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的由来
七月十五鬼门开,站在佛家的角度如何看?
- 这个说法是真的吗?
- 七月十五是三教合一的节日,各有各的寓意。 盂兰盆节,是佛教的传统节日。“盂兰”,梵文音译,意思是“解倒悬”,倒悬就是身体倒挂的意思,凡是倒挂过的人都知道那种头昏脑胀的痛苦,用来比喻饿鬼生存的苦逼状态,“解倒悬”的意思就是拯救那些饿鬼;“盆”则是专指供奉用的器皿。 七月是佛教的孝道之月,也是共修之月,更是供僧之月。在印度,4-7月都是雨季,小虫子到处乱爬,僧人出行化缘容易踩到,为了不误伤虫子,佛祖要求自4月15-7月15日(农历),全部僧人都闭关打坐,称为“夏安居”,故七月是修行之月;目连原是佛陀座下十大弟子之一,本名目犍连,号称“神通第一”;故事正如《目连救母》的电影上一样,母亲因生前好食鱼籽,肆意杀生,不敬僧佛,死后堕入饿鬼地狱,目连使用神通救助母亲无效,请求佛祖帮忙,佛祖告诉目连,在夏安居结束的最后一天也就是七月半,让目连准备素斋美食,供养全部僧众及菩萨罗汉,然后大家一起“发功”将目连之母救出地狱。这一天(七月十五)大家都很开心,所以称为“佛欢喜日”,也是“盂兰盆节”,又因为目连供养了诸天神佛及僧众,所以供僧就成为七月的特色,故称“供僧之月”,也因为目连对母亲的赤诚与孝道,故将七月称之为“孝道之月”。 有趣的是,七月十五是罕见的“三教合一”的日子。在儒家,这是稻谷成熟的季节,古人以新谷供奉祖宗,希望得到先祖的庇佑,古人认为万物本源,从来处来,归来处去,“归去来兮”,死亡原本是返归本源的过程,故名“归”节,最后不知道被那个杀千刀的谬传为“鬼节”,严格的说,应该叫做“祭祖节”或“孝亲节”; 道教则由原始的天、地、水自然崇拜,衍生为人格化的三官大帝:天官尧帝、地官舜帝、水官禹帝三位“高管级神仙”,故有上元节(元宵节)天官赐福、中元节(七月半)地官赦罪、下元节(十月十五)水官解厄,七月半正是道教的中元节,地官大帝率领诸地神仙,前来民间,校戒罪福,为人赦罪,所以地狱里的鬼们就有了这一个月的黄金假期,用现在的话来说,从初一“鬼门开”到三十“鬼门关”,就有了鬼们到人间旅游休假、看望家人的长假。所以中元节也是民俗的家祭,有种种以“放河灯”为代表的一系列习俗活动来祈福超度。陆游老先生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就是这一天了!
