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争的成语:谁能给我介绍下古代战争中所包括的成语故事?

网友提问:

谁能给我介绍下古代战争中所包括的成语故事?

优质回答: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因古代战争而形成的成语典故不胜枚举。下面就试述两个:

暗渡陈仓秦朝末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席卷全国,后来项羽与刘邦两军形成了当时数一数二的两股势力,为了争天下,约定谁先攻入咸阳,谁就做关中王。

刘邦在陈恢的建议下,不是一味攻城拔坚,而是对秦军守城将领封官许愿,自已率军走近路很快就进入了咸阳。

项羽一听刘邦已进入咸阳,不由大怒,急冲冲带领40万大军赶来,当时刘邦只有10万人马,面对强大对手,只好把关中和咸阳让给了项羽,自已带着人马来到当时偏僻的汉中地区,去做了汉王。

当时,项羽为了防备刘邦,专门封秦朝降将章邯为雍王,让他堵着汉中的出路。而刘邦为了迷惑项羽,还将计就计地把进入汉中的栈道也烧了。

在萧何等人的协助下,刘邦渐渐羽翼丰满,就趁项羽出关平叛时,派人摇大摆地修复被烧毁的栈道,吸引章邯大军的注意力。暗地里却派大将韩信,从小路率大军东出陈仓,一举攻下了咸阳,然后如出笼猛虎般直扑彭城,拉开架势开始与项羽争夺天下了,最后终于逼的楚霸王项羽乌江自杀。。

勇冠三军出自西汉武帝时,兵败被俘的李陵,在《答苏武书》中所写的”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一句。

李陵是汉名将李广的孙子,从小精于骑射,又谦让下士,汉武帝觉得他绰有祖风,就让他领五千骑士,为征伐匈奴的贰师将军李广利运送粮草。

李陵不干,要求自成一军,侧击匈奴。汉武帝知道他是不愿受李广利的指挥,所以很不高兴,就说没有马可给他了。李陵说,臣愿以少击多,只领五千步兵就可直捣匈奴单于王庭!

意气风发的李陵出境后恰好遇上了躲避李广利汉军的三万匈奴主力,以强弩射杀数千匈奴兵。单于大惊,就又招集左、右两王约八万人马围攻李陵。李陵毫不畏惧,率军又斩杀三千多匈奴兵。如此再三,几天时间且战且走,快到汉朝边界时,匈奴单于不敢追了,想撤军。这时一个李陵部下因受罚而叛逃,告诉单于李陵没有援军,五十万支箭已告尽,只剩三千人马,且伤兵过半。

匈奴单于一听大喜,振作精神又挥军追来。这时李陵军已只靠拆掉车轴当武器来作战了,又杀了一些敌军后,终于力屈被俘。

李陵被俘后,匈奴人如获至宝,单于把女儿嫁给他,还封他为右校王。李陵因家人已被汉武帝屠灭,就只好身在异乡为异客了。这时,恰好出使匈奴的苏武也被扣留,由于过去在汉朝时李陵与苏武关系不错,单于多次派李陵劝说苏武投降匈奴,都被苏武严词拒绝了。

后来汉匈关系和好,被扣十九年的苏武被放回国,后被封关内候,而李陵就永远地留在匈奴了。

汉昭帝时,曾让苏武写信招李陵回国,已铁心留在匈奴的李陵就写了这封《答苏武书》,讲述自己的心迹,说明了不回去的原因。书中情真意切,悲壮激昂,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

以上两则成语故事,就是产生于古代真实的战争中,读来饶有趣味,还对了解中国古代军事史有一定帮助。

其他网友回答

人类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战争史,史书上大大小小的战争记录数不胜数。其中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战争人才,留下了很多经典的典故。也创造出了一个一个战争神话。

战争虽然摧毁了很多美好,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

中华战争史留下了很多典故,今天介绍几个比较有名的典故。

一 破釜沉舟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秦朝末年,秦二世派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不敌,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军团团围住。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派他们率军去救援。

