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林尽染的意思
层林尽染,原意是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见于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的句子。
层林尽染的出处和译文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
沁园春·长沙1925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译文】深秋季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滔滔的湘水向北奔流。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这旷远苍茫大地的盛衰沉浮,该由谁来主宰呢?
层林尽染什么意思
原文: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这里的“染”是什么意思?
“染”还能是什么意思!当然是,就是……染啦!染上颜色的染了!
——是说“万山”是个大染缸,“层林”在染缸里一泡,出来后就被“染”上了?假如这样,“层林”中的“层”在哪里呢?染缸里一泡,出来的颜色是均匀的。要想有“层次”感,一个染缸,一次浸泡,能做到吗?难道说这里的“万山”是千万个“染缸”?!但是!原文分明是“万山红遍”呀!
同学们面面相觑。
央草不无得意:“染”,不是“染缸”的染!是“皴染”的染!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
假如你把这首诗理解为诗人的现场直播和解说,那你就不是在读诗,而是在看纪录片。
并且,你还没法理解下文的“漫江碧透”和“鱼翔浅底”——“百舸争流”的江水中,你能看到“碧透”的“浅底”吗?你能看到鱼儿在江底游来游去吗?这是江水,不是清澈透亮的小溪水!
你在什么情况下能看到诗人描绘的这幅图景?
只能在绘画里!
在绘画里,“漫江碧透”和“百舸争流”可以并存。
在绘画里,滔滔江水不影响你看到“鱼翔浅底”。
所以,同学们!
诗人不是在做现场直播的解说词。
诗人是在给你描绘一幅图画。
诗人勾勒“万山”,涂上红红的底色,换用不同的画笔,“皴染”出山林的浓淡深浅,彰显层次。
诗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是疑问句吗?
这不是疑问句,这是设问句!
答案已经暗含在诗句中了——有两处回答:其一是下片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其二就是上片的这幅图画。
下片的答案是“明示”。
上片的答案是“暗示”。
上片的“湘江秋景”亦实亦虚。
它暗示着,最美丽的江山,是人描画出来的!
你注意到没有?诗人发问时,问的是“苍茫大地”——没有问神,没有问鬼,甚至没有问“苍天”:没有答案的疑问,人们才会问神问鬼问苍天!
【附:关于“皴染”的网络解释】
皴染法:中国画的一种的画法,在作画时边皴边染或皴完加染的画法,主要表现山石﹑峰峦和树身表皮的脉络纹理。
染,用墨水或淡彩润刷画面,不露笔痕(或少露笔痕),以分阴阳向背,加强物象的立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