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是什么意思(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河汉清且浅,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是什么意思?

明 郭诩 乞巧图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北宋婉约派一代词宗秦少游的这首传诵千古的《鹊桥仙》,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神话故事,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

可农历七月七的七夕节,还有另一层意义,被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

不仅在于心心相印的恋人喜相逢、手相牵,诉衷肠、话相思,更为典型的是拜月乞巧的“仪式感”,大姐姐、小姐姐们向美丽贤惠、心灵手巧的织女乞巧学艺。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唐代早殁的少年林杰这首《乞巧》,使我们领略了古时对月穿针乞巧的盛况,这也是过去年轻女子最为看重的节日。

拜月,是一项古老的习俗,源于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崇拜,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心愿。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唐代诗人李端的这首《拜新月》,描绘的即是小女儿拜月祈愿的纯真情态。而七夕礼拜那一弯新月,叙说心中掩藏的心愿,更是古时少女们的传统风俗。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这首《幼女词》写出了小女儿拜月乞巧的那份天真与执着,读来不由令人怜爱。作者施肩吾,是集诗人、道学家、官吏于一身的唐代传奇人物,早年特别溺爱家中小女,曾为其写过多首情真意切的小令,比如《效古词》:

姊妹无多兄弟少,举家钟爱年最小。

有时绕树山雀飞,贪看不待画眉了。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女儿的钟爱。

施肩吾还有一首写乞巧的诗:

乞巧望星河,双双并绮罗。

不嫌针眼小,只道月明多。

——《乞巧词》

这里反映出古时“穿针乞巧”的一种方式。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一弯月牙儿升起之际,女子坐在秋风吹拂的庭院,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在朦胧的月辉里,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彩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

清代 八月桐荫乞巧

描绘这种乞巧习俗的诗歌还有很多。如南朝梁代诗人刘遵写有《七夕穿针》诗:

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

向光抽一缕,举袖弄双针。

女子在七夕的夜晚徘徊,清冷的月光勾起女子的情思,抽一缕丝线,借着月光把针穿好。唐代文学家、宰相权德舆的一首《七夕》云: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家里的姑娘们高兴得竞相打开妆奁和镜子,在月下穿针拜天,向织女乞巧。北宋诗人强至也写有《七夕》诗,其中有句:

又言星能遗人巧,罗列瓜果当庭除。

彩丝贯针望星拜,夜深乞巧劳僮愚。

女儿家们那份虔诚那份认真,着实令我们感动。穿针引线“乞巧儿”,还有不同的形式。在唐人祖咏的笔下,生动地记叙了“比巧”的场面:

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

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

——《七夕》

而五代南唐诗人李中在《七夕》中,表达的又是“留巧”心态,“星河耿耿正新秋,丝竹千家列彩楼。可惜穿针方有兴,纤纤初月苦难留。”

清 任颐 乞巧图轴「丢巧针」游戏

乞巧,不仅是向冰清玉洁的织女学习穿针引线,也学习纺纱织布的技艺。南朝文学家萧统写有这首著名的《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写出了织女纤纤素手、札札织布的辛劳。正因为织女的技巧和勤劳,才使得女子礼拜学习,所以五代诗人杨璞《七夕》赞曰: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古时候乞巧很隆重,“仪式感”是相当强的。首先要早早预备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黄均 乞巧图

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擀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制成小兔、小狗、小猫、小鸟各种小动物,或者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再入油锅煎炸成金灿灿、油亮亮的,称之为“巧果”;有的还采摘果园里新熟的果品,鲜艳的蜜桃、青紫的葡萄、红亮的金丝枣,在庭院内或闺楼上罗列七色果盘,除了放置鲜果外,还要陈列诸如莲蓬、白藕、红菱之类。

北宋苏轼《鹊桥仙》末句:“人生何处不儿嬉,看乞巧、朱楼彩舫。”说的即是女子款步登上朱阁画舫乞巧的情景。南宋中晚期诗人吴潜也写有两首《鹊桥仙》,其中有句:“馨香饼饵,新鲜瓜果,乞巧千门万户。”“穿针楼上未眠人,应自把、荷花挼揉。”则把七夕时节习俗说得更加具体。宋末诗人刘克庄亦有诗咏道:

瓜果跽拳祝,喉罗朴卖声。

粤人重巧夕,灯光到天明。

描绘的则是广东七夕时的盛况。

“七夕世俗情,乞巧儿女态。”(北宋.邵雍《秋怀》)想那古时沐浴更衣的大姐姐小姐姐们在金风玉露中,在淡淡新月下,虔诚地乞得一手巧活、一身聪慧,祈来丝丝缕缕、针针线线编织的美好生活——那或雅或俗的《乞巧歌》清亮亮地响了起来:“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

-作者-

刘琪瑞,男,山东郯城人,一位资深文学爱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声》《乡愁是弯蓝月亮》和小小说集《河东河西》。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河汉清且浅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