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中元节是什么节?
优质回答:
中元节俗称月半节,是祭拜已过世的先人,我们当地是农历七月初十晚上烧纸巾接先人回家茶酒相待。十一开始早中餐献饭(好酒好菜,做菜时不能品尝)上午十点多钟和晚上献茶和糕点、水果。七月十三为过年气氛特别隆重,七月十五晚烧纸、献上糕点水果送先人回家。(俗称送老客,近年城市只献一天饭,大部分定在十三日,晚上烧纸送客)
其他网友观点
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民俗传统的“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盂兰盆会”。民间则称“七月半’、“亡灵节”,亦称“鬼节”。
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道教宇宙观认为天、地、水三界,为天官、地官、水官三界府署统辖。民间通称的“三界公”,指的就是三界众神即天官、地官、水官。
东汉末年,天师道综合了道家的宇宙观,首次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平安。历经两晋南北朝,三会目与三元思想结合了在一起。唐代时,官方把上元、中元、下元的三元日制度化,成为祈求大上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节日,届时皇帝还要率百官参加节日祭祀活动。
正月十五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日,称为“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古代道家认为:“天宫”主管赐福,该神是正月十五日生,故称“上元”。“地官”管赦罪,七月十五是地官的诞辰,称为“中元”。“水官”则负责解厄,他的生日是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这三个日子都是传统民俗节日。
“上元”即为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中元节”是佛教兴盛后,形成的重要宗教节日。佛教称为“盂兰盆会”,“盂兰盆斋”或“盂兰盆供”(梵文音译,直译为解倒悬之意),是佛教信众追荐祖先,求佛救度亡人的宗教祭祀活动。
这天,僧寺要举行水陆道场,诵经法会,烧法船、放河灯等宗教仪式,并施斋众僧。“盂兰盆会”民俗在我国已有悠久历史,该俗源于《盂兰盆经》目犍莲救母的故事。说的是,释迦牟尼弟子目犍莲的母亲死后,堕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火炭,极为痛苦。佛令其作“盂兰盆会”,于七月十五Et以五味百果置盆中,供养十方大德,超度七代父母,后目犍莲母亲果然得救。由此便形成了超度亡魂的重大祭礼节日。
此俗自梁武帝始一直延续至现代,唐代尤为盛行,不仅寺庙设供,宫廷也在这天举行盛大祭祀活动。到了宋代,此俗宗教色彩逐渐漠,除了“盂兰盆会”设斋醮外,宫廷与民间中元节主要以祭祖先,荐亡灵活动为主。
宋代《梦粱录》中说“??市卖冥衣、丰糕、时果,以此祭祖??都城之人有就家享祭者,或往坟所拜扫者。禁中车马出攒宫,以尽朝陵之礼,及往诸王妃嫔等坟行祭享之诚。”许多地区这天都要祭祖扫墓,戏班这天还要演出“目莲救母”戏曲,官方也要为阵亡将士超度。
《东京梦华录》中说:“本院官给祠部十道,设大会,焚钱山,祭军阵亡殁、设孤魂之道场。”中元节的普度仪式,依其形式不同,分为“街普”、“市普”和“庙普”。
中元节的主要民俗活动还有;
放焰口:
中元节前要在街巷或寺庙前搭苫鬼王棚座,设法师座和施孤台,看演经文。法师座供有地藏王菩萨像,以超度亡魂。供桌供有各种面点、大米、时果等,施孤台上立有灵牌和招魂幡。
仪式开始后,僧倡和施主摆上各种供品,供品上插三色小纸旗,写着“盂兰盆会”、“冥辉普照”等字样。这时,法师在梵乐中诵经和诵念咒语,反复呼“放焰口”后,把供品施予众僧和信众。整个仪式都在庄严肃穆的梵乐中进行。
烧法船:
烧法船是盂兰盆节超度亡灵沉沦的重要活动之一。这天,有条件的各大寺院都要糊制法船,小的七八尺,大的数丈,用秫秸秆(即高梁秆)和纸絷制而成。江苏宜兴中元节烧法船更为隆重,要在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以超度孤魂。
放河灯:
