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如何让孩子正确学数学?
优质回答:
1.在家里给孩子辅导数学,问题要灵活多样,能激起孩子的思考。
好多家长给孩子辅导数学就是呆板的几道算题,这样孩子容易厌烦,会觉得数学没有兴趣。如3+7等于多少?7+3呢?8+2呢?这时你如果反过来编题:那两个数相加得10?这样的算式共有几个?如何判定你已经写完了?有规律吗?让孩子找到:0+10,1+9,2+8,3+7,……,10+0这一规律后,又提出那两个数的和等于11?这样的式子共有几个?然后提出两个数的和等于100,这样的算式能编出几道。这些问题可培养孩子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
有时,你做家务忙,但孩子要求你出一道题给他做,你可以在纸上画一个几何图形,叫孩子说说这个像什么?比如画一个圆,让孩子去想象。有的孩子说像大饼;像圆圆的月亮;像妈妈漂亮外衣的纽扣等等。只要是圆的,不管说什么都对,说得越多越好。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及观察力。
2.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编的题, 能让孩子体会生活,丰富生活知识。
养金鱼是小孩子挺喜欢的事。为让孩子做减法,可编制“金鱼缸中有5条金鱼,死了一条,还剩下几条?”有过养金鱼经验的孩子不一定就简单的回答4条,他要提出这条死了的金鱼捞出来了没有?这样他就有两个答案:4条或5条。多思考这样的问题可培养孩子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
在餐桌上,如果有一桌丰盛的菜,叫孩子把菜分为两类。按什么方法分,由孩子自己决定。特别是孩子多的时候,他们的积极性会更高。分的方法很多:如按动、植物分,或按海产类或非海水类分,也可按炒菜、汤菜分;冷菜、热菜分等。做父母的要作适当的提示,让孩子学一点分类思想,还丰富了生活知识。
家里买来一袋绿豆,问孩子:你能知道这袋绿豆有几粒吗?如果一粒一粒数,当然是很费事的,你能想出好方法吗?(如:先秤出一两,数出这一两绿豆的粒数,然后秤出这袋绿豆的总重量,就可算出这袋绿豆的粒数。)又如怎样知道一本书中的每页纸的厚度等问题可培养孩子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能动手操作的题,父母不要给出答案,让孩子去操作、体验、领悟。
为考孩子的智力,家长会给孩子提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有四个角,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孩子会脱口而出,3个。这时家长不要告诉孩子答案,要孩子亲手去剪一剪。一剪才发现有5个角。继续剪,看能不能剪出3个?当孩子沿着对角线剪得3 个角时,这高兴劲儿就不用提了。
如图,与孩子一起走路时,本该从A到B,B到C的道路上走,可孩子偏从花坛中从E到F穿过。问他为什么要这样走?孩子说:近!你怎么知道就近呢?要孩子回家动手画出图形,量一量,并比较EB+BF与的长度与EF的长度的大小。画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多做几次,让孩子领悟出“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等三边”。
孩子都看过能伸缩的活动推拉门或防盗窗,这些门或窗的结构是四边形的。问他们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而做成四边形呢?叫孩子用竹棒围一个四边形和三角形,然后压一压,看那个会变形。让孩子领悟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能领悟出某些结论,为创造发明打下基础。
其他网友观点
经常听到很多家长抱怨:孩子数学不好,一教作业就脑壳疼,真不知道怎么办……
其实,所谓的“孩子数学不好”、“女生数感较差”都是有失科学依据的,“数学心智”是所有人类共同具备的一种能力,文盲也会算术懂称重懂结账,数学的表现形式更不仅仅是试题的成绩。
至于如何提升孩子的数学能力,启蒙阶段的引导相当重要,作为孩子照护者的我们,首先要反省自己的引导方式——
孩子的数学启蒙,最吃力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还容易导致孩子对数学产生厌恶感。就像文章开头说的那个孩子,你让她背,背不熟,错了就骂,这样孩子能喜欢数学才怪呢!
然而,现在大部分家长都只会早早教孩子数数,看到孩子如顺口溜一般念出1-100,就满脸欣慰,甚至教孩子背乘法口诀了,却不知这样的“打基础”方式不过是“揠苗助长”。
如何做好数学启蒙?
6岁以下的孩子通过感官方式学习,学习数学应该从量开始,再转化为数的认知。简而言之,先让孩子对数学感兴趣,再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逻辑理解能力。
让孩子在生活中接触数学, 在生活中做启蒙——
帮妈妈拿5个碗6双筷子3个碟子
把积木堆成12层
你每天8点半前要到幼儿园,刷牙吃饭路上需要1个小时,那至少几点要起床?
……
诸如此类的问题,结合生活场景多提问多鼓励,这些细节可以有效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有了对量的真实感知后,对数字和计算也就有了一定的敏感性。
数学心智是人类倾向之一,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具备此种能力。
没有人生来就是父母,因此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父母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进而读懂孩子的行为,是育儿的必备技能!