项羽带领军队渡河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行动:把所有的船只凿沉,击破烧饭用的锅子,烧掉宿营的屋子,只携带三天干粮。在军中形成了,不进则退不胜则死的氛围。最终项羽带领着这群抱着必死之心的虎狼之士大破曾经横扫六合的秦军,创造了一个经典的战争神话,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相近谚语或成语:义无反顾、背水一战、决一死、置之死地而后生。

二 围魏救赵

这个典故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战国时(公元前353年) 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 ,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军,遂解赵围。

这种方法被后世广泛而用,相关的战术有“围点打援”、“攻其必救”。通过进攻敌对势力薄弱的地方,让原本处于攻势的敌人被迫进入防御,并将敌人调动到对自己有利的战略位置。通过此种方法变被动为主动,起到打击消灭敌人的目的。

相近谚语或成语:调虎离山,声东击西

三 老马识途

这个典故出自《韩非子·说林上》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带领军队讨伐孤竹国,战斗从春天一直到了冬天。战斗结束后齐桓公带领军队凯旋回师。谁知全军在野外迷失了方向,这时候管仲出了一个计策。

他找了一匹从小在齐国长大的老马,把老马放在队伍的前列不去管它,全军跟随老马行动。最终这匹老马带着齐军顺利地回到了齐国。

相近谚语或成语: 识途老马、驾轻就熟、轻车熟路 。

结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战争史涌现出来的人物及典故如繁星般灿烂而不可胜数。历代的精髓不是寥寥数语就可尽言,在此权当抛砖引玉将几个精彩的成语分享给大家。

期待您在留言区留下你最熟悉的典故。

其他网友回答

群友们写了不少有关战争的成语典故。我再接龙几个。

一,一鼓作气。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召见他,问庄公打仗靠什么取胜。鲁庄公说:了三个取胜的理由。曹刿否定了前两个,但对庄公合情合理合法处置大小案件十分赞赏,认为庄公这才是尽职之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刚上战场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鼓三次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结果,齐军大败。

鲁庄公向曹刿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擂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擂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就会减弱。等到第三次擂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他们。

二,一败涂地

(刘邦)

陈涉在大泽乡起兵反秦,沛县令想归附,部属萧何和曹参建议说:“你是秦朝县令,现在背叛秦朝,恐有些人不服,最好把刘邦召回来,挟制那些不服的人,那就好办了。”沛县令立即命人去请刘邦。可是当刘邦回来时,沛县令见他领有近百人,恐他不服从自己的指挥,又懊悔起来。于是下令紧关城门,不让刘邦进城。刘邦在城外写了一封信,绑在箭上尉给城里的父老,叫沛县父老们齐心杀了县令,共同抗秦,以保全身家。否则,一旦城破,人命难保。父老们果真杀掉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进沛县,并请地做县令。刘邦谦虚地说:“天下形势很紧张,假若县令的人选安排不当,就当“一败涂地”,请你们另外迟择别人吧!”但最后,刘邦还是当了县令,称做沛公。

三,坚壁清野。

(荀彧)

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荀彧非常有才干,先投靠袁绍,见袁绍不能成大事,后投奔到曹操门下。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消息传来,曹操忙着要出兵徐州。荀或却劝曹操不要出兵。他分析道: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彧的话,十分佩服 ,就转而布置军队收麦子,不再攻打徐州。

四,揭竿而起。

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去。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另一个叫吴广。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可是,他们才到大泽乡,天大雨,只好扎了营。可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要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现在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反正是个死,不如反了。于是他俩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

五,势如破竹

(杜预)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统一全国。他召集时,多数人认为吴国尚有实力,一举消灭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认为必须趁目前昊国衰弱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 于是司马炎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于公元279年,调动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司马炎又下令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 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 最终,吴国投降。

六,如火如荼

(夫差)

春秋时代末期,吴国国王夫差北上争雄。 可正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抄了吴王的后路,让夫差进退两难。夫差立即召集文臣武将商量对策。大家建议还是先打败晋军,再回去收拾勾践。吴王下达了命令。全军将士吃得饱饱的,马也喂足了草料。从全军中挑出三万精兵强将。 每万人摆成一个方阵,共摆三个方阵。中间方阵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帜,白弓箭,由吴王自己掌握,称为中军。左边的方阵,红盔红甲、红衣服。右边的方阵则一水儿黑色。半夜出发,黎明进攻。 晋军从梦中醒来,一看吴军那三个方阵和声威气势,简直都惊呆了:那白色方阵,“望之如荼”,像开满白花的茅草地;那红色方阵,“望之如火”,像熊熊燃烧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阵,简直就象深不可测的大海。 晋军被打败了。

