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简介:《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网友提问:

《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优质回答:

枯藤、老树丶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是一副冷落、萧条、令人伤感的画面,再加上古道、西风、瘦马这样一副画面,让人更加惆怅。此时人们看到的是“夕阳西下“这副动态,让人感到绝望。在如此绝望的图景下,让自己断赐的人,却在天涯。由此我们就深刻地体会到对断腸人的思念是何等刻骨铭心!

其他网友观点

应邀简答:作者巧妙的用“夕阳西下"的自然景象和时间去表达自己心情及感想。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的背景状况及意境……

其他网友观点

在马致远的这首经典中,前面铺景,塑造气氛和情景。而到夕阳西下这一句,作者把场景铺垫赋予了情。把“现实人物”加进去。给了整首诗动态及着地的叙述。这句是转折句,又是从“空”到“实”的一句。有了这句,前后才有逻辑。最后一句的中心情感才能更好的融合在一起。整首诗立马活了起来。所以作者的”断肠人在天崖”才有了去处和依附之物。

其他网友观点

原诗如下

天净沙·秋思

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羁旅途中,所看所想所悲所凄。枯藤缠绕着老树,有乌鸦栖息在树枝上。小桥下面有潺潺流水,旁边还有几户人家居住。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夕阳向西渐渐落下时,还漂泊在天涯的游子不禁黯然神伤,想念着家乡和亲人。词的前面几句展现在人面前的是一副秋天夕阳西下的景色,而后面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则点明全文主旨,把词人身在外极度悲伤凄凉的境遇描写的淋漓尽致。

其他网友观点

我叫一介书童,我从一个摄影师的视角来回答这个问题。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马致远创作的小令,被誉为“秋思之祖”。原文如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四个字,在这首小令里,作用非常重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从文章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小令就是一则画面感极强的文学作品。如果把这首小令看做一个由许多流动镜头组成的视频作品的话,“夕阳西下”这个镜头的切入,就好比一个视频作品里的一个过渡镜头,或者说是一个完美的转场特技,非常自然地把前文所写的景物,和下文作者自我状态的真实写照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

1、先说承上。

“上”文共有三句话,九个词。从一个摄影师的视角来看,就是三个中景镜头。

第一个镜头里,有三个事物,分别是:枯藤、老树、昏鸦。

第二个镜头里,也有三个事物,分别是:小桥、流水、人家。

第三个镜头里,还是有三个事物,分别是:古道、西风、瘦马。

这三个镜头共同组成了这个视频里的前三个画面,他们的关系是“并列镜头”,平行地组成了一幅浑然天成的“秋郊图”。

分解一下的话,大家可以感到:

第一个镜头里的三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表现的是秋天的萧瑟。

第二个镜头里的三个意象“小桥、流水、人家”;表现出了小令里唯一的一组温馨的镜头——家的温暖,这也是作者在这首小令里唯一表达出的温暖的回忆。

第三个镜头里的三个意象“古道、西风、瘦马”,则再次表现出了一个在外边奔波的旅人的状态和处境。

以上三个镜头表现的基调可以概括为:萧瑟——温馨——萧瑟。通过对比,这幅“秋郊图”景物铺垫到此为止。

2、再说启下。

这时候,就是到了主人公入镜的时候了。但是如果此时直接拍摄主人公,镜头还是略显跳跃。对于一个摄影师来讲,此时最需要一个完美的过渡镜头,既能够很好地体现前面三个镜头的转化,也能够自然地引入主人公走进镜头。那么什么镜头最能体现周围环境的萧瑟和主人公的状态呢?太阳,夕阳西下的太阳就是最好的选择。

这就好比现歌星登台演出,必须在追光灯的照耀和追逐下出场,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更加唯美的效果。主人公在西下的夕阳中出场,就取得了歌星在追光灯下出场一样的效果。

包括前文提到的九种景物,伴随着夕阳的出场,同时也笼罩在了夕阳的余晖中,令人深思。

在夕阳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共同出现在了一个广角镜头里,这样的景象,怎能不让人想起那浓重的“天涯羁旅的愁”呢?