放河灯是中元节最富于情趣的民俗,也是大江南北参与面最广、最为隆重的中元节活动。河灯是用纸制成荷花状的灯,下有一小木板,点燃后放入水中任其漂流,以超度亡灵引渡过奈何桥。
有的在河灯上写上祖先的名讳,免得被野鬼得去。河灯放入水中后,大家都紧紧盯着自己的河灯,看看能漂多远,因为漂得越远,亡灵越能到达彼岸。放河灯的习俗,在闽南和台湾尤为盛行,中元节祭拜时,会在各水域放流河灯,迎接到来的亡魂,帮亡魂照路,邀来同享香火,号称“放水灯”。最壮观的放河灯,要数黄河流域的放灯活动了。在晋西北的河曲县,因紧临黄河,河道水流平缓。每到七月十五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齐集黄河岸边的戏台前广场,竞观河灯。此刻,各色彩灯顺水漂移,极为壮观,构成中元节一道极富情趣的民俗风景。中元节除了寺庙和民间放灯外,宫廷也举行盛大的放河灯活动。
河灯可由各种材质作成。有用青蒿烬数百个粘香点燃,犹如万点流萤,煞是壮观,这种灯叫蒿子灯。有的用瓜镂空,有的在莲蓬中置香作成,手巧者能用彩纸制成各种花灯、花篮和动物造型的灯。各式各样的灯聚在一起,“遨游于天街,经天坛灯月下,称为斗灯会”,煞是热闹。除了城里放灯外,郊区的河流或有水面的地方,是夕也是满河是灯,青光荧荧如磷火。
放河灯源于何时现在还无从确考,但据宋代《梦粱录》载:“后殿赐钱,差内侍往龙山放江灯万盏,以享江海鬼神。”这说明至迟在宋代放河灯活动已经成为民俗。
祭祖先:
祭祖扫墓是中元节的重头戏,因此民间称中元节为“亡灵节”。这时新谷和时果已成熟,首先用来祭祀献给祖先,以追念他们对家族发展的恩德。
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着重点略有不同,道教更强调孝道,中元节祭祀祖先,为亲人扫墓自然要放在首位。佛教虽着重于为孤魂做“普渡”,但首先也要为祖先和亲朋做普度。
中元节祭祀祖先日期并不固定,从农历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都可择日进行。祭品多为酒肉、面食、时果。有条件的甚至用全猪、全羊等作为祭品,总之“俗谓祖考魂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祭品之中,楮衣(用纸做的衣服)是不可少的。
因人世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时也要为祖先添置点儿衣服。所以一进七月,墟市街道中处处都是卖祭品、冥纸、冥衣、线香和鞭炮的。有钱人家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
祭拜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先把先人牌位一一请出,放到祭拜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目送回为止。祭拜时,要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请求先人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送回时,要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包衣是用纸糊成的一尺见方的口袋,上面印有某某收,里面装上祭品,冥纸、冥衣、纸钱等,在包衣上写上祖先的名讳,于傍晚烧掉。烧纸钱时也要给无后人的亡灵烧一点儿,供孤魂野鬼们使用,这便是七月十五日夜“烧孤衣”的传统。
我国地域辽阔,中元节这天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活动,可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晋西北地区的农村,七月十五前,民间盛行做面塑,家家蒸花馍,为每人捏一个大花馍。花馍的样式也不同,送给小辈的是“面羊”,寓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称为“面人”,寓意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寓意年年有余。走亲戚的时候,也要送些面塑作为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着色,看上去栩栩如生,如同精美的工艺品。