其他网友观点
你好,我是翼翔老师,这个问题,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
文章很长,今天,简要说说:
在生活中引导数学的学习,在于一个字“用”
其实,父母在生活中可以和孩子玩的数学很多,列举几个于下:
1、幼儿数数,让孩子数一数家里的人,物品的数量,练习按数量来分配东西。
2、加减法:可以指着几个物品让孩子练习简单的加减概念
比如说:盘子里现在有几个苹果?(答:8个)
(1)、 爸爸拿走了3个,盘子里还剩几个?(真的拿走)
(2)、我们吃掉2个,还剩几个?(真的吃掉,多有乐趣呀,活生生的数学哈)
(3)、妈妈再买了一袋苹果,一共5个,现在我们有多少个苹果?
3、扑克牌游戏:我非常喜欢和孩子用扑克牌来玩数学游戏,可以玩各种各样的,比如简单的点数相加,也可以玩24点,因为有竞赛功能,乐趣非常。
4、生活中认识人民币:平时去超市买东西的时候,试着让孩子算一下价钱,然后给孩子一定的钱,判断够不够,还剩多少?人民币就学得很好了
5、时间:认识时钟,最好的时候是学了乘法,这样就可以一次学完时钟。长针真到7就是5*7=35分,在一年级时,很难讲清楚这个。
6、重量,长度,面积,体积等等,都是可以在生活中体会的。
7、最后再介绍一个,最适合在生活中玩的,只要是闲暇间隙都可以玩的,就是口算比赛,随便说一个简单的算式,就可以获得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比赛了。比如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都是可以的。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内容和方式,喜欢我的分享,请记得关注我哟!
我是翼翔老师,一个热爱分享数学学习方法的老师,一个热爱孩子的爸爸!
其他网友观点
很多学生经常抱怨:“数学太难了!” 数学真的那么可怕吗?其实数学不但不可怕,而且很有趣!因为数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俗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更何况,未来是人工智能时代,是算法时代,是大数据时代,而这些最底层的知识,其实都是数学。所以对这些将来要进入这个时代的孩子来说,学好数学非常非常的重要。
1.加强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是系列的长期的活动
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离不开数学内容。数学这门学科如今已经太广博、太复杂、也太专业化了,即使是中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也是极其丰富的。
比如第一和第二,数量和数序实际上是不一样的。从学生较容易理解的整数出发,一直到实数、复数,从数系、代数一直到结构,但当人们要给数下一个逻辑定义时,难度之大竟然超乎想象。
除了数之外,还有很多重要的数学概念,比如空间概念。数学教学中,体系是从数轴到平面再到三维空间。而事实上,孩子日常生活中首先接触到的是立体的三维的概念。而从数轴,到平面坐标,到三维坐标,由简单到复杂,从教的角度看,循序渐进,但与学生的实际体验却并不完全一致。当学生进一步学习时,长度、方向出现了,角度、斜率、曲率等概念出现了。
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也离不开数学思维。数学思维是分层次的,对不同年级的孩子的思维能力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在小学阶段,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运算法则。这个时期,记忆力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单靠记忆力,到了一定的学习阶段就不能解决问题了。
在初中阶段,数学能力表现为逻辑思维能力,包括分类、归纳、演绎等逻辑思维能力。所以我们也就不难发现有些孩子小学数学很好,到了初中却不一定好的原因了。
高中数学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更高,需要学生对数学理解更深刻,能整体把握问题。学习排列组合、概率统计是最难的,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整体把握能力和较高的思维严密性,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则需要空间想象能力。
对于教师和家长来说,要保护好孩子的数学学习兴趣,不能轻易对孩子来说你不行,要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有更多的尝试。
要防止过早筛选的倾向,如男生的记忆力的普遍特点是机械记忆不强,而理解记忆强。如果我们小学阶段的题目偏向于机械记忆,就会把一批本来有数学天分的孩子淘汰掉。我们只知道他们是在小学阶段数学没学好的孩子,而没有意识到他们只是思维特点不匹配。这是我们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要注意的。
2.家长深入其中助推孩子数学学习
对我们大人一目了然的东西,对孩子来说未必也是一目了然的。只有了解到孩子的真实处境,以恰当的方法帮助孩子解决她的困难,才是促进她进步的不二法门。孩子学习能够与“玩”结合起来,那是最佳的。 一是玩,一是要有过程,学习的过程比学习还要重要。
首先,家长要让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
不要凡事都要父母帮忙。例如: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养成自己主动学习的良好态度,习惯这种生活态度之后,再来谈论如何喜欢数学。
其次,家长与老师不同,即使不懂数学也没有关系,家长只要帮助孩子感到数学很有趣就行。
当孩子数学成绩提高时,要夸奖孩子,和孩子一起享受喜悦;当孩子遇到挫折时,要鼓励孩子……只要让孩子继续对数学有兴趣,成绩就会不断提高。
第三,家长要教育孩子重视复习和预习。
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的数学能力提高,不断强迫孩子做各种试卷,这不是好的方法。真正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的家长应该让孩子学会复习和预习。因为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具备自学的能力。
