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教案一等奖(上联:扬州慢春风等闲度,如何对下联?)

网友提问:

上联:扬州慢春风等闲度,如何对下联?

优质回答:

扬州慢春风等闲度,

陌上花夏雨及时落。

泛兰舟秋月长相思。

其他网友回答

扬州慢春风等闲渡,

冰城雪化迟待暖溶。

其他网友回答

扬州慢春风等闲度,

蝶恋花秋雨知愁意。

其他网友回答

上联,扬州慢春风等闲度,

下联,江南忆秋雨诉衷肠。

《扬州慢》和《江南忆》都是词牌名。

扬州在古代是繁华的代名词,“十年一觉扬州路,赢得青楼薄幸名”,“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头条号“大智度”。

其他网友回答

扬州慢春风等闲度,泌园春白雪看今朝。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上联:扬州慢春风等闲度,如何对下联?】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扬州慢教案,扬州慢教案一等奖?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政府在北京分别与不列颠(英)帝国、法国、俄罗斯帝国(沙俄)签订《北京条约》。清廷开放口岸深入从沿海各地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解除教禁,允许外国教士在华传教和中国百姓信教,并给予教士治外法权。西方各国教会得以在中国建堂传教,随着教会势力的深入,围绕着教会而发生的案件与日俱增,这是晚清社会特有的现象。

晚清时代的教案事件——法国画报

晚清的教案事件牵动了官、绅、民、夷四种力量之间的关系。重要的教案事件几乎都是由士绅领导,即地方绅士和学界人士发动并得到官府支持,即以全民姿态投入斗争。

清朝的士绅通常是指那些有教养的人,他们经过科举制的筛选,有层序地分布在城市和乡村。诡异的是,有时民间造反和镇压叛逆统统都由士绅挑头,如太平军的造反首领洪秀全是个秀才,湘军之父曾国藩是休闲在家的翰林,虽然两人地位悬殊,但到了乡里一层却都是领衔处理事务的能人。

同样,在发生教案的地区,士绅及其所控制的组织,便成为群众进行反洋教斗争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官府对士绅力量也深为依赖。

由于士绅是最主要力量,所以外国传教士对每次教案处理的要求,在提出撤办官吏的同时都没忘记对士绅的惩罚。但清廷宁可将地方官员撤职或革职永不叙用,也不愿得罪士绅。

如被钦差处理教案的曾国藩就持如此态度,最明显的事例莫过于1868年的扬州教案。

1968年8月22日,扬州文武生员发动驱逐英国传教士戴德生的运动。当天,扬州各县考生在秀才葛寿春的带领下,在傍晚时分赶到戴德生住处。愤怒的群众撞开街门,推倒墙垣,用砖石将门窗砸坏,拆毁家具,焚烧传教书籍。

9月2日,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陀(W. H. Medhurst)得知扬州发生教案,向扬州知府孙恩寿交涉,没有得到满意答复。

