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合理内核: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发展
根植于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激进性特点,黑格尔哲学富有两面性色彩。黑格尔提出两个重要命题: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表明为必然性”
表面上是将现存事务合理化、神圣化,在哲学意义上将普鲁士王国的一切永恒化;但其本质上黑格尔认为“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状态或政治状态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具有的属性”,黑格尔哲学意义上的“现实性”同时具备了“现存”和“必然性”的双重涵义,因此引申出另一层本质意义,即现存的具有必然性的才具有合理属性,随着历史的进步现存的必然性终将转化为不必然性,因不再具备合理属性走向灭亡。黑格尔的命题中包含了一切事物永远处在生成、发展、灭亡中的辩证法思想,“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这是黑格尔哲学中革命的一面。
然而黑格尔哲学思想主要为现存国家服务,在辩证法的思想中意图寻找逻辑终点,即“绝对精神”。黑格尔哲学从“绝对精神”出发,绝对精神的辩证运动经历了从逻辑阶段到自然阶段最后到精神阶段,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完成了自我认识和回归,忽视了人类历史的无限发展性和无终点性,最终走向了唯心主义不可解决的矛盾。
二、基本内核: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发展
费尔巴哈摆脱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影响,通过对宗教的批判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宗教幻想出来的最高存在物只是我们所固有的本质的虚幻反映。”费尔巴哈的哲学从宗教神学中脱离出来,意识到了物质的第一性原则,重新把哲学的重心转移到人和自然界,然而其并没有揭示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运行规律,反而重新呼唤抽象的感性的人的爱欲,又重新陷入唯心主义局限。
费尔巴哈天才般恢复唯物主义的王位,却由于没能找到现实社会发展规律而又对宗教等唯心主义进行妥协,他无情地批判了宗教,但又将宗教与人的感情联系在一起,重塑了以人们之间爱欲为核心的宗教,企图通过人们之间的爱欲使得社会发展完善,具有一定的空想性。
三、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在批判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后,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科学体系正式创立。作为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包括了自然发展规律(辩证唯物主义),也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既帮助人认识世界,也指导人改造世界。
(一)辩证唯物主义:揭示自然界和历史的运行发展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从黑格尔哲学中分离,运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结合的观点重新揭示自然界和历史的发展规律。辩证唯物主义强调自然界和历史的发展根植于特定的事实,推动事物发展的不是黑格尔表明的概念的自我发展,因为概念本质即人脑对现实事物的反应。因此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的辩证法即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立场强调物质的第一性原则,物质是不断运动发展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应遵循矛盾的辩证运动规律(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不断发展,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认识经过实践的不断检验上升成真理,正确的认识又反作用指导人们的实践。
(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人类社会的运行发展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吸收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观点,黑格尔、费尔巴哈认为历史在不自觉地为某种预定理想目的前进。黑格尔认为是绝对观念,费尔巴哈片面强调历史主体的心理动机,在此背景下恩格斯指出“历史的动力的动力”原理,即历史人物心理动机根植于客观的历史社会条件,“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民族、以及在每一民族中间又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的动机。”
恩格斯揭示历史进程受内在的客观规律所支配,引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发展,每一次社会变革都伴随着生产力的飞跃,冲突旧的生产关系束缚,重新建立新的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社会的生产关系之和形成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必然要求推翻旧的上层建筑,重塑新的上层建筑为新的经济基础服务。冲破旧的生产关系与推翻旧的上层建筑需要暴力革命,因此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此外恩格斯重点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肯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相对于封建主义积极的一面,然而也指出大工业与资产阶级生产秩序之间的冲突,一方面使社会“普遍贫困”,全体广大群众在资本主义的剥削和侵占下无产阶级化;另一方面大工业生产带来“过剩危机”,两者互为矛盾,最终在无产阶级暴力革命下被推翻。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