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什么是皮格马利翁效应?
优质回答:
皮格马利翁效应:积极暗示,容易梦想成真。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
1.人们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赏,即使嘴里不说,打心里里就会觉得高兴和满足。这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根本所在。
2.对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来说,却是对个人能力、价值的赞许和支持。人人都需要这种赞美,请别小看它们,有的时候,在你看来微不足道的一句话,产生的影响可能堪比“原子弹”。
3.深受大家喜爱的已故台湾作家三毛就在自己的书中写道:“我一生的悲哀,并不是要赚得全世界,而是要请你欣赏我。”而书中的这个“你”,说的就是自己的父亲。来自亲人的鼓励和赞许,产生的作用更是难以想象。
4.因为这种肯定和赞美,容易使人们产生心理暗示,进而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有了赞美,我们人生的目标更加明确; 有了赞美,我们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有了赞美,我们能够更加迅速地接近一直以来的梦想。如果你明白了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威力所在,就请不要齐高你的赞美之词,不只对别人,更多时候可以对自己进行心理建设。这并不是自我催眠,而是用来提升情商的“利器”。
其他网友观点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或“期待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暗示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的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会一定会发生的。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加州学校实验1960年,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新学期,校长对两位教师说“根据过去三四年来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好的教师。为了奖励你们,今年学校特地挑选了一些最聪明的学生给你们教。记住,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同龄的孩子都要高。”校长再三叮咛:要像平常一样教他们,不要让孩子或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这两位教师非常高兴,更加努力教学了。我们来看一下结果:一年之后,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是全校中最优秀的,甚至比其他班学生的分数值高出好几倍。知道结果后,校长不好意思地告诉这两位教师真相:他们所教的这些学生智商并不比别的学生高。这两位教师哪里会料到事情是这样的,只得庆幸是自己教得好了。随后,校长又告诉他们另一个真相:他们两个也不是本校最好的教师,而是在教师中随机抽出来的。正是学校对教师的期待,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才使教师和学生都产生了一种努力改变自我、完善自我的进步动力。这种企盼将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的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为“期待效应”。它表明: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功,但是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周围的人能不能像对待成功人士那样爱他、期望他、教育他。
其实期望效应其中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自我绝对的相信,启动自我潜意识的力量。另一个就是获得他人的期待,他人对你是期望的,那么就会成为你的助力。
很多人都会重视自我暗示,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获得他人的认同和他人的期待才是最重要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大学实验中,教师作为参与者也是不知道事实的最重要因素,因为教师对学生抱有期望,对于学生的错误或不足就会用更为积极的方法去教育,最后才会出现学生的确不一样的结果。
所以如果想要更好地让皮格马利翁效应为我们自己服务,那就从自身出发,不断积极地自我暗示,以及找一个对你有很大期待的人对你抱有期待!
其他网友观点
先讲两个自己亲身经历的不可思议事件。
第一个事件:左手的中指比右手的中指长。
当时的我还是大二的学生。暑假时,和其他的同学一样,回到老家过暑假。一天闲来无事,母亲说:“我们来做个游戏吧。”我说:“您还会做游戏?来,试试。”
母亲问我说,我们双手的中指是不是一样长?
我说,双手的中指当然一样长。我还特意把双手合并在一起给母亲看:中指一样长。
母亲说,正确。但是,我能让你的左手中指比右手长。
我露出不屑的眼神:怎么会?不可能。
母亲说,你按我的要求去做。
我说,好。
母亲要求我闭上眼睛,心里默念三遍“我左手的中指比右手的中指长。”而且特别嘱咐,你必须要诚实,必须按照我说的做。
我闭上眼睛,不敢诓骗母亲,真的闭上眼睛,在心里默念了三遍“我左手的中指比右手的中指长。”
睁开眼睛后,母亲让我把双手与小臂之间的那道线对齐,双手缓缓向上合并,比较一下双手的中指是否一样长。
奇迹出现了:左手的中指竟然比右手的中指足足多出一个厘米。我有些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又做了一次,结果是一样的。
游戏结束后,母亲哈哈地乐了,非常开心。
当时的我既好奇,又纳闷。乖乖,这是什么魔法?
