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唐诗、宋词、元曲,各自的风格,特点有什么不同?
优质回答:
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宝库中熠熠生辉的三颗明珠。它们最显著的特点是诗庄、词媚、曲谐。在这三种文学艺术形式中,涌现了很多有名的诗人、词人和戏剧家,想要学习古诗词的朋友们,不妨了解一下。
一、唐诗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的诗,为唐代儒客文人之智慧佳作。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唐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唐诗须分三节看:盛唐主词情,中唐主词意,晚唐主词律。
1、古体诗
古体诗又分为五言和七言。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2、近体诗
近体诗有四种形式: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句数限定,绝句四句或律诗八句,而且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3、唐诗的特点
继承了上一代五七字古诗,发展成了长篇叙事巨作;不仅扩大了五七字的使用,而且创造了现代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诗歌。唐诗从形式上讲究调声、隶事和内容上沿袭宫体,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旋律,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英雄气概或儿女情长。
二、宋词
1、起源和发展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
它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2、派别
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晏殊、周邦彦、李清照、姜夔
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张元干、张孝祥等。
3、宋词的特点:
它是一种既能合乐而唱又能讲求格律的新体诗。它包括有燕乐、民歌、近体诗格律三要素,具有高度音乐性、韵律美和浓郁的生活拨气息的文学新形式。词与诗有着密切的联系,词分豪放、婉约两大流派。
三、元曲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但也有相同之处。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之为乐府。
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四大家有:关汉卿、 王实甫 、马致远 、白朴(也有一说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1、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
最有名的元杂剧有关汉卿的《窦娥冤》和王实甫的《西厢记》等。
2、散曲:
(1)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
(2)每首散曲都有曲牌,且属于一定的宫调。
(3)各自曲牌在字数、句数、平仄和用韵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规定。因此,每首元曲的前面都冠有类别名、宫调名、曲牌名和曲题名。
3、散曲的特点有三:
①在语言方面,即需要注意一定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
②在艺术表现方面,它比近体诗和词更多的采用了“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③散曲的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压,句中还可以衬字。北曲衬字可多可少,南曲有“衬不过三”的说法。衬字,明显的具有口语化,俚语化,起到使曲意明朗、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曲概》中,把散曲分为三品,一曰深情,一曰豪旷,一曰婉丽。
总之,介绍了这么多,不知道你看懂了没有,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我们所了解的只是个皮毛,能看完这篇文章的,都是喜欢诗词的,希望能帮到大家,谢谢!
其他网友观点
这说半天业不完(整)。只能说唐是诗(律诗旧体诗)创作的高峰,宋是词创作的高峰(词牌填词的词,不是歌词)。元朝是唱曲的曲词(文)创作的高峰。特点其类似。所谓高雅,豪迈,委婉,三种文学形式都可以表现出来。要分的话,唐朝因太平盛世,歌功颂德,美女描摹为主。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北宋战乱,此时还是写战争的律诗古体诗为最好,。到南宋,词才达到最高。但由于文人预见将末落,所以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类的悲吟。元曲因小数民族统治,不能明着反对和不满,只能借古讽今。比如《窦娥冤》,冒辟疆之流/也有纯演戏的《西厢记》。…可能有说得不对,请谅解。
