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元宵节是从什么时候有的?它的来历是什么?
优质回答:
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及时,今天是正月十三,元宵节马上就要到了。大家都知道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我国重大传统节日,该节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被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于2008年第二批被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元宵节除叫“上元节”外,另还有“小正月、“灯节”、“元夕”等鲜为人知的别名,系中国汉字文化地区及海外华人必过的重大节日,那么,正如题主所问,元宵节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它的由来又是什么呢?下面我来简单介绍一下:
一 . 元宵节的起始年代。
据史料记载,元宵节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汉文帝时期,朝廷下令将每年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古代正月被称为元月,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恰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宵节。后汉武帝又将“太一神祭祀”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建的“太初历”进一步将元宵节确定为全民重大节日,一直传承至今,千年不衰。中国人部分地区,在元宵节这天都有赏月、燃灯、放烟花、吃元宵、观灯、猜谜、等活动,此后,在历代的演绎中,不少地方又增添了如舞龙舞狮、踩高跷、太平鼓、扭秧歌、划旱船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和表演。
二 . 元宵节的由来及其相关野史。
元宵节历经千年传承,人们对其由来有着不同说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为庆祝平定“诸吕之乱”而设立。
汉高祖刘邦死后,刘盈继位,却因其懦弱无能,大权落于其母吕氏之手。刘盈死后,吕氏大权独揽,朝廷上下敢怒不敢言,吕氏死后,吕氏诸党羽在上将吕禄的召唤下谋权叛乱,宗室齐王刘襄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共同联合平定了“诸吕之乱”,刘邦二儿子刘恒登基,故在正月十五这天,张灯结彩,举国欢庆,后演变为元宵节。
2 . 始于上古时代民间。
上古时代,秋季丰收之际,人们会点燃火把驱赶虫兽,保护庄稼和粮食,同时也会聚众点燃篝火,载歌载舞,祈求或庆祝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以避邪纳福,从而逐渐演变成了如今的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3 . 来源于道教。
据《岁时杂记》中记载,道教把一年中正月十五定为“上元”,七月十五定为“中元”,十月十五定为“下元”,并称“三元”。道教又有供奉“三官”之说,“天官赐福,地官放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故“上元”即是“天官赐福”之中,遂被称为“上元节”,即“上元天官赐福之日”。
4 . 来源于佛教。
据文献记载,佛祖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魔之日是西方12月30日,恰是东土正月十五为纪念佛祖神变降魔,此日举行燃灯法会(佛教中盛会都会大明灯火)。东汉汉明帝下令举国在正月十五这天燃灯佛拜,?元宵节燃灯、观灯广为流传,至今未衰,演变为今天的元宵节。
三 . 各代元宵节的传承、演绎和特点。
1 . 唐代 :
元宵节赏灯之风盛行,处处张灯结彩,提灯、门灯、树灯、悬灯、柱灯,形态各异,种类繁多,热闹非凡。
2 . 宋代:
君臣百姓在这一天同庆元宵节,观灯、赏灯越演越烈,灯会变成了热闹的狂欢盛宴。大街小巷挂满各式各样的灯,且开始在灯上贴上纸条,纸条上写谜语即“猜灯谜”,深受人们喜爱并流传至今,观灯持续五天。
3 . 元代:
元代比较特殊,据记载,元代统治者认为百姓该勤于劳动,工作便是最好的休息,遂取消了诸多节日,其中也包括元宵节。
4 . 明代:
元宵节庆祝时间最长,从正月初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七,整十天,以示太平盛世,其活动与宋代大同小异。
5 . 清朝:
满族统治者命令宫中不再办灯会,民间灯会仍然持续壮观,元宵节被缩减为三天。活动形式与以上雷同。
以上是我对此问题的回答,有不尽不详、不妥之处,望予以谅解。不同意见,欢迎留言交流。谢谢!
