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如何提高小学教育的质量

小学教育

如何提高小学教育的质量

●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一定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但是在中国,有应试教育和高考压着,上述的问题,我们好象做得有些太过了小学本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岁月,我们应该还孩子一个七彩的童年.个人认为”7+1>8″,七个小时的学习,至少要有一个小时的玩耍时间,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充满活力,创意的小学教育才能提高教育的质量

为何小学教育从7岁开始

问题补充:为何规定6周岁入小学,而不是7周岁,8周岁?
●一个神圣的生命周期的开始
●考虑到智力发展和生理发展的成熟原因六岁适合接受学习
●国际惯例要求儿童6周岁入学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全国各地的办学条件已经大为改善,年满6周岁的儿童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已经基本可行。同时,国际上的惯例儿童也是6周岁入学,现在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提倡早期教育。因而,李东辉建议,《义务教育法》第五条应表述为,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均应入学接受义务教育,暂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使适龄儿童在6周岁入学。
●6岁时正好上完幼儿园,与上小学时间正衔接.

为什么幼儿教学不等于小学教育?

●表面上看起来这仿佛是教育的提升,但骨子里却是一种升学主义在作祟,它迫使儿童扛起不适于自己学龄的负担,这会摧残幼苗学习的兴趣,危害儿童心理和创造能力的自由发展

小学教育和心理学专业结合起来如何就业

●儿童发展心理学,最好去学校了,心理辅导什么的。

小学教育儿童心理学论述如何培养智力技能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对学生的智力技能进行培养:  第一,促进条件化知识的形成。智力技能形成的关键是把所学知识与该 知识应用的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式知识。为促进学生形成条件化 知识,教师可以编制产生式例题,让学生进行样例学习;还可以向学 生呈现与实际生活背景相似的知识,提高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可 检索性和应用性。通过这些方法来促进学生将应用条件与实际的问题 情境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形成条件化知识,为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奠定 良好的基础。  第二,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产生式知识是由一系列以“如果 ……那么……”的形式表示的规则组成的知识。通过有效的练习,可 以使产生式知识达到十分熟练,甚至自动化的程度。  第三,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研究表明,言语活动有利于减少学 生思维的盲目性。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言语能力的训 练,如用口语报告法要求学生描述自己的思维过程等,同时还应创造 一种宽松的气氛,使学生敢于表达。  第四,科学地进行练习。练习是促使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 必要条件。智力技能要通过练习形成,练习的效率受很多因素和条件 制约,要使练习取得最佳效果,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做到 精讲多练。其次,练习形式应多样,注意举一反三,促进知识学习的 正迁移。再次,练习要适量适度,循序渐进。

小学儿童在知识应用方面会出现哪些问题?请根据小学教育心理学解

问题补充:小学儿童在知识应用方面会出现哪些问题?请根据小学教育心理学解答。
●还有几个月孩子即将进入小学了,在上小学前他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呢? 幼儿园是以游戏为主导形式的教育,适合学龄前孩子思维特点及理解接受方式,小学是以课业学习为主导形式的学习,从教育的连续性角度来说,过渡期质变的核心主要体现在对孩子的社会意识和抽象与逻辑思维这两方面的心理品质培养。 一、社会意识的培养。对于孩子来说,社会意识包括:任务意识、规则意识、独立意识、自制力等,孩子到小学后伴随新的主导活动而可能会面临的骤然上升任务密度、难度,新环境带来的规则量及独立完成要求相应的心理变量。围绕此,过渡期的教育培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培养规则意识与执行规则的能力,如理解规则意义,遵守生活、学习中的基本规则等。 2. 培养独立性,如自我意识 独立意识;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学习习惯、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3. 培养任务意识与执行任务的能力,包括成就动机、责任感的培养和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的培养。 4. 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如对同伴、集体的积极情感,学着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交往技能等。 5. 培养主动性,包括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好奇心,以及保护孩子发现、寻找新的经验的渴望,让孩子学会自己选择活动并主动去实践等。 ● 以上各方面,幼儿园和家庭教育要重点培养后三个方面。 二、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孩子来说,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指孩子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以及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孩子入小学后伴随新的主导活动的认、读、算等课业要求相应的心理变量。家长千万不能进入让孩子提早接受具体课本知识的误区,而应重视孩子进行认、读、算背后的智能发展,如:空间关系理解、观察比较、逻辑运演和抽象符号操作等,以及主动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围绕此,过渡期的教育培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阅读准备 (1) 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 (2) 加强早期阅读的培养。 (3) 培养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分类能力。 (4) 发展方位与空间知觉。 * 幼儿园和家庭培养重点在(1)、(2)方面 2、 数学准备 i. 数量关系的认识(等量关系、传递关系、相对关系、可逆关系、 包含关系)。 ii. 理解应用题题意,理解解题的方法,在生活中运用简单的数学,编简单的口述应用题等 iii. 萌发注意、发现、探索的兴趣。 家长了解幼小衔接过渡期的主要教育培养内容后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对孩子期望过高。而应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实际水平循序渐进的耐心引导、启发、鼓励,不提过高要求或硬逼孩子;二是对孩子过分保护或包办代替,不仅影响孩子独立性责任感的形成,还使孩子事事依赖,自信心降低。要相信孩子的能力,要让孩子有更多地自己去尝试、体验的机会。总之,两种倾向客观上都会加大过渡期的坡度,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明智的家长应该做到“了解孩子、鼓励孩子、支持孩子”。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