其他网友观点
唐诗、宋词、元曲堪称中华文化三瑰宝。
唐诗(这里主要指格律诗),包括律诗、排律、绝句三种。格律诗的格律主要有三大特点:1、每句平仄相间,同联两句平仄相对,联与联间平仄相粘。2、除首尾联外,必须对仗。3、—韵到底的平声韵。至于风格,除所咏对象大致分登临、怀古、感遇、讽谏、边塞、咏物、山水、田园、赠别、哭挽等内容外,还分雄浑、淡雅、绮丽、自然、豪放、缜密、悲慨、飘逸等风格。
宋词最大的特点是:每个词都有固定的词牌,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格律,必须依谱填词。同时,词是合乐文学,所以,词的文情要求与调的声情相—致。词于宋代苏轼起拓宽了范围,其歌咏对象大抵同诗,巳无所不包。至于其风格,无外乎豪放、婉约两派,然而并非泾渭之分,两派亦是互相渗透的。
元曲显著的特点是通俗化,大量的口语.衬字即其具体表现。至于风格,自词与音乐脱离后,曲就取代了词的地位,不仅可以弦歌,更发展成可以表演的戏剧。元曲分杂剧和散曲两种,杂剧来表演,散曲则只用以清唱。
无论唐诗、宋词、元曲,它们都是—个共同特点:含韵。
其他网友观点
近代学者将“唐诗”、“宋词”、“元曲”三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进行并列,并在之前冠以朝代,只是意在寻求一种在那个时代中最有特色的文学,而不是说“词”、“曲”成为了其他时代的主流文学。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学里,主流只有“诗文”两种,其他文学皆在边缘,这是贯穿了整个古典文学的事实。
造成这一现象的就在于“诗”、“词”、“曲”等文学体例在作用上的不同,衍生出了各自的风格特征,为不同的读者服务。
唐诗:受众最广,具有“言志”功用的主流文体
如果从受众来说,“诗”这一文体无疑是最为广泛的,上至庙堂,下至百姓,虽然不是人人都能作诗,但任何人都可以诵读。
对于士大夫来说,“诗言志”是一贯的传统。
这些人虽然被称为“诗人”,但实际上并没有这么一个具体的职业,当时没有人是专职写诗的。
在那个年代里,“诗”更像是一种抒发个人情志的载体,而不是单纯的文学作品。所以,这种文体关乎着作者的形象,自然不能随意对待。
比如说,明末清初有一个大儒叫做朱彝尊,在当时可谓是德高望重。但是,他曾经写过一首《风怀》诗,讲的是他和其妻弟的一段恋情,妻弟就是他妻子冯氏的妹妹。
因为是入赘冯氏,当时冯家相要效仿“娥皇女英”的故事,将冯氏和其妹妹一同嫁给朱彝尊,但不知为何又反悔了,这一对有情人最终没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这首诗歌虽然写得很好,但其内容却是男女私情,所以被当时很多人所抨击,即使朱彝尊是一代大儒也不能免于被责难。
从传统意义上说,一个人的诗歌写得好不好,这完全可以体现这个的志向是否高远。
对于普通人来讲,读诗也是一种提高情操的事情。
有一种说法,认为“诗”就像今天的歌词一样,可以用来演唱。
有一部分诗歌确实如此,是可以配乐的,毕竟这是从“诗经”、“乐府诗”等等年代就有的传统,“唐诗”也不例外。
比如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叫做“旗亭赌唱”。
《博异记》记载,王之涣、王昌龄、高适三人在一个小雪天里到旗亭这个地方喝酒,正巧碰到了一些歌舞伎来这里演出。
于是三人就约定,以三人诗作传唱的效果来看三人谁的名气更大。
一时间有三个歌姬唱了唐诗,其中王昌龄两首,高适一首。王之涣看不下去了,说这些唱曲的人都是小角色,一看就是这个团体里边缘化的人。他指着其中一个最貌美的歌姬说,如果她不唱自己的诗,那么这辈子都不和二人争高下了。
果然,这位歌姬一开口就是“黄河远上白云间”,正是王之涣的《凉州词》。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诗”这一文体,不仅仅是在士大夫用以言志的载体,也是民间用以娱乐和陶冶的工具。
所以,“唐诗”在内容上必须是严肃的题材,不能纯粹地歌唱男女私情,它无论是揭露黑暗还是歌颂光明,都必须具有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才有教化意义。
而在形式上,也必须要雅俗共赏,即使是一些佶屈聱牙的作品,其实也只是用典较晦涩,语句较生硬,并不是难以理解。
宋词:俗艳与高雅并存的宴饮之作
“词”之一体,有人认为来源于宴饮之乐,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在很多宴饮场合中,词的演唱确实较为合适,而这一文体和音乐也更为贴合。
而自从后主李煜变革词体之后,“词”就出现了分化,一些人走上了士大夫的雅致,另一些人走上了艳俗。
雅致之词的作者一般是比较显赫的贵族,他们的学识和修养不允许他们太接近于市井,所以这些人写出来的词往往较为高雅。
李煜就被认为是“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可以说是这一类作品的源头之一。
宋代对这样的风格继承较好的,是晏殊、欧阳修、陆游、等,他们的词作很少市井气,在具有音乐性的同时,还保留着高雅的情致。
而“艳俗”之词最好的代表士柳永,号称“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可见其在市井之中流传甚广。
