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春是石阡哪个民族人民世代流传下来的(石阡侗族说春来由)

“唐朝差我送春人,特来贵府开财门。”贵州省石阡县花桥乡坡背村80岁“春官”封付元带着16岁孙子封青海唱着“春词”,头顶乌纱帽、手端“春牛”、身背褡裢口袋,走进一户农家,开始了鸡年的“说春”之行。

中国农历丁酉鸡年的第一个节气“立春”刚过,2月4日贵州省石阡县举行非遗“说春”活动,百名春官走村串户送春贴,劝勉人们珍惜农时、开展农业生产。

“说春”是石阡侗族人民世代流传下来的一种综合性民俗活动,主要活跃于“立春”时节前后,“说春”之人被称为“春官”。

封付元告诉记者,石阡说春起源唐朝,当时封氏兄弟封福兴、封福宪立下战功,于是天子封他俩为“春官”,每年向封地内百姓讲一讲农事季节、教大家不违农时,后兄弟俩到了黔地。

这一习俗沿袭至今,期间因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改变,曾淡出过人们的视线。封付元说,“说春”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习俗,必须传承下去,不能让它消亡。

在农户家里,封青海跟着爷爷封付元用一种通俗简单的曲调哼唱“春词”,封付元一边唱,一边叫封青海把手中身披红布和麻线的“春牛”,摆放在农户的堂桌上,并示意封青海把农户家备好的香、纸烧掉。烧完纸,封青海继续跟在封付元身后,在农户堂屋里脚踏碎步来回走动,边走边唱。

随后,农户家的男主人恭敬地为封青海递上一杯茶,封青海学着爷爷封付元的姿势,把茶喝掉,并为男主人送上一张春贴。

其实,此次“说春”,封付元不仅带着孙儿,其儿子封武也来“说春”。“我们一家三代都是十三四岁,学会‘说春’的。”封武说,从小父亲就教自己唱春词,在14岁跟随父亲走村串户中掌握了“说春”的流程。

谈起第一次“说春”经历,封武坦言,当时唱春词时很紧张,但从第一户人家“说春”出来后,慢慢就熟练了。“有时候,‘说春’需要走村串户一个多月才回家,吃住都在农户家。”

对于零零后,正在读职校的封青海看来,“说春”不仅是一项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我从小对‘说春’耳濡目染,很喜欢唱歌,而春词又赋有一种特殊的音乐魅力。”封青海自豪地说,读书期间,经常会给身边的同学唱春词。

2016年,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石阡说春”作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习俗入选非遗扩展名录。

据了解,坡背村目前有800余人,其中近一半的男子都会“说春”,一家二代都会“说春”的人数,占比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在现代快节奏生活方式下,人们都用手机看日历,不需要看春贴来安排农耕,但‘说春’必须说下去。”封青海告诉记者,“说春”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精心呵护,他会像爷爷传承给父亲和自己一样,把“说春”传承给下一代。(完)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