暑假结束后,回到学校,母亲的那个“魔语”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只是,双手怎么比较,都不会出现左手的中指比右手的中指更长的结果。这又让我多了一层疑问。当然,后来我才知道这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一种”。
第二个事件:英语学霸。
中学时代,我是一个玩的时间长度远远超过学习时间长度的人。也许贪玩是少年时代的所有孩子的特征,但我贪玩的特征比其他同学更加“出色”,在老师的眼里是一个聪明但懒于学习的学生。
那天上午的英语课,老师把我和另外一个学习刻苦的学生叫到黑板前默写一篇英文课文的生词,有二十几个。
让我兴奋的是,我默写的二十几个生词全对,而那个刻苦学习的同学错了七八个。
英语老师(我至今还记得她的名字)对于我的表现有点惊讶。于是,向同学们表扬我说:XXX,一个从来不学习的人,竟然能正确默写二十几个英语单词;你看看你们,天天埋个头在那里背单词,还会错这么多,你们是怎么学习的?
这不是这个事件的全部。因为,让我默写单词的前一天晚上,我鬼使神差背了全部的生词。它和皮格马利翁效应没有丝毫关系。可是接下来,皮格马利翁效应发生了。
英语老师那天表扬我的话,我理解成:我这么不用功学习,都能胜过刻苦学习的同学,如果我要用功学习,无人能敌啊。为了真的无人能敌,我把背英语单词当饭吃一样,就是为了避免“被叫到黑板前发生默写单词的错误”。
考入市一中高中的时候,那个英语老师不相信我一个来自子弟中学的学生能够考出那么好的英语成绩。还专门把我叫到他家里,把考一中的试题重新拿出来让我做了一遍,成绩相差无几。那个英语老师,是当年“蒋家集团”的英语翻译,被打成右派后下放到市一中。他说,你的英语是我看到的学生里面最好的(那时候说英语好,是能英语考试厉害的意思)。
中学那位英语老师的话,成为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我学习生涯上的积极因素。
我们回过头来说“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听上去很高大上,其实中国有很多先知先人和现代高人已经给出了最准确的描述和定义。
比如:心想事成。
再比如:“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的前半句。
最有名的,算是阿里巴巴的马云最经典的一句话:因为相信而看见,而不是因为看见而相信。
如果把它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一个人心中怎么想、怎么相信,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如果再深刻一点解释,就是:当我们怀着对某件事情非常强烈期望的时候,我们所期望的事物就会出现。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怎么被人们发现的,它的起源是什么,这里就不多描述了,大家上网去搜一下就很容易能了解到。
有人可能对皮格马利翁效应不以为然,或者嗤之以鼻,认为那是胡说八道或它只是某些人画的一张“饼”。非也!
那么,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原理是什么?
稍微有点心理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在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叫“心理暗示”。心理暗示,就是直接或间接的暗示,会影响人们不自觉地按照暗示采取行动。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把我上面自己的两个事件做一个回顾:
为什么我左手的中指比右手的中指更长了?其实我仔细回顾了一下当时我的心理:母亲说左手的手指会变得比右手中指更长,重点在于母亲“说”。在我的心理上,不愿意游戏的结果和母亲说的不一致,否则母亲会尴尬或不开心。于是我在双手中指合并比较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潜意识中想要达到和母亲说的结果一致而导致自己让右手尽量保持原状、左手尽量伸长。这样做,会让母亲开心。
英语老师的一句表扬,让我不愿意在以后再当着同学的面默写时,出现错误,让大家觉得我“不过如此”,于是就每天拼尽全力去背单词,因为我不知道哪一天会被老师叫到黑板前,只能“每天”坚持。
其实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核心在于,只要自己抱着积极的心态去想象和期待自己的未来,这种想象和期待就会不自觉地变成自己努力的行为,从而实现自己期待的结果。
遗憾的是,皮格马利翁效应,不可能天天躺在家里梦想就可以实现,毕竟,让这种效应最终能发生的核心要素是,后续的行动。只不过这些行动的驱动器,就是“相信”和“期待的结果”。
任何效应,都和自己的内心与行为有关。内因才是决定因素,对吧?