柳永词作士大夫的高雅气质少,市井烟火气较多,适合勾栏瓦肆这样的场合传唱。
因为风格的不同,柳永在当时也是被上层社会的词人所唾弃。
比如在他干谒晏殊的时候,曾说自己和晏殊同样都写词,结果晏殊很冰冷地告诉他,自己虽然写词,但肯定不写像他那样俗艳的作品。
苏东坡虽然也比较欣赏柳永的辞句,但对于他的风格也是较为鄙夷。他有一次和其学生秦观说,没想到几天不见就去学了柳永的创作方法了?结果秦观很严肃地向他老师保证,自己虽然没什么能耐,但还不至于堕落到学柳永这样的人。
这两种风格都是比较适合宴饮场景的演唱,而东坡词走了另一种风格,不注重音乐性,这也和苏轼不通音律有关。
苏轼以写诗的手法来写词,赋予这种文体更为现实的意义,但这条路昙花一现,两宋之后没有人继承下来,清初阳羡词派虽然有些影子,但终究缺了点味道。
从整体来看,宋词这一类文学作品,蕴含的“情志”很少,多是以抒发情感为主,并且这些情感有很多都是不方便以诗的形式表露的,比如男女私情一类。
但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风格,士大夫的聚会自然不会演唱柳永等人俗艳的词作,否则大煞风景;而勾栏瓦肆自然也不会演唱太多高雅情致的作品,否则听得懂的人太少。
“词”的分化,其实和受众的文化修养有很大关系。
元曲:文人“走投无路”的俚俗作品
如果说“诗词”两种文体在流传上多少有点雅俗共赏的味道,那“元曲”几乎完全偏向于下层社会之中了。
这和特殊的时代背景有关。
元代之初,废除了科举制度,等于断绝了所有读书人进身的通道,一时间这些只会读书、治政的文人阶层被打落尘埃,不得不在市井之中摸爬滚打,寻求谋生的方式。
于是,很多读书人真的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办法,那就是写剧本。
像关汉卿这样的剧作家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是被逼出来的,读书不能进入上层社会,那么只能以自己的文笔来谋生,这就是当时的情况。
所以,元代短短几十年时间里,涌现了大量的戏曲作品。
而用以表演的戏剧也好,用以演唱的散曲也好,它们从实际上来说和“诗词”有根本区别。“诗词”是主动创作的,而“元曲”这种作品很多都是被动的商业文学。
即,这些作品必须要迎合大众的口味,故事要曲折离奇,辞句要通俗易懂,调子要容易演唱,这些都是不得不满足的要求。
因为,一旦有一个不符合,故事平淡,或者辞句艰涩,再或者表演难度高,就会导致不能实现“商业变现”,这些文人就没有饭吃。
所以,几乎所有的元曲作品都是较为俚俗的,其中夹杂着很多市井语言甚至方言俗语,和“诗词”相比,更具有烟火气和生活味道。
文学作品终归是需要读者来阅读的,一部作品从诞生到被人阅读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过程,才能说这个作品的创作最终完成。
那么,读者其实也是决定文学风格的一个重要一环,在创作之处,要符合什么样的读者口味,会影响使用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方方面面。
这是“唐诗”、“宋词”、“元曲”等不同体裁文学之间风格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其他网友观点
唐诗,是由《诗经》及汉代的古诗发展而来的诗词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唐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古体诗又分为即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近体诗则有四种: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句数限定,绝句四句或律诗八句,而且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代许多伟大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他们的诗词在中国家喻户晓,长盛不衰。
总之,能够盛行并流传下来的著名唐诗,都有严谨而标准的格式和韵律,要求比较严格。但也因此朗朗上口,令人在吟诵中有一种美好的画面感和节奏感。
宋词,又称为长短句。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
宋词是一种盛行于宋朝的,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
宋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这是宋词与唐诗不同的一个方面。
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于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
与唐诗不同的是,宋词不限制格律、押韵和字数等等。但是宋词也有一定的规则。它有四种分类方式:长短,音乐,拍节,词牌。所以也是有一定格式规范的。
盛行的宋词分为两大派别:豪放派和婉约派。与唐诗一样,也给后人留下了众多千古流传,吟诵起来令人声情并茂的绝唱。
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等等。
婉约派代表诗人:李清照,柳永、李煜等等。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