9月11日,麦华陀率军舰瑞那尔多号(Rinaldo)到南京与两江总督曾国藩交涉。

麦华陀代表英方提出五项要求:一是惩办幕后主使扬州士绅晏端书等;二是惩办扬州地方官员,三是惩办滋事百姓;四是赔偿房屋损失费二千两;五是出示晓谕勒石于教士住房前。

曾国藩先只同意赔偿一节和惩办滋事百姓,对惩办扬州地方官员和晓谕勒石未予允准,更不同意查办士绅。

9月12日下午,舰长布什(Bush)因患病而率舰返回上海,曾国藩便不再会见麦华陀。麦华陀也回到上海。

11月初,英驻华公使阿礼国 (Rutherford Alcock) 照会总理衙门,并要求英国派出海军力量,迫使南京地方当局接受要求。

11月8日,麦华陀带4艘军舰前往南京提出抗议,曾国藩被迫让步,又同意将府县地方官撤委,惟于示谕勒石、惩办士绅二项仍坚不允准。

麦华陀向两江总督曾国藩提出最后通牒,并扣留清“恬吉”号轮船相要挟。

11月9号,曾国藩和继任的两江总督马新贻接受麦华陀要求,罢免了扬州知府,发表公告。

至此,曾国藩唯有惩办士绅一事坚决不肯。

11月28日,扬州教案以惩凶、赔款、立碑议结,赔偿教会损失,修复被毁的住宅,门前立碑,保护教堂,惩罚肇事者,邀请传教士返回扬州。

现在扬州教案的发生地——扬州市皮市街,尚有遗迹可寻。

那么,扬州士绅晏端书在扬州教案中做了什么。《清末教案》档案集中所收录的一封私人书信提供了线索: “前两广总督晏(晏端书)表示,洋人最怕老百姓,只要老百姓聚集起来痛打洋人,可把他们清除出去。厉抚台(厉伯孚)、吴道台(吴文锡)与卞道台(卞宝第)也持有相同主张……他们既是一条心,我认为洋人将不能再来扬州建立教堂,如来的话,将会被杀害。”——见林治平主编《基督教入华百七十年纪念集》,1994年台湾宇宙光出版社出版。

曾国藩在给英国领事麦华陀的信函中为士绅辩护,认为扬州教案之中“百姓误扰戴教士一层,均系愚民因婴孩死者太多,怀疑生忿,仓卒生变,不与各绅士相干”。

曾国藩为什么要保护士绅。因为曾国藩深知士绅乃是地方政权所赖以封建统治的基础,官僚与绅士不过是异名同体的存在,在朝为官,居乡为绅。对于曾国藩本人而言本就是士绅阶层的代表,镇压太平天国的湘军本身就是依靠士绅及其武装团练发展起来的,故而曾国藩为士绅辩护的行动是必然的。

随着洋教的传入,在中国社会形成一个新的势力——教民势力。早期的教民多是属于被宗族势力排斥之外的人群,本就为传统的士绅阶层所轻视,但是教民往往借助教士与传统士绅阶层对抗,甚至凌驾其上,故而当新产生的教民阶层形成对自身传统地位的威胁之时,士绅阶层自然将仇火对准教民与教士。

但是因为士绅担心直接与洋人发生冲突,正如扬州教案之中士绅所担心的“闲言闲语定会传到北京,那就会产生巨大后果”,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底层民众以及部分下层绅士才会被上层绅士推到对抗前线直接参与行动。

历史往往比小说更具戏剧性 ,8月案发之后,经过五个月之久的通缉,逮捕了这场“群众运动”的召集人葛寿春士绅,他不但没有秀才功名,也缺乏正常的理智,而是一个71岁“神志显然不健全”的老人,长期患有精神病,人称“葛疯癫”,葛寿春本人也认罪不讳,我们没有证据可以证明这是中国官府用调包计找人顶罪。

晏端书的书法

扬州士绅晏端书(1800—1882),字彤甫,一字巢芸,晚号蜕叟,江苏仪征人,居于扬州仁丰里。晏端书是近代扬州走出的封疆大吏之一,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的进士。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晏端书出任浙江杭州府知府,后历任福建汀漳龙道、浙江宁绍台道等职。1854年咸丰四年升任浙江按察使,1856年六年升江西布政使,改山东布政使,同年升任浙江巡抚,1859年九年任大理寺卿,次年任督办江北团练大臣,升左副都御史。1862年同治元年署两广总督,兼署广东巡抚。

1864年同治三年,因母去世而丁忧归乡,遂不再复出。1865年同治四年,应两淮盐运使之聘,出任扬州梅花书院山长,直至去世。教学之暇,晏端书受邀到小金山举樽对月,吟诗作文,与众宾欢,月观成了晏端书以文会友的场所。晏端书曾为湖山草堂撰联:“皓月当空,容光必照;荷花出水,无枝不鲜。”其间,他还主编了同治《续纂扬州府志》。

晏端书虽然是进士出身,但没有囿于馆阁体,其书法以行书为主。上图是晏端书书法对联释文:“鸾采风翔麟文日炳,锦章玉错缥简金和。”其行书作品有魏晋风、唐宋意,书风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韵味沉厚、雄浑遒劲。笔画圆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

相关文章:为什么晚清时期教案频繁发生,折射了中西方文化的互相排异

晚清时期,扬州为什么会发生教案?与太平天国和经济发展有何关系

晚清时期,为什么“扬州教案”的发生,让戴德生牧师改变传教方式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扬州慢教案全国一等奖】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扬州慢教案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