其他网友观点
定义: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热切的期望与赞美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期望者通过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使被期望者的行为达到他的预期要求。
来源:此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期待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他们让学校的老师将班级学生随机分为两类,对其中一类学生说“他们是通过筛选出来的优秀学生”,同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期望,另一类学生则不给予太多的关注和期望;课堂上两类学生的教学方式和内容都是相同的,也不会对“优秀”类的学生进行额外的补课。在期末考试时,收到关注和期望的这类学生分数普遍高于另一类学生。
解释: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启示: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态度或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态度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其他网友观点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作:毕马龙效应、期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暗示的力量。
理论内容: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故事来源: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
这个国王性格孤僻,常年一人独居。他善于雕刻,孤寂中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现了他理想中女性的美女像。因为每天看着这个美女雕塑,久而久之对自己的雕刻的这个美女像产生了爱慕之情。祈求爱神赋予雕像生命。
爱神很感动,满足了他的要求。皮格马利翁真的精诚所至,如愿以偿。
实验来源: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与雅各布森做了一项研究。
他们找到了一个学校,然后拿到一份学生名单。在经过随机抽样后,他们给了校方一份名单。
并告诉校方:这些名单上的孩子有天赋,发展潜力巨大。并示意校方:别把这个事情告诉孩子们。
有趣的是:无论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还是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上,被“选中”的孩子们都获得了更好的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权威期待”的力量。注意,这里的权威来源是:你喜欢的、你钦佩的、你信任的、或你崇拜的、对你重要的人。
所以,也可以说: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网上流传着一个故事:说是一个白人妇女带着自己的孩子,做出租车,出租车司机是一个黑人,孩子就问妈妈,为什么这个叔叔皮肤和我们的不一样?他的妈妈说:上帝为了让世界缤纷多彩,创造了不同颜色的人。
到了目的地,黑人司机坚决不收钱。
他说:小的时候,我的妈妈说我们是黑人,注定要低人一等,如果换成你的回答,今天我可能是另外一个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等出租车司机的妈妈那样认为,并告诉他的时候,他就认为自己就是低人一等的,当你认为一件事情注定会往不好方向走的时候,你便降低了对这件事的努力程度,导致事情真的往不好的方向发展,验证了预言,踏入恶性循环;
比如说,你总是被说成很懒,你自己也会这么以为,你看我就是一个懒人吧,我什么都做不好,坐实了你脑海中的不好的念头,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越不好就越不好。
当你认为你就是比别人优秀的时候,你会要求自己做出更多的努力,从而真的比别人做的多,然后获得激励,验证了预言,就会踏入良性循环。
如果正向的想法多了,就会做的更多,行动的更多了,从大概率来看,得到的就多了,得到了就受到了激励,就会越来越好了。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被称作为,暗示的力量。
小李是一名公职人员,办公室里有7-8个同事,有一天同事想跟她开个玩笑,她一进办公室,就有一个同事说,“小李,你今天的脸色看上去很不好,是不是昨晚没有睡好呀”。
实际上小李昨晚睡得很早,也睡的很好。过了一会,又有一个同事说了同样的话,当有3-4个同事都这么说的时候,小李就真的觉得自己的脸色很不好,以至于一整天都没有精神,晚上回家,就对家人说,我今天有些不舒服,是不是脸色很差,昨晚没有睡好。
?这就是暗示的力量。
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小理论,给我们的启示:当人处于现在这种社交环境中,要把社交精力多投放到重要参数上。
多放在那些你喜欢的、你钦佩的、你信任的、或你崇拜的、对你重要的人身上。那些人会对你的行为产生很重要影响,与那些人处理好关系,对自己很重要。
其他网友观点
从文玩学角度来解释,经过“抚摸”后就会包浆,呈现非同一般的效果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什么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