这个什么半,我有重要的东西存在里面
- 这个什么半,我有重要的东西存在里面
-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一定意义上讲,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单掸厕赶丿非搽石敞将,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人。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别祭奠。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河北省〕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山西省〕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河南省〕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山东省〕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陕西省〕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江苏省〕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四川省〕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浙江省〕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于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余下全文
中元节给同宿舍的舍友送什么礼物好
- 中元节给同宿舍的舍友送什么礼物好
- 中元的由来「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佛教也在这一天,超渡,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盂兰会」。盂兰盆的意义是倒悬,肠沪斑疚职狡办挟暴锚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盂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中元」是道教的说法: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民间的重要的节庆。在古代,民间在这一天以刚收成的新谷祭拜祖先,而佛教的盂兰盆节,及道教的中元节亦在同一天。又相传农历七月是鬼月,在这个月当中间,「好兄弟」们都会来到来人间受人祭拜,由种种的由来融合成今日的「中元普度」。 在中元节这一天,家家户户皆杀猪宰羊,准备极为丰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与阴间鬼魂。各地并有许多传统的普度活动,尤以基隆的中元祭最具特色。 中元节的传说 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民间,农历七月是「鬼月」。阎罗王於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称「开鬼门」,冥府的地狱门将开启,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直到七月三十才「关鬼门」。所以七月又称鬼月。据说,在这段期间,幽冥界的孤魂野鬼都争先恐后地来人间逍遥,找些好吃好喝的。尤其在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是鬼门大开日,一般认为这天最好别出门,以免撞鬼,更不能到河边,免得不慎失足成了水鬼的替身。 目莲救母的故事:「盂兰盆」来自佛经「目连救母」的故事,其音译自梵语,原意为「救倒悬」,即解救在地狱裏受苦的鬼魂。 佛陀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后堕落在的恶鬼道,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后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这便是普渡拜「好兄弟」(称无人祭拜的孤魂野鬼为「好兄弟」,因此中元节普度孤魂野鬼 便称「拜好兄弟」。)的由来。
钥匙不见了,哪位会算的帮我算一下,谢谢
- 2号我还用着,因为想睡觉了就放床尾了,3号还看到的,4号就看不到了,其中几天我都没有出过门,家里也没有小孩来玩,客人也没有,很确定在床上不见的,中元节前一天就已经发现不见了,帮我算一下大概能什么时候找到,在哪能找到,找到必甫迹颠克郯久奠勋订魔有重谢,谢谢谢谢了!!
- 由于一天的烦恼,使自己身心疲惫甫迹颠克郯久奠勋订魔,每天要重复的开门,关门,钥匙成了一总神奇的东西…总的来讲,没事,多放松放松…
元宵节的来历(比较少的内容)
- 内容少一点
-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7月14日是什么节日
- 7月14日是什么节日?
- 在中国说中国话农历7月14鬼节的由来「中元」之名起于北魏,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盂兰会」。盂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着、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于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盂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中元」是道教的说法: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民间的重要的节庆。在古代,民间在这一天以刚收成的新谷祭拜祖先,而佛教的盂兰盆节,及道教的中元节亦在同一天。又相传农历七月是鬼月,在这个月当中间,「好兄弟」们都会来到来人间受人祭拜,由种种的由来融合成今日的「中元普度」。 台湾在中元节这一天,家家户户皆杀猪宰羊,准备极为丰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与阴间鬼魂。各地并有许多传统的普度活动,尤以基隆的中元祭最具特色。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客家人民俗风情,简单一些。