可以说,元曲是在唐诗和宋词的基础之上,把诗词发展成了表达一定因果情节的故事。元曲也是中国戏剧的源头。
元曲本是民间流传的“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在元灭宋入主中原后,在大都(北京)和临安(杭州)的南北地区逐渐流传开来。
元曲也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但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
元曲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等。
元曲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等。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三座里程碑。
唐诗,宋词,元曲对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影响颇为深远,是中华民族永远的文化瑰宝。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通过阅读这三种古代文艺作品,特别是唐诗宋词,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个人素质,使自己成为有较高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的人。
其他网友观点
古人早就有”诗庄”、”词媚”、”曲谐”之说。”庄”、”媚”、“谐”三字准确地概括了诗词曲风格上的不同。其实,还有一种与上述三者偕行的,于骈体文中常见的,完全可独立为一小类的,又深受百姓喜爱的语言艺术形式一一对联。如果把此四者放一起看,个人的体会是诗正词媚曲俗联工。
古语云”诗言志”,《说文解字》上对”志”的解释是”志,意也,从心之声”,而“诗”是言”志”的,这就决定了诗得写”心之声”,写理想化的生活,所以诗严肃而庄重,俨然是个正人君子,这就不免有种端着的姿态。其实诗于汉代就有了”咏志”的传统,唐诗则更是如此,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讲究雅正,追求”思无邪”的传统,都是端着的姿态。我们读唐诗,多少也能从中感受到唐朝的盛世繁华,在她的万千气象中,多少也能感觉到一些正人君子般的肃穆,甚至还能感觉到一点略带高傲的得意。但是一个人端着久了,连自己都会不喜欢自己了,就会想着偷偷地找人去KTV宣泄一被压抑的小情绪,哪怕是唱几声跑了调的流行歌曲,或扭几下小腰肢也是好的。于是在诗大行其道的唐朝,词就渐渐兴起了。
词,一般认为始南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故俗称宋词。词,又叫诗余,即”诗人之余事”,这个名字很好地反映了词在唐代的地位。词,还叫”长短句”,这也很好地反映了它与诗在形式的不同。虽然词也讲格律,但较之于诗,已然自由许多。唐诗一般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就分律诗和绝句两类,各有五七言两种形式。而词则不同,它更趋向于负面小情绪的抒发,形式分上下阕,但它词牌众多,现存的词牌就有千余种,同一词牌还有变体,也就是词在字数、平仄、韵脚等方面的要求相对宽松。而填词,不需要端着,要的恰是放下架子,直写忧思,甚至只有写出凄凄婉婉的幽怨,那样子才楚楚可人。所以词以娇媚著称,以婉约传世。直到苏轼填词,词风才有所改变,词也才有了一点豪放的风骨。即便是以豪放著称的苏轼,其婉约词数量仍然远超过豪放词数量(至于为什么会有豪放风格的转变,可能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凄婉久了,就向往阳光,需要正能量。此暂且不论)。所以词婉约而娇媚,她就像一位美丽的佳人,步态轻盈,甚至还有几分西子的柔弱,娇喘微微,令人心疼。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它擅用铺陈,吸引眼球,有炫耀的意象,扩张的心态,表现出显豁直露的姿态。无论是性质和内容,只要是目之所及,兴之所至,皆可写来,它不像诗讲究寄托,不像词讲究含蓄,散曲是最自然也最自由的文学。这样的它更为人所喜。它虽没君子的庄严肃穆,没有佳人的万种风情,但它也算得上是位健壮能干的农妇,粗犷豪迈甚至有点野蛮,但也唱念做打的有声有色,有属于自己的乡俗韵味。元曲的这些特质是由它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元代蒙古族统治中原,蒙古人的粗犷豪迈必然会在曲风上有所呈现。而蒙古人统治下的汉人地位低下,知识份子们身上必然浸透着时代的特质,”他们既怀才不遇,又洒脱不羁;既愤世嫉俗,又玩世不恭;既悲观厌世,又故作旷达”,于是风流放浪隐逸成了潦倒文人在元散曲中的复奏和变奏,这就造成了元曲浑实而谐俗的艺术效果。
至于对联,其特点在联,在工。他像一个老学究,外表看似朴实简单,内功实则深沉高远。他时而是学究,面目严肃;时而是顽童,又活泼俏皮。庄媚谐可以并包。只是因为问题没有涉及到对联,又因时间不早,暂不赘述了。
以上仅是个人的一点读书体会,欠妥之处,请您包涵。
感恩遇见,感谢阅读!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唐诗、宋词、元曲,各自的风格,特点有什么不同?】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