中元节是我国祭祀祖先和亡灵的最隆重祭日,传承了一千多年,直至上世纪50年代,才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改革开放以后,许多传统节日又开始回归。中元节也于2010年5月18日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目录。相信在新的形势下,在孝敬感恩父,感恩祖先和纪念先烈的活动中,中元节的民俗文化将一直传承下去。
其他网友观点
中元节,是中华民族独有节日。华夏传统文化渊远流长,中元节,也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并非”鬼节”两字概括那么简单。中元节,它体现中华民族包容大度,海纳百川的胸襟。又体现放眼世界,敢于担当的思想境界,同时还赋予它如诗如画的文化内涵。夸张吗,请君让我慢慢道来。
一,上、中、下三元一词,本与七月半无关,它起源于《奇门遁甲》一书,而这本书在历史上是用于祈求福禄,避凶化吉的典籍。后来由于文人墨客的清高所趋,对七月半之”鬼节“称呼太俗气,又吓人,故套上了”中元”节称号,既趋吉避凶,又文雅,这雅号始传于宋元时期,盛传于明清时期。
二,七月半,原本是农闲时的一小贺节日。这时,春夏农忙已基本结束,就等秋收了,闲来无事的人们,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拿出家中上好食材,大家喝上几盅,过的人多了,久而久之便成了节日。
人们酒足饭饱后,总觉得缺少什么,又好像亏欠什么,人们不由想起了祖宗,毕竟没有祖宗,就没有今天的生活基础,于是七月半祭祖感恩便逐年流传开了。祭祖感恩,代代传承,承前启后,这是中华民族既对逝者负责,又对晚辈负责的民族文明特点之一,所以,五千年文明经久不衰,且将繁荣昌盛下去。
三,中华民族又是包容雅量的民族,七月半光祭自己的祖宗,显得狭隘自私,于是连孤魂野鬼一起供祀,祈祷阳间阴间尽显太平,祈求年年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祈愿世间无厉鬼恶邪。事实上,七月半(中元节)就是祈盼丰收节日,演变成祭祀逝者之节,与其说是”鬼节“,不如说是海纳百川的同福节更确切些。
还有, 南方好多地方在七月中元节中,不准下河游玩,说是那两天七仙女下凡净身,凡人不准打扰。又有七月半,鬼乱窜之说,不准人们到处乱走。其实是让人们静下心来缅怀先祖,敬重离世之人,避开凶险,平安便是福,这大智若愚又是民族特色之一。
其他网友观点
再过两天就是中元节了,然而很多人却不知这个节日,受港产鬼片影响,也有人以为中元节是农历七月十四,那么,中元节究竟是哪一天?是否鬼节?其文化内核又是什么?
传统习俗有三元节的说法,分别是上元、中元和下元,三元节都是满月之日,上元节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中元节是七月十五,下元节是十月十五,三元分别代表天、地、水,是天地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上元节是天官紫微大帝赐福,中元节是地官清虚大帝赦罪,下元节则是水官洞阴大帝解厄。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是地官诞辰,传说此日开始鬼门大开,直至八月十五才关闭,其间先人们都可回家团圆,而无主的鬼魂则会游荡人间,因此中元节也被称为鬼节。
各地民间习俗普遍有中元节祭祀鬼魂的传统,尤其是潮汕地区,更是重视“七月半”,全世界各地潮人都会举办非常隆重的潮人盂兰胜会,潮人盂兰胜会是国家非物质遗产,主题是祭祀祖先,也包括布田、演潮剧、施孤、诵经、放焰口、放生、抢孤、放水灯照冥等活动。
从历史渊源看,中元节一般是立秋以后,上古时期初秋会有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活动,并以新米等祭祀祖先,而祭祖也是一种尽孝,所以中元节也体现了儒家孝道。
同时,秋季天地肃杀,生气转弱,死气渐生,寒热交替之时,也是天律报应最强之时,所以才有中元节道家地官赦罪之说,东汉后各朝各代都很重视中元节,道观通常会设置祈福吉祥道场,举办盛大法会,道士建醮祈祷,为亡魂超度。
而盂兰盆法会原本来自佛教目连救母的传说,目犍连的母亲生前作恶,死后堕入地狱受无间苦,目犍连不忍母亲受苦,便在佛祖的指引下宴请十方僧侣斋食,请他们为母亲诵经超度。
由于目连救母的故事也符合中国孝道,所以便被融合入潮人七月半活动之中,并发展成兼有儒道佛三家活动内容的潮人盂兰胜会。
