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端午节历史渊源从哪开始?端午节最有名的古诗有哪些诗句?
优质回答:
真的当天在显灵,
不知畏惧无人听。
心中盘算各领地,
谁也别想与天争。
其他网友观点
端午节是从哪始,从古代代相传,什么,清明思故人寄深情情思代代祭古魂,…端正赛龙舟忆屈原子子孙世世奠英灵。这些都是从古到今代代相传了,端午节,诗句,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端正思屈子,…龙舟想汨罗。………端正池莲花解语,……夏晨岸柳鸟能言……石畏汨罗何水深,……甘冒东海浪涛天。……艾人驱瘴千门福,……碧波竞舟十里欢。…凭吊屈原怀石恨,……喜谱今朝爱国篇。………(龙舟竞渡)不忘楚歌风余韵,…(诗台抒怀)更忆圣哲先贤夫。……应悬虎丈赛龙舟吃粽子,…莫赋闲诗撒怨气叹屈公。
其他网友观点
问题:端午节历史渊源从哪开始?端午节最有名的古诗有哪些诗句?
前言
端午节的来源有很多说法,最多的就是为了纪念《离骚》的作者,楚国的大夫屈原。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名有姓的爱国诗人,在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郢后,,屈原怀石自沉于汨罗江殉国。为了纪念忠君爱国的精神,统治者就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关于端午的古诗也不少,老街列举几首,另外老街自己也写过几首,欢迎诗友们赐教指正。
一、唐诗《端午》文秀不是溥仪的皇妃,他诗唐代的一个诗僧。与郑谷、齐己为诗友。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这首端午诗完全是抒发感慨,对于当时的端午节的情形没有什么描述。
二、唐明皇《端午》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皇帝写的端午诗当然要夸耀一下自己的盛世。酒杯已经端起来了,盐梅也已经调和好羹汤,喻指国家所需的贤才已备,国家安定、政治清明。估计写这首诗的时候,他万万想不到安史之乱带给他自己和整个国家的创伤。
三、宋 向子諲《减字木兰花·去年端午》去年端午。共结彩丝长命缕。今日重阳。同泛黄花九酝觞。经时离缺。不为莱菔髭似雪。一笑逢迎。休觅空青眼自明。
向子諲的这首词仅仅把端午作为一个时令,与今朝对比,有感叹时光流逝之感。
四、宋 陈著《江城子·年年端午又今朝》年年端午又今朝。鬓萧萧。思摇摇。应是南风,湘浦正波涛。千古独醒魂在否,无处问,有谁招。何人帘幕倚兰皋。看飞桡。夺高标。饶把笙歌,供笑醉陶陶。孤坐小窗香一篆,弦绿绮,鼓离骚。
陈著(1214~1297),是宋末元初的诗人。 陈著这首端午词,记录了赛龙舟、唱离骚等纪念屈原的活动。他生活在国家动荡的时期,不知道这种美好的节日气氛发生在什么时期。
五、元《小重山·端午》
元朝诗人舒頔的这首词对于端午的描述也挺细致 :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端阳就是端午节,在节日里,家家备好碧艾香蒲,还要读离骚,纪念千古忠义的屈原,抒发自己“离骚读罢无人解”忠君爱国的志向。舒頔(dí)(1304-1377)出生在元朝(1271年—1368年) 中期,不知道他之中“无人解”是对于南宋汉文化的一种追忆还是对于元朝的一种怀念。明朝洪武十年(一三七七)终老于家。
六、老街的几首小诗
这三首古体七绝是老街多年以前写的,都是对于屈原事迹的怀念,因为端午节除了吃几个粽子,实在没有什么节日气氛了。
汨罗江畔粽叶香,端午时节楚人伤。 屈子遭逐怀王死,空留离骚吟断肠。宁作香草随波去,不与邪小论短长。 江雨漫漫君之泪,楚天茫茫国有殇。屈子长歌投汨江,楚君披发拜秦王。 刻骨难消亡国恨,霸王一怒焚阿房。
结束语
时间真快,又一年端午节快来临了,诗友们有什么好诗么?欢迎赐教。
@老街味道
其他网友观点
端午节的渊源有两点可以确定,一与投江有关,二投江日子为五月初五。
具体来源有三:
1.来源于屈原。
屈原在流放时,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消息后,自知复国无望,万念俱灰,怀抱石头,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0,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鸭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原尸身。
从此,每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后来这风俗由楚国扩大到全国,大家都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2.来源于伍子胥。
吴王夫差打败了越国。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他的。吴国太宰,受越国贿赂,进谗言陷害子胥,夫差相信了,赐子胥宝剑,子胥伏剑自刎。