- 客家人民俗风情,简单客家人民俗风情,简单一些。
- 客家民俗风情 客家话 客家方言是汉语八大方言之一,以唐宋汉语为基础,以百越土语为辅助的一种语言共同体,是客家文化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全世界客家人公认的纯正客家话是以梅县话为标准音的。在梅州,客家话播音已成为广播电视台的一大特色,《客家话方言词典》也已修订出版。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有很多种类,但主要由情歌、斗歌、即席演唱三大精华部分组成,此外还有习俗山歌、述事山歌、尾驳尾山歌等等。常用比兴、直叙、比喻、双关等手法,吸收了梅州当地的原瑶、畲民族的民歌表现手法,加上客家语言本身的丰富表现力,显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客家节日 客家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等和一些地方性的神社祭会、农事会,如观音诞、伯公诞、灶君节以及天穿节、立秋节等。节令的民俗活动起源很早,如春节,源于上古社会的“腊祭”,“过年”的传统也起源于上古。除过年过节,还有四时节令,以及其它俗信纪念。这些活动表达了人们的善良心灵,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在传承旧俗中,不断摒弃陋俗、继承良俗、增添新俗,使传统的岁时节令民俗活动更加绚丽,展示出中华民族客家人的传统文化风采。 客家礼仪 嫁娶礼仪: 嫁娶礼仪有“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反映了客家人对人丁繁衍兴旺的期望。 客家人的祖先来自中原,所以他们的婚姻礼俗深受古时风尚习气的影响;客家人属性成规,男婚女嫁定要“明媒正娶”,才不为乡人讥笑。 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礼”。所谓六礼是:“说亲、送定、报日子和送聘金、盘嫁妆、接亲与送亲、拜堂与吃面碗鸡”。 庆寿: 摆寿堂,行寿礼,儿女亲朋要致颂祝辞,送贺礼寿匾等。一般在寿辰举办家宴,为老人添置一些衣服、用具,以表孝心,同时邀请嫡亲姑表姐妹回乡为老人祝寿。 客家祭祀 客家人对于丧葬之俗,做得十分周到,甚至过于繁文缛节。客家人祖先崇拜意识很浓,对慎终追远的事,十分重视。一般丧葬仪规可分为葬前、埋葬和葬后三个部分,或谓之三个阶段。 客家农事 客家人多住山区,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以水稻为最。客家地区的水田,近山用溪水,靠河用河水。皆以水车灌水入田。农家肥料,以“沤粪”或“沤火炉灰”作粪种,参上石灰肥田。稻谷成熟后,收割时,不雇工,约上左邻右舍的妇女,到时她们自带镰刀来田里帮助割水稻,这叫“帮工”。遇到她们各家收割水稻时,被人“帮”过工的妇女再“帮”人家的工。是客家人团结互助、平等相待的好传统的充分表现。 客家围屋 围屋,布局严谨,讲究坐向、主次、对称,外观均衡、庄重,表现了儒家正统文化的审美旨趣和高度的建筑水平,集居住、贮存、晾晒、加工、防盗、防火等设施于一体。客家先民建造土围屋,是明末清初时期,当时赣粤边境匪盗四起,社会动荡不安,客家的大户人家为有效地保住自家性命,保住集聚的财产,不惜耗费巨资苦心经营修筑,其结构形式由粤东客家标准格式——围拢屋发展变化而成。这一座座固若金汤的庞大建筑,四角建有炮楼,楼内连通,相互呼应,火力交叉如网;御火攻,围内设有多处消防注水口;防围困,围内置设多处粮仓……对于围屋,如果分得细一些,还可以看出两种基本模式:实心式和空心式。实心式为围内主体建筑采用“厅堂式”,只是将两侧横屋升高,连成全封闭式的方形围屋平面;空心式为围内不设主体建筑,只沿围的四周建房舍,中间除水井外,就是一个大禾坪。 客家服饰 客家服饰中男女区别不明显,上衣是“大襟衫”,右边斜下开襟,安布钮扣,讲究的用铜钮。女服只在襟边加一两条边(讲究的绣花边)……余下全文
7月14日是什么节日
- 7月14日是什么节日?不会是鬼节吧?我和男友想把订婚礼定在这一天,不知道合不合适?
- 在中国说中国话农历7月14鬼节的由来「中元」之名起于北魏,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盂兰会」。盂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着、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于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盂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中元」是道教的说法: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民间的重要的节庆。在古代,民间在这一天以刚收成的新谷祭拜祖先,而佛教的盂兰盆节,及道教的中元节亦在同一天。又相传农历七月是鬼月,在这个月当中间,「好兄弟」们都会来到来人间受人祭拜,由种种的由来融合成今日的「中元普度」。 台湾在中元节这一天,家家户户皆杀猪宰羊,准备极为丰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与阴间鬼魂。各地并有许多传统的普度活动,尤以基隆的中元祭最具特色。
不好木 我想减 可是,[大哭][大哭][大哭]减不掉,什么意思?
- 不好木 我想减 可是,[大哭][大哭][大哭]减不掉,什么意思?