七,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漂泊。一次,,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 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 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我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公元前633年,楚晋开战作战,晋文公为了实现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八,草船借箭

周瑜见诸葛亮有才干,总想找机会除掉他。一次,周瑜以公务为由,要诸葛亮10天内赶造十万支箭。没想到诸葛亮答应了,还说只要3天时间。周瑜很高兴,和诸葛亮立了军令状。 诸葛亮悄悄找来鲁肃,说:“请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士兵。船用青布盖起来,在船的两边扎上一千多个草把子。”鲁肃答应了。到了第三天四更,诸葛亮和鲁肃坐着这二十条船来到江里。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人面对面都看不清。船靠近了北岸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一字儿摆开,叫船上士兵擂鼓呐喊。曹操摸不清虚实,不敢出兵,调集了一万多士兵朝江里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把二十条船掉个头,继续擂鼓呐喊。天快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已经插满了箭。诸葛亮下令回去。曹操才知道上当了。

九,直捣黄龙。

金朝侵宋,岳飞奋而抗金。岳家军奋战10余年,收复了大片失地。朱仙镇会战,大破金兀术,金人士气尽丧,宋人锐气高涨,被金国占领的人民也纷纷起来响应,收复中原指日可待。岳飞高兴地对部下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

其他网友回答

见到这样的美女就是要破釜沉舟了,冲啊!冲啊!

今天就讲讲破釜沉舟的故事吧。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著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

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镇压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又攻破邯郸,将反秦武装赵王歇及张耳围困在巨鹿。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宋义引兵至安阳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去跟宋义说:“秦军包围了巨鹿,形势这样紧急,咱们赶快渡河过去,跟赵军里外夹击,一定能够打败秦军。”

宋义说:“我们还是等秦军和赵军决战以后再说。”他又对项羽说:“上阵跟敌人交锋,我比不上你;要说坐在帐篷里出个计策,你就比不上我了。”

项羽说:“现在军营里没有粮食,但是上将军却按兵不动,这样不顾国家,不体谅兵士,哪里像个大将的样子。”

第二天,项羽趁朝会的时候,拔出剑来把宋义杀了。他提了宋义的头,对将士说:“宋义背叛大王(指楚怀王),我奉大王的命令,已经把他处死了。”

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皆沉船,破釜甑”,意思是说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这就叫破釜沉舟。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就这样,没有退路的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其他网友回答

我来一个《窃符救赵》吧。战国时期魏安厘王20年,秦昭王大破赵国长平军,包围了赵国首都。

信陵君(魏无忌,魏国公子,赵国平原君的妻弟)的姐姐写信向魏王求助。“弟呀,再不来帮忙,我们这国就玩完了呀!”

魏王就派大将晋鄙带十万军队援救赵国。但是,这个晋鄙害怕秦国以后报复,走到邺城不走了,安营扎寨住下了。名义上是救赵,实际上是来赵国一日游,还有大型战争片看。

信陵君急的团团转,眼瞅着他姐跟姐夫快亡国了。这时候魏国一个守门人跟信陵君说:“我听说啊,这个晋鄙的兵符经常放到魏王的卧室,魏王的小媳妇儿最受宠,经常出入魏王卧室,连门都不敲。不如想办法让她把兵符偷出来,到时候你拿着兵符,还怕晋鄙这小子不听话?等打了胜仗,成就了霸业,魏王也会美滋滋的吧。”

因为信陵君对那小媳妇儿有恩,所以信陵君轻松拿到兵符。到了邺城。晋鄙说:我带着十万人驻扎在此,你就开一辆车来就想把我换了?

信陵君的侍卫拿起铁锤,闪击晋鄙,把晋鄙砸死了。(果然是人狠话不多的典范!)信陵君掌握了大军,进攻秦军。成功救了赵国。

这就是窃符救赵的故事。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谁能给我介绍下古代战争中所包括的成语故事?】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关于战争的成语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