伍子胥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剜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裹在皮革里在五月五日投入大江,据说粽子即源于此。民间相传端午节五月初五为纪念伍子胥被丢江中之日。
3.来源于曹娥。
曹娥,东汉浙江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大家也帮她打捞。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曹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行,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传说曹娥投江救父那天是五月初五,于是,当地端午节的一系列纪念活动,自然也就与曹娥有关了。
这三种渊源都有道理,前两种为忠臣义士,后一种为孝女,这反映出中国人的价值取向。第一种来源于屈原为大家普遍接受,可能与屈原伟大的文学成就,与他忠贞的爱国主义是分不开的。
其他网友观点
古有端阳今端午,未知改变从何启。借问各位啥缘由,喜看头条来回答。
其他网友观点
端午节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民间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全国各地都要举庆祝活动,与之对应的还有不少民俗。最广为人知的有赛龙舟和吃粽子,有些地方还有点雄黄酒,挂香囊,熏艾叶等各种习俗。
端午节是从何而来呢?有关它的来历说法很多,但流传最广、最有影响力的有以下四种。
一是纪念屈原。
屈原投江而死,楚国人都出船汨罗江救他,为了让他的身体不被鱼虾侵扰,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投入江中喂食。后来演化成端午节最著名的两个习俗:“赛龙舟”,“包粽子。”
二是起源于古代吴越民族图腾祭。
近些年出土的大量文物和考古研究证明,这种说法是比较科学的。古代吴越人民每年的五月五日都要举行盛大的图腾祭祀活动,将装在竹筒中的食物或裹在树叶里的食物倒入水中,献给图腾神,并划着那刻有龙形的独木舟在水上取乐,为图腾神表演。
三是起源于文字谐音。
五月初五,“五”通“恶”,即“厌恶”的“恶”。《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荆楚岁时记》这样记载:“荆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踏百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还认为粽子只不过是一种民间普通食品,龙舟竞赛是一种节日活动,最初并不固定在端午举行。用这些活动和仪式延伸到纪念屈原因为对忠臣义士的热爱而慢慢附会,经过千百年的流转演变,反而通俗流行起来。
四是源于夏至。
其依据是在《后汉书·礼仪志》中所记载五月五日用“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的做法,是兼用夏、商、周三代有关夏至的一些习俗,一直到唐代《岁华纪丽》对端午的解释仍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夏”,意思是只有在夏至太阳才能完全合于正阳之位。端午又称天中节,所以,端午始源应该是夏至。
以上是比较流行,也各有历史证据的几种端午节起源的说话,但其中以屈原说最有故事魅力,最能激起我们的爱国情怀,故流传最广,也是现在最为民间接受的说法。
端午节的诗词
关于端午的诗词可就多了,现选几首,因为篇幅有限,就不解诗了。
唐玄宗的《端午》: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杜甫的《端午日赐衣》: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文秀的《端午》: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陆游的《乙卯重五诗》: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苏轼的《浣溪沙·端午》: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欧阳修的《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传统节日,源远流长。
诗词雅正,吟响千年。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端午节历史渊源从哪开始?端午节最有名的古诗有哪些诗句?】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