- 农历7月15日,鬼节,在江苏.泰兴这地方好象对这个节日很注重,就和老家重庆的清明节那样,要团圆吃饭,祭奠祖先。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佛称之为盂兰盆节,道则称为中元节。事实上,这个节日和周朝在七月的几项祭礼也有著内在的。《礼记》「月令」篇上说:「是女也(七月),农乃登榖,天子尝新,先荐寝庙」。在收获的季节,天子象徵性的以新榖祭祀祖庙,表达对祖先的敬意。由於祖先崇拜在中国人的信仰中占了相当要的一环,所以「荐新」的习俗得以存活数千年,甚至在它已从国家祭典中消失以后,民间都还保持著荐新的习俗,并且集中在农历七月十五。其余在七月的祭典还有七月初七的七夕节及七月十四的秋禊。两者的特徵都和两性相会有关。禊,如同祓除,是在水边的洗涤身心的仪式。但祓禊的场所往往也成为男女相会的所在。七夕更是明显地以牛郎、织女相会为主题。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七月的活动都以沟通为方式(不管是世代或两性的沟通),目的在求取更美好的新生活。因为固有的民间信仰提供了适当的土壤,所以佛、道两家的教义得以迅速的生根发芽。所谓的中元节,也就是它们结出来的果实。中国的佛教行事承袭印度旧制,在夏季有三个月安居静修之节期。据《岁时广记》卷廿九引《荆楚岁时记》的说法:「四月十五日乃法王禁足之辰,释子护生之日。僧尼以此日就禅刹结夏力,又谓之结制。盖长养之节在外行恐伤草木虫类,故九十日安居,至七月十五日解夏,又谓之解制」。在安居期间,僧尼与俗世的交流减至最低,到了七月十五解制之后,才又开始一个新的生活周期。因此,七月十五象徵著复活与新生。七月十五日同时又是盂兰盆节。「盂兰盆节」一词,来自佛经中的目莲救母故事,是梵文Ulambana的译音,原意为「救倒悬」,也就是解救在地狱里受苦的鬼魂。据《佛说盂兰盆经》(西晋武帝二六五-二九0时由竺法护翻译)记载:大目乾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饭,右手抟饭,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啼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吾今当为汝说救济之法。……佛告目连,十方众僧於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目连依法施行后,其母果然得以脱离一切饿鬼之苦。仁慈的目连就告诉佛祖,将来佛门行孝顺者,亦应奉盂兰盆供养。佛祖闻言大悦,便传言们,年年七月十五,为七世父母作盂兰盆施佛与僧。从此中元节供盂兰的习俗便广为流传。到了南北朝时,宗懔(约四九八——五六五)的《荆楚岁时记》就已记载:「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佛」。所谓营「盆」,应来自於当时佛的误解。他们将原意为「救倒悬」的「盂兰盆」误会成「装饰美丽的盆子」,於是竞相以木、竹等材料雕环精美的图案,并加上花叶的装饰,极尽工巧。北齐人颜之推(五三一—五九一以后)的《颜氏家训》卷二○中也说:「及七月半,盂兰盆望於汝也」。可见当时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会的习俗已在大江南北广泛流传。而梁武帝(五○二—五四九)以一国之君在宫中举办盂兰盆兰会,多少也带动了国内信佛的风气,使得盂兰盆兰会成了个固定的节日。道教的中元肇始於五斗米教的三官之说。据《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记载:光和中,……汉中有张修,……修为五斗米道。……为鬼吏,主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字,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山,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沈之水,谓之三官手书。三官的信仰又……余下全文
陆丰甲西镇有什么习俗?
- 请问广东陆丰甲西镇有什么习俗,镇里各个村习俗差不多?? 比如说过年等比较热闹的节日有什么习俗,例如有没有虎狮等?详细点!!