其他网友观点
据可靠资料显示:2008年6月,元宵节被选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历部分,汉语汉字文化圈地区都盛行欢渡这个隆重的节日,现在飘洋过海,在异国他乡谋生发展的华人依然遵循闹元宵的习俗,民间流行“正月十五大似年”的说法,体现了人们对元宵节的重视。
元宵节,又称元夕或灯节,作为节日是指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是中国春节年俗诸节令中的最后一个,过完元宵节,意谓“年已过完”。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以观灯习俗为主,体现出的热烈喜庆的喜庆气氛;在 古代文人墨客还相邀出门赏月,吟诗作赋,是一展才华的机会;传统习俗中,举办燃放鞭炮焰火、拟出灯谜竞猜谜面,全家齐集共搓糯米汤圆,户族联欢喜拉兔子灯等活动。
“正月里来闹元宵”,广大农村地区现在还流行举耍龙灯,舞狮子戏,踩高跷,跑旱船等有强烈地方色彩的活动,这几年还增加了打太平鼓,广场舞、扭秧歌等表演形式。
周邦彦《解语花·上元》中有:“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这一夜,火树银花,万人攒动,热闹非凡,令人神往。
元宵节在西汉已现雏形,史载汉武帝刘彻有在正月“上辛夜”,于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开创了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河。但正月十五成为元宵节,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兴盛于大唐,薪火相传于宋元明清,至今,仍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
其他网友观点
元宵节,又称“元夕”“灯节”,为正月十五日,为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我们这边称元宵节为大年,正月十五过了,才意味着整个年过完了。
据资料显示,元宵节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以后,但在此之前的西汉,这一天就已经受到重视。到了唐时,就已经盛极一时。
元宵节有多重要?从唐宋时它出现的频率就知道这一天的热度;元宵节有哪些活动?我们不如也从诗词中来看一看。
唐朝诗人苏味道有诗《正月十五夜》,可谓是将上元描写到了新的高度,诗云: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节,可以点花灯,可以不宵禁,想想,大学时候咱宿舍大节可以不熄灯的规定,就知道这一天可以点花灯、不宵禁是有多普天同庆了。
开篇火树银花,描写上元节的灯景,这一晚,有灿烂绚丽的灯火,高高的树上挂上灯盏,远看,树如火树,灯似银花,连成一片;星桥是洛阳著名的一座桥,武则天时期洛阳是都城 ,星桥北面是都城和皇城,这一天举国狂欢,所以桥上的铁锁都打开了。戒备森严的皇宫似乎也与老百姓的生活连在了一起。
再看后面“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有正处桃李年华的歌女边走边唱,载歌载舞,热闹的氛围由此烘托出来。这街上观灯的人,自然不止歌女,还有小伙子,以及平时不出门的姑娘,都出门来赏灯丢手帕,所以这一天也叫中国“情人节”。欧阳修《元夕》里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也正是这一天的约会。
诗歌收尾“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便点出了这一日不宵禁的传统。
宋代周邦彦《解语花·上元》中有: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这一日,大街小巷箫鼓喧腾,人影攒动,满路芳香阵阵。想起当年京城的灯夜,“千门如昼,嬉笑游冶”,真的是热闹非凡,令人向往。
后来,元宵节除了赏灯赏月,燃放焰火,猜灯谜,吃元宵等活动,还有的地方有耍龙舞狮等传统。从古而今,元宵节是一个家家户户出得门来,共赏月华与灯火,热热闹闹举国同欢的日子。而到如今,尽管路上、门户中灯火通明,却似乎再难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节日的浓烈气氛,让人也不由向往昔日旧时“千门如昼,嬉笑游冶”的热闹场景。
最关键的是,得放假呀!!!
其他网友观点
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第一个月的月园之夜,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源自远古时代的“火把节”,人们手持火把在田野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自然灾害,祈祷获得好的收成。
汉代“平吕”后,朝庭十分重视元宵节。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逝世,刘邦和吕后所生的儿子刘盈16岁继承皇位,号汉惠帝,刘盈优柔寡断,大权由母亲吕太后撑握。汉惠帝在位7年后逝世,年仅23岁。吕太后违背刘邦“非刘家人不得封王、没有功劳不得封王”的决定,封自己三个吕姓侄子为王,封六个吕姓家人为列侯,自己亲自把持朝政。吕后姓吕名雉,是中国有历史记载的第一皇后和皇太后,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
公元前180年,吕太后逝世后,朝庭太尉周勃和丞相陈平等,一举歼灭在朝当权的诸吕,拥立刘邦第四个儿刘恒为王,号汉文帝。为纪念“平吕”,汉文帝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元宵之夜,汉文帝微服私访,与民同乐,天上明月高悬,地下彩灯万盏,人们观花灯,划彩船,猜迷语,吃元宵,家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夜又是情人节,古代宵禁制度规定,不准普通人晚上出来玩,但元宵节之夜例外,男女青年都可以出来观看花灯,在灯火阑珊的茫茫人海中寻找自己的意中人。人们习惯认为七月七日牛郎织女相会是情人节,其实不然,元宵之夜才称得上古代真正的情人节。
宋代著名诗人苏轼曾经赋诗,回忆元宵夜与人约会,“去年元宵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
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作词,感叹元宵夜遇上意中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其他网友观点
元宵节历史悠久,它伴随人们迎来新的春天。把元宵节张灯观赏的风俗流传至今。
汉代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篡权。汉文帝在吕后死后,和大臣周勃,陈平等人铲除诸吕势力后做皇帝的曰孑是正月十五曰。所以,每逄这天晚上汉文帝都要微服出宫游玩”与民同乐”以示纪念。
古代夜同宵,正月称元月,又称元夜丶元夕。汉文帝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的。
其他网友观点
元宵节始于汉朝,汉文帝时下今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乙神祀定在元宵节,中国古俗,上元节为天宫节,中元节为地宫节,下元节为水宫节,合称三元节。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元宵节是从什么时候有的?它的来历是什么?】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