从文化内核看,中元节其实是很有人情味的节日,人们敬祖尽孝,并因此产生慈悲之心,推已及人,兼济天下,而这些,传统节日中或许只有中元节能做到。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其他网友观点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鬼节”,在这一天,每家每户都摆开祭品,祭祀祖先,也供奉附近的冤魂,希望家宅和顺,先祖安宁。鬼的来历
相传,每年七月一日至七月十五日,阎王大开地狱之门,阴间鬼魂悉数回阳间探视亲朋好友及子孙,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有“七月半,鬼乱窜”之说。古时候人们相信鬼神之说。《周礼祭法》:“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列子天瑞篇》:“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所谓之鬼,鬼者归也,归其真宅。”
《辞海》把鬼解释为:人死后精灵不灭谓之鬼,或万物之精怪亦谓之鬼。民间之说鬼来无影,去无踪,形象恐怖,魔力无穷,常常在夜间作祟捣乱,人们对它又敬畏,又恐惧。
可见,鬼是一种虚幻的、想象的产物。古人认为人有三魂七魄,人死之后,七魄分离,只剩下三魂就叫做鬼了。有德之人死后有人祭祀,不会伤害人类;但那些没人祭拜的孤魂野鬼就不一样了。所以,鬼节这一天,人们除了摆供品祭祀祖先外,也供奉附近的冤魂,以祈求家宅安宁。
何为“三魂七魄”
“三魂七魄”是道教对人的灵魂的说法。
三魂:一为天魂,二为地魂,三为命魂,其中天地二魂常在外,唯有命魂独住身。
七魄:一魄天冲,二魄灵慧,三魄为气,四魄为力,五魄中枢,六魄为精,七魄为英。
实际上,就是位于人体从头顶到胯下会阴穴的中脉之上的七个脉轮,七个能量场。其中天冲魄在顶轮,灵慧魄在眉心轮,气魄在喉轮,力魄在心轮上并同时与双手心和双脚心相连。中枢魄在脐轮,精魄在生殖轮,英魄在海底轮。人体的七魄由命魂所掌,人类生命就是从此命魂住胎而产生,命魂住胎后,将能量分布于人体中脉的七个脉轮之上,而形成人的七魄,魄为人肉身所独有,人死之后,七魄随之消散,而命魂也随之离去,生命就此终结。
现在,民间的七月十五,大多逐渐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了祭奠的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其实,人和鬼本质上是相同的,“鬼字从人”,只是鬼被赋予了丑陋的形象,“人所归为鬼”,鬼是人制造出来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所以,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制造鬼的人。
其他网友观点
中元节最早是“母亲节”——因一个母亲而设立的节日。
这个母亲是目犍连的母亲。
目犍连是佛祖的首席弟子,号称神通第一。
神通第一目犍连可以看到地狱,结果他看见了自己的妈妈在地狱里饿得瘦骨嶙峋,目犍连就去给自己的妈妈送饭。
到了地狱,他给妈妈送的饭还没送到嘴边就化成了火,妈妈根本吃不到。
目犍连认识到自己虽然神通第一,但孤木不成林,就请求佛祖来拯救自己的妈妈。
佛祖就在七月十五这一天号召众弟子一起做法,救出了目犍连的妈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团结力量大——啊,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目犍连就在这一天摆下丰盛的饮食,感谢众僧和佛祖。
所以这一天后来就是著名的盂兰盆节,大家在这一天纷纷祭拜神佛,来拜托他们拯救自己在地狱里受苦的妈妈。
这不就是故去母亲的节日吗,只不过到了后来,大家祭祀对象多了,就不再局限于妈妈。
道教在这一天宣称是地官的生日,地官在这一天要放出地狱里的众鬼,号称地官赦厄。
这就成了中元节。
也就是我们中国传统三大鬼节。
另外两个,一个是寒食(现在叫清明)另一个叫寒衣节(十月十五)
锦翼系问答签约作者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中元节是什么节?】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