- 春节风俗:还神:对碣石镇的人们来说,春节来临之前一件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与还神了,虽然很多地方都要还神,但是没有一个地方像碣石镇的人们一样把还神看得那么重要的了,一个一般的家庭,在还神的时候,一般都要花去好几千块的钱买金银衣纸烧掉还神,其他东西就更不用说了,近几年经济不好,不过与寺庙有关的行业却越来越姓盛。求签:碣石镇佛教盛行,每年大年初九,每个人都要上玄武山佛祖那里求上一只签,看看新的一年是否一切顺利。除了过年,有什么事情,例如工作、健康、婚姻……一切重要的事情的决定,我们镇的人都要求过签才能做决定。而且在每次求签之前,一家大小都一定要吃素以示诚心。因而,解签是碣石人过年期间的一项主要收入,当然,碣石人自己一般都自己解签,只有外地来的善男信女才会找人解签。开门炮:放鞭炮污染空气,所以除夕的鞭炮是碣石镇政府的一项头疼的事情。在碣石的除夕没有除夕钟声和倒数这种事情,因为这个时候,每家每户的炮烛声掩盖了其他声音,人们相信炮烛声越大新的一年越旺,鞭炮一过,新的一年就开始了,大家就可以打开大门去拜神了。庙会:在碣石镇,最大的庆典就是玄武山每十年一度的大庆典。为了在庆典上一展风采,每一个社区都会放下手头的工作绞尽脑汁出节目,舞龙舞狮、布景(就是搭起很高很漂亮的舞台和背景,扮演古代传说中的人物)踩高跷等等,应有尽有,使人大饱眼服。除了玄武山每十年一次的大庆典之外,最大的庙会是嫲祖的庙会。这主要是当地一些渔民组织的。每年每个村轮流主办,但是每个村都要出节目,一般都要持续好几天,节目丰富多彩,包括踩高跷、潮剧、舞龙舞狮……每个村都以自己的节目受欢迎为荣。但是这也引起了一个大问题,由于围观的人太多,每年这个时候都会出现大塞车的情况。当然,这对碣石人的热情没有丝毫影响,就连年轻人也对这样的传统节目感兴趣。春节食物:年糕: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做年糕还神。很多地方都做年糕,但是我们那里所做的年糕是一个直径有一米的大年糕,这是碣石镇特有的。萝卜丸:因为年初一和初九要吃素,所以在过年之前很多人家都要买萝卜,剁碎之后脱水,加薯粉做成的,不过由于制作麻烦,现在有人专门制作萝卜丸,所以自己做的人家越来越少了,制作萝卜丸也成了一种职业。鱼丸:因为是沿海地区,所以从以前,逢年过节,我们就有做鱼丸的习惯,以前每一户人家都做,不过和萝卜丸一样,现在做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腌蚝子,把生蚝加上盐,用特制的工艺腌制而成,很香,特别的是在碣石蚝是作为一种素菜生吃的。端午节:端午节,在碣石没有吃粽子的习惯,不过现在受了其他地方的影响也有人吃粽子。传统的节目除了划龙舟之外,最有特色的风俗就算洗“午时水”和喝酸梅汤了。所谓的“午时水”就是中午时候从井上搭上来的水加上榕树叶和另一种有特殊香味的草。用午时水洗澡和洗脸据说可以驱除厄运,而喝酸梅汤就是解暑用的每年3、4月是杏子成熟的季节,家家户户都会买上几十斤杏子,腌制成咸酸杏子,端午节酸酸甜甜的酸梅汤就是这个做的。七夕: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在碣石却是纪念七仙女的日子。七夕晚上,人们会在院子里或者阳台上摆上贡品,一般是清茶、熟芝麻、芋头、炒花生、炒米、七果(七种时令水果)、花篮,可以保佑家里的女孩子健康成长和心灵手巧。中元节:中元节是碣石镇的另一个很有意思的节日碣石人叫鬼节,要做一些东西祭祀那些孤魂野鬼。一般这个时期,家里的大人都不让小孩到处去,特别是海边,因为“不干净”。但是这个时候又是一个大家一饱眼福的时候。整个农历七月,从十二开鬼门关到三十关鬼门关,每个社区都轮流或者同时在进行一些祭祀的活动,他们会在大路或者空地上搭起很高很大的帐……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