第二、从时间上看,引入了时间概念,起到了让时间流动起来的作用。

借用美术术语来说,前文九种景物的描写,就像图画里的静物写生,时间仿佛就定格在了一个特定的时刻。

然而代表时间为傍晚的夕阳的出现,让这幅静态的写生画瞬间变成了活动的电视风光片。同时,夕阳还在动态的向西方地平线下沉,这一充满动感的景象让这个风光片中的九种景象,也仿佛瞬间活了起来,令读者仿佛看到了乌鸦正在随风摇曳的老树枯枝上盘旋降落;听到了小桥下流水潺潺的清响;远处过着田园生活的农家村烟袅袅升起;近处骨瘦如柴的坐骑的马鬃也在西风中来回飘荡。

在这样一幅“动图”中,作者的思绪更加心潮起伏,此时,积压在他心头多年元代文人“九儒十丐”的悲苦再次泛起波澜,慨叹自己空有一身学识,却无处施展,只能为了谋生,远离家乡和亲人,奔走于天涯海角之间,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秋风萧瑟的郊外,看着自己被夕阳拉得长长的影子,怎能不叫任肝肠寸断?

第三、从空间上看,起到了延伸拓展空间的作用。

前面三句,作者写下的九种事物,并非是杂乱无章地将九种景物进行随意的堆砌,而是有着内在的逻辑顺序的。

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三种景物由下而上。

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是由近及远。

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则是由远及近。

但从作者描绘出的这幅图画的空间来看,仍然是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高只到树顶,远只及人家和古道的尽头。作为摄影师,我觉得前面九种事物的表现就如三个中景镜头,虽然事物表现得很真切,但却囿于局促的空间之中,不够高远开阔。

可是由于下一句“夕阳西下”的镜头切入,空间豁然开朗起来,瞬间把前文有限的空间变得大了起来,大到将所有景物和人都置于天地之间。这时候,作者已经由小小空间内的人,变成了广阔的九州大地上的人,就如果从飞机上看一个蚂蚁一样。人此时在诺大的空间里,作者深感自己是那么渺小,那么无助,更加加深了作者“断肠人,在天涯”无处可依的困境和苦恼。

第四、从思想情感上,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夕阳,顾名思义,指的是傍晚日落时分的太阳。因为这是由白天转入黑天的时刻,所以总会给人以悲凉落寞的感觉。北宋词人晏殊就在《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写道:“夕阳西下几时回。”来表达光阴逝去,容颜易老的情感。此时,马致远借用“夕阳西下”四字做承上启下的神来之笔,一定也体会到了晏殊写下“夕阳西下”时的心境。

另外,夕阳西下之时,也是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回家吃饭休息,享受家庭天伦之乐的温馨时刻。而作者却“远在异乡为异客”,看着夕阳就快落到了山的另一头,思乡想家之情也一定难以抑制。

人们或许很少注意到,在前文里提到的“昏鸦”,除了表现了秋天傍晚时乌鸦回巢的实景,其实作者还有一层深意。就是在夕阳西下之时,百鸟归林,乌鸦归巢,而自己却有家不能回。两相对照,作者字里行间表现出了对乌鸦的羡慕之情,同时也更加衬托出一个游子浪迹天涯的艰辛。

总结:

古人写诗讲求写景喻人,借景喻人。现在写作的人,都喜欢讲写文章要有画面感,写人要有代入感。其实,这正和摄影师拍摄视频作品一样,选取镜头时,画面感和代入感一定要强,而夕阳就是众多摄影师喜欢的镜头之一,就好比古代文人喜欢将“夕阳”写入诗歌一样。

所以说,在《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里面,前面三句写得虽好,但不足以表现落魄游子的孤苦。后面一句又太过于直抒胸臆,缺少了古人讲的意境。可是,有了“夕阳西下”这四个字作为承上启下的神来之笔,不但很好地表现了所处环境的时空感,而且自然而然地将前文和后文组合成了一个“同在一个夕阳下”的命运共同体。

我想,也正是因为有了“夕阳西下”的余晖的照耀,才让这首小令有了“秋思之祖”的光彩。您说呢?

其他网友观点

夕阳一句,承上启下,即是景色,也衬托作者的境况和感受。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枯萎的藤缠绕着毫无生机的老树,树上曲倦一只昏昏然无精打采的乌鸦,多么凄凉、寂寥的晚景;小桥流水人家,是作者对家渴望和对家乡的思念;可只能看到,沧桑的路上,一匹疲惫、无助、瘦弱的老马独自前行。接下来由景物描写回到作者自己,残阳之下、惨景之中,一个孤旅、无家可归的人,多么凄凉、多么无奈、多么肝肠寸断。

这样的境况,一般人难以承受。马致远本身就仕途坎坷,一生穷困漂泊。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