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脸冯骥才,花脸冯骥才阅读答案?
用心生活是累人的,但唯此才幸福。
第一次晓得冯骥才冯先生,是因为语文课本上的一篇《挑山工》,至今对其中的一段话仍记忆犹新,“在陡直而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却一步步、不声不响、坚忍地向上攀登。”寥寥数语,冯先生便将挑山工的形象从肉到骨丰富在读者的面前。而他所钦佩的挑山工的这种为了生活努力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不仅仅是他所需要的,也是活在物欲横流、大千世界的我们每个人所需要的。
《花巷》/冯骥才
后来我才知道,冯先生不仅文字隽永如流水般潺潺深入人心,他的画也是颇具一格,独树一帜。假期有幸读了他的散文集——《花巷》,全书收入了58篇精选经典散文,其中《挑山工》、《珍珠鸟》、《花脸》等29篇入选全国不同版本语文教材。
除此之外,《花巷》还收录了冯先生的16幅画作。冯先生青年时代师从北京画院画师恵孝同研习宋元绘画,并问道于吴玉如先生,学习古典文学。记得在一本书上看过,“你曾经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都会在以后的人生里尽数铺展开来。”而冯骥才先生曾饱受的文革之苦,这些苦,让他对身边的一切更能剖肌入理,深谙社会人生。
冯骥才先生文革后登上文坛,成为新时期文学重要作家。之后他重新拿起画笔,开创了中西兼容、清新精雅、意境隽永的画风,在海内外有“现代文人画”之称。更难能可贵的是,冯骥才先生兼为文化学者,二十世纪末以来投身文化遗产抢救,其影响深远。
1画意即是人生
《山间挑夫》/冯骥才
用心生活。
这是冯骥才先生想在《挑山工》这幅画和这篇文章想要表达给我们的意思。
“……可你们在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停下来呗!俺们跟你们不一样。不能像你们在路上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总往前走。别看俺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瞧,是不是这个理儿?”
文章中,冯先生特意记下了挑山工给自己说的这番话。事后他恍然大悟,原来不是自己比挑山工走的慢,只不过他没有挑山工的专注,注意力过多的被身旁芜杂的事物分散,所以一路走走停停,反而比负重而行的挑山工慢了许多。
其实这也映射了我们很多人的现状。当我们信誓旦旦拟定了一个前进的目标,起初热血沸腾,热火朝天的干劲却维持了不了几天,总之,我们有说不完的借口敷衍自己,劝说自己为什么会懈怠,为什么离既定的目标遥遥无期。究其根本,是没有“用心”。生活需要用心,才会更充实。工作需要用心,才会更精准。对人如此,对事,亦如此。
在《珍珠鸟》一文里,生性怕人却愿意亲近冯骥才先生的珍珠鸟给予他的极度信任,让他觉得被人信赖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而在现在,像珍珠鸟这样无条件的去信赖一个人或者被人信赖是一件很奢侈的事。但,我们稀缺的,不正是信赖吗?不论是对鸟兽还是对人,只有自己先用心了,别人才会对你用心,你说是不是?
2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放晴》/冯骥才
“大海的风从西边把这些云彩携来,随心所欲地布满天空。”
在《致大海》这篇散文里,冯骥才先生记录了自己和冰心老前辈之间的点点滴滴,甚是感人。冰心用“酸甜苦辣”解释自己的一生,而这四个字,也堪堪是冯骥才一生的写照。两人同样都经历过十年文革,又都是在文坛上翻了身,做了自己的主人。
在困厄的命运里,生活把他们伤的体无完肤,可他们依然能苦中作乐,用心中的文字,口诛笔伐的同时,却也能过些“人伦之乐”。很喜欢之前读的课文里的一句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对于冰心老人和冯骥才老先生来说,文革之痛,痛彻心扉。生命以痛吻他们,他们却报之以歌,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对待身边每一个善意或者刻意带着恶意的人,不得不令人钦佩。
不论是《我与<清明上河图>的故事》里恶意欺骗冯骥才先生,拿走他临摹了一年零三个月、呕心沥血完成的《清明上河图》的美籍作家,抑或是在《往事如“烟”》里为了生活不得不逼自己吸烟的冯骥才……这些或喜或忧的事情,一件件在冯骥才的文墨铺卷下缓缓展开,仿佛一滩静水,波澜不惊。让人身临其境,心里为之唏嘘不已的同时却难得的平静。
《往事》/冯骥才
“虽然它不停地在风中摇动,但每一个姿态都自在,随意,绝不矫情,也不搔首弄姿。”
就如冯骥才先生在秋天看到的芦苇一般,“虽然它不停地在风中摇动,但每一个姿态都自在,随意,绝不矫情,也不搔首弄姿。”不管经历酷暑严寒,都坦然。因为面对困难, 不论你是愁眉苦脸、上蹿下跳,还是喜笑颜开、泰然自若,它照样得来,而你,照样得淌过去。至于怎样淌过去,则决定了你生活的幸福感。
《花巷》如“柳塘生细浪,花径起香尘”般,随着一页一页墨色生香的纸翻过去,这里不仅仅是一幅幅写实的画卷,一篇篇华丽堆砌的文字,而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人生的幡然大悟。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花脸冯骥才读后感】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