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高级中学
1995年9月1日,是个不同寻常的日子。这一天,桐乡市高级中学在全市人民的期盼中,迎来了学校落成暨开学典礼。我作为桐高首批教职工参与了学校开学前的准备工作,亲历了学校落成和开学两大盛典。那天,整个校园披上了节日的盛装,花坛以及道路周边一块块土地上栽植了花草,一棵棵塔形的雪松点缀其间,两旁摆放着一盆盆鲜花。花坛中央那个手托金钥匙的少女雕塑熠熠生辉,基座正面镌刻着“知识就是力量”六个毛体大字。书是开启人类智慧大门的金钥匙,寓含着桐高是个读书的好地方。教学楼前挂满了市委、市府、各科局及兄弟学校送来的祝贺条幅。师生们穿着统一的服装,胸前佩戴着崭新的校徽,人人面带笑容,个个神采奕奕。校门口,由李鹏总理题写的“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十个金色大字闪闪发光;鼓乐队分列两旁,不时地响起一阵阵欢快的鼓乐声,迎接一批批前来参加庆典的嘉宾。校园内处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生机勃勃的气氛。上午九时许,学校落成暨开学庆典在一阵炮竹声中开始。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发来贺信,浙江省教育委员会送来条幅表示祝贺。浙江省副省长徐志纯、全国政协常委沈祖伦、嘉兴市市委书记王国平、桐乡市五套班子领导、来宾及全校师生共1000余人参加了落成开学庆典。会议由副市长徐宜芬主持,徐志纯、沈祖伦、范巴陵、吴锦嗣、校长皇甫涛分别讲话,生物特级教师邵寄璋、高二文科学生裘芳代表师生发了言。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浙江省省长万学远、副省长徐志纯、北京大学校长、浙江大学校长和嘉兴市、桐乡市的领导及文化、新闻、摄影界人士为学校落成题词、作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桐乡高级中学的建造是我市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实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积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1993年8月,桐乡市教育局在充分教育调研的基础上,向市政府提出“关于新建桐乡市高级中学的请示”。鉴于我市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市十一届政府第三次常务会议讨论决定,同意建造。并成立了由分管教育副市长徐宜芬任组长,计委主任周德良任副组长,财税、电力、土管、城建、教育等部门主要领导组成的桐乡市高级中学筹建协调小组。市教育局成立了由分管副局长吴森林任组长、财建科科长吴永康任副组长等7名成员组成的筹建领导小组。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从此桐乡的教育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校址选在梧桐镇环城北路西段,征地104亩,投入资金1800万元。校园布局由浙江省建筑工程总公司设计院设计。1994年5月6日,学校行政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阶梯教室、第一食堂、两幢学生宿舍、400米田径运动场及篮排球场等首期工程基建项目破土动工,总建筑面积23000平方米。1995年8月,所有基建项目陆续完工。市领导会同城建质检部门对学校基建工程进行验收,通过评议全部为优良工程,为学校如期开学奠定了基础。我作为教务处的一名工作人员,学校领导要求提前来校协助教务主任做好学生的分班、抽档和教师任课安排等一系列开学准备工作。1995年7月24日,我骑着自行车来到正在建设中的桐高时,眼前看到高大挺拔的教学、实验、办公等楼群已巍然耸立在砂石路面的公路北侧。进入校园的道路毛石铺就,还来不及浇筑,中央花坛、运动场地等配套设施只见雏形,建筑工人正在夜以继日地加紧施工。我和教务主任朱正华老师一起从学校仓库中领取办公桌椅和必要的办公用具后,就自已动手把它们搬到行政楼二楼指定的办公室内,安排好桌子后,我俩便开始进行学生的分班工作。这时桐高已有学生819名。其中,高三174名,是从桐乡一中高二学生中选拔出来的,将分成3理1文四个班。高二240名,是1994年6月,在全市初中毕生中择优录取,委托桐乡一中教育教学管理,将分成3理2文五个班。高一405名,是当年在全市初中毕业生中择优录取,将分成八个平行班。由于当时学校的配套辅助设施还未来得及安装,我们就根据学生成绩,采用手工分段分批操作的方法,将平行班之间的班级、学科平均分调节到近乎相同的程度。随后,协助教务主任制订《学校教学常规工作条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落实教师任课安排,编制好“三课一表”等工作。一流设备,一流生源,需要一流教师。开学初,学校有教职工81人,任课教师主要来自桐乡市内各中学,其中桐乡一中最多,有29人,和外地招聘的优秀教师组成。开学前夕,分管教学副校长和教务主任落实好教师任课后,我便着手编制班级日课表和教师任课表。由于学校实行新的课时和作息时间,即每周上课五天半,每天安排十课时,每课时40分钟。上午五课时,下午三课时上文化、体艺课,其余两课时为自学和课外活动。如何科学、合理地编排好日课表十分重要,而“上五下三”的授课安排,大大增加了排课的难度。当时学校还没有电子排课软件,全靠手工编排、调整。在三四天时间内,要排好三个年级的总日课表、班级日课表和教师任课表时间紧,任务重。我只好放开其它事务,集中精力,日以继夜地工作才能如期完成,然后交学校领导审核实施。从此,寒去暑来,年复一年,我在教务处工作了十五年,见证了一批批优秀新生走进校园,一届届优秀学子走出校门,奔赴全国各高校深造,也分享了桐高屡创佳绩所带来的喜悦和荣誉。桐高所在区块地处镇郊,原是一大片农田,为城南乡新建村所属塘嘴村、砖桥头、李家门、王家埭等村民组。过城北桥(今称中山西桥),公路两侧除了茧质所和建造不久的特殊教育学校外,并无其他建筑物。桐高兴建后给冷清的田园增添了人气,这里开始热闹起来了。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原来的环城北路拓宽后更名为中山西路,康泾塘西岸又新辟了南北向的复兴路,两路成为城区“三纵三横”的主干道。桐高周边求是实验中学、职业中心学校(已升格为技师学院)、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桐乡校区(已迁至教师进修学校)的相继建成,原来一片片田圩成了桐城最为重要的文教区。而今,桐高经历了二十四年的长足发展,已有54个班,2400多名学生,远远超过了初创时“远期目标36个班”的规模,成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首批一级特色示范高中、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在“我心中的浙江名校社会评议活动”中,被评为全省三十所知名中学之一。中山西路段已绿树成荫,车来人往,十分热闹,成为全市人民关心、莘莘学子向往之所在。[作者简介] ?赵明煜,男,1944年生,桐乡乌镇人。桐乡市名人与地方文化研究会会员。爱好地方文史和地名文化。作品散见于《联谊报》《嘉兴日报》《桐乡文艺》等报刊。参与编纂《桐乡市地名词典(本文已编入桐乡名人与地方文化研究会所编《那些事 那些人》第四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