第四,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尤为重要
看似语文和数学是不太相关的学科,但实际上任何学科的学习都要以语文为基础。语文水平代表着理解能力、领悟能力。试想,连题目都不能完全领会,又怎么能解出题。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曾经说过:“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不少家长认为,直接给孩子补课对于成绩的提高有显著的效果。而看了几本书,似乎没有什么明显的改变,所以就削弱了对孩子阅读的要求。实际上阅读能提高文化素养,丰富知识积淀,帮助孩子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
第五,家长要不断学习,借助外物,助推孩子提升。
家长可同步学习孩子课本知识,体会知识带来的魅力,学习网络搜寻技巧,下载学习类APP,如小猿搜题,作业帮等,间接查询验证答疑孩子遗留作业。
3.数学教师要做到整体了解数学整体结构、引导学生更深刻理解数学
教育是人学,是对人的理解和尊重。教育的对象是有差异的学生,所以我想强调教师因材施教的巨大作用。
数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门非常系统的科学,这门科学有其自身的结构。我们无法将这种结构直接拿给学生,所以就产生了数学的教学结构。由数学的教育教学专家、心理专家和学科的专家结合起来,一起将不同年龄段学生应该学习的数学知识、体系、学习顺序安排好,这就是我们的教学结构。
我认为每位教师首先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需要知道的不只是一个个具体的知识,而是要了解数学整体架构是如何组成的,某个知识点在这个整体架构中怎样的地位,重要性在哪里,由哪些应用。这是非常高的数学教学专业知识的要求,不是只会解题就可以的。
教师教学生做题的过程中,重要的不只是解题方法,还要激发学生对数学内在规律和联系的认识,这是非常高的数学教学模式与方法的要求,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将数学学好。
引导学生善总结(或叙述或课外写日记方式总结)问题的方法
一般说来,数学问题的解决是有规律可循的。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总结问题解决的规律。在解决每一项练习后,我们应注意以下七个问题:
(1)主题的最重要特征是什么?
(2)解决方案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图形?
(3)如何观察、联想和转换话题?
(4)用什么数学思想和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5)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关键步骤是什么?
(6)你有类似的主题主题?解决方案和思维方式有什么异同?
(7)在这个问题上你能找到多少解决办法?哪一个是最好的?哪种解决方案是一种特殊技能?你能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不善于解惑与启发的教师,不可能教出真正优秀的学生。对教师更高的要求是传道。数学教学不应只是单纯的学科教学,数学中蕴含着太多人类思维的结晶,有着太多思想与方法的突破,有着深刻与浩瀚的应用和实践。当我们在教授数学的过程中,能够把数学背后的内涵与外延也传递给学生,真正从立德树人的高度教书育人,数学教学才可能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这正是我们共同追求的教学境界。
其他网友观点
不知道你说的孩子多大,不同的年龄还是有所区别的。但是有些习惯是一样的,都得想办法养成,比如下面的习惯
1、多做练习(一定要注意课本上的练习题)
2、上课认真听讲(很重要)
3、不会的题要问老师(这样可以让老师注意到你,增进与老师的关系)
4、做作业要当做考试来看待(不要怕累,熟练了就会越来越好,并切记不要抄答案)
5、不要在心理上抵触数学,因为数学对未来生活有很大影响。
6、平时多抽出一些时间来练习数学
最后祝你学好数学。
其他网友观点
数学可以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研究表明,数学方面有欠缺的孩子,通常都具有不安全感。数学其实是一种逻辑,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数学通过缜密的逻辑思维把事情变得确定,有因必有果,这确实给了人安全感。会带给人心理上的强大和稳定。
对于1-3岁的宝宝,其实数学启蒙已经开始了。宝宝的敏感期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他对某件事情或者某种能力,会特别有兴趣,如果在这个时期内,给宝宝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那么宝宝的这项能力就会突飞猛进,直到这个阶段过去。
而宝宝的敏感期,正与数学的特征相一致。比如,秩序敏感期。是宝宝对他们空间物体的摆放、生活起居的时间顺序异常敏感的状态,这是他们在理解环境和自我的关系,寻找内在的安全感。这里的序,就是数学中的数、量、形的基本概念,是数学抽象概念最具象的开始。
在宝宝1岁以后,一直到4岁,是会对细小的事物特别感兴趣。比如地上的小蚂蚁,他们会从观察中得到乐趣。这种对细节的敏感、对事物的专注、对准确性的要求,与数学的特质也是一样的。
蒙台梭利说,每个人都有数学性心智。家长应该抱着愉快的心态教孩子数学,通过实物教孩子认识数学,或者把数字当游戏和孩子一起做。在生活中,教给孩子数学思维。
比如,喝水,往杯子里加水,水就多了;和孩子一起排队,让孩子理解远近;和孩子一起量长度,看看从客厅到卧室一共需要几步;和孩子一起搭积木、看日历等。
数学就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用一切周围的事物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如何让孩子正确学数学?】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