绿的海地上

在台风来临之前

诗人渴望融入大海,也渴望融入绝美的自然之中,这何尝不就是他对家乡的热爱呢?近年来,张老师经常回到滨海新区,回到小城,目睹小城大变化,滨海大变样。我在想,张老师创作生态诗歌,与此会有关系,而触动其创作灵感的,极可能还是对家乡的热爱,对建设美好滨海的热切期盼。

张慧谋“南海童话”生态诗歌作品朗诵会已经结束几天,但余音绕梁,诗意醉心,偶尔还会打开茂名日报的直播链接,再把朗诵会看个够。这就是张老师诗歌的魅力!

2019年5月29日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