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如何赏析苏轼的《前赤壁赋》?
优质回答:
问好!谢邀。
(赤壁之战是指三国时期于湖北省赤壁市西北的长江流域孙权刘备两家以火攻的战术以少胜多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也是三国鼎立的开始)。
而多少年后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乘一精致的小船,边游玩边饮酒吟诗,边吹拉弹唱,这是怎样的惬意呀?
甚至到了夜晚月亮升起时也不归去,就任那小船在雾气茫茫的江面上随波逐流,这是何等的超然物外的感觉呀。
当听到友人洞箫呜呜作声时苏轼问这是何曲?为何如此悲凉?而对方用当年曹操的一首“‘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作答。
这才让苏轼想起这不是曹公的诗那?这赤壁下的江面不正是曹操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吗?
当初曹操势大力雄,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这渺小的捕鱼砍柴之辈呢?
因此他感叹人的一生的短暂,羡慕长江没有穷尽,日月永不停歇的轮转。
但他又想到难道人的不灭的灵魂不也是如万物同样无穷无尽吗?干嘛非得去羡慕那无穷尽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呀?
苏轼与朋友这样想着便不再悲叹人生苦短了,而是高兴起来,接着推杯换盏直至喝醉,便将酒杯一推碗筷一搁相互枕睡着了。
而我本人认为这前赤壁赋中苏轼最好的一句话是:”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多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这些都是造物主的赐予,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苏轼开阔的眼界,哲学的思想,天人合一理念真是令人赞叹!
《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1,七月既望2,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3,水波不兴4。举酒属客5,诵明月之诗6,歌窈窕之章7。少焉8,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9。白露横江10,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1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12,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13,羽化而登仙14。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15。歌曰:“桂棹兮兰桨16,击空明兮溯流光17。渺渺兮予怀18,望美人兮天一方19。”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20。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21,如泣如诉;余音袅袅22,不绝如缕23。舞幽壑之潜蛟24,泣孤舟之嫠妇25。 苏子愀然26,正襟危坐27,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28?”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29,东望武昌30,山川相缪31,郁乎苍苍3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34,舳舻千里35,旌旗蔽空,酾酒临江36,横槊赋诗37,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38,驾一叶之扁舟39,举匏尊以相属40。寄蜉蝣于天地41,渺沧海之一粟42。哀吾生之须臾43,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44。知不可乎骤得45,托遗响于悲风46。”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47,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48,而卒莫消长也49。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50;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51,而吾与子之所共食52。”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53,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53,不知东方之既白。
其他网友回答
自苏轼《前赤壁赋》问世以来,千百年感动了无数后来的读者,人们普遍把它 当做必备的精神食粮。而苏轼也真不愧是一流的烹饪高手,《前赤壁赋》就是他精心制作的千古流传的声,色,形,香俱全的美味佳肴,他目以色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口以味为食,身以触为食,意以法为食。把明知是假赤壁,假古战场,其实真当做他心灵深处地真赤壁,真战场。他要这精神心灵的战场,有力回答那些爱他的人,恨他的人,告诉他们自已,远贬黄冈三年多来过得如何?自己如何对待,又如何升华与提高自己的,等等疑问。借此次有意一游,写《前赤壁赋》先做第一阶段回答。这是一篇散文赋,这又是篇散文哲理诗。作者虽适当使用押韵的方法和骈偶的句式,保存赋体的特点,另一方面突破了赋体的种种束缚,创造性使用散句,句子参差错落,且把情、景、理三者水乳交融在一起,浑然天成。诗情画意,理趣一禅机,洋溢其间,采用主客问答形式,抑客扬主,客主两忘,客即是主,主即是客,行云流水之间把作者由悲而喜,悲喜交加的转变过程一泻于文。此时此刻此地的东坡先生经过此番劫难以后他更多地转向了道佛二家,从中寻求精神与肉体与解脱与安放。再谢大师电邀。
其他网友回答
苏轼是一个天才,无论什么事情,他总能记录下来,用艺术的形式,有时即使很小一件事情,他也能看出其中的大道理来。就像那首《定风波》。他在每一个时间的节点,都能泰然处之,无论是朝堂还是乡野。而今天他过着流浪式的生活。这就是他在黄州的时光。可是他依然写出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还有一篇《记承天寺游记》这样的绝世妙文。当然仇家因羡生妒也是不无道理。
这两篇写得太好了,它也可以说是描写性的散文诗,其实又是赋体。他用数百字,就把人在宇宙中的渺小的感觉写出来了,但是又没有止于此,他又把人在这个红尘生活里可享受的大自然丰厚的赐予教给人们,教给人们怎么学会生活,看待世间的一切。
人生在这个宇宙中,很渺小,表现的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山水的细微之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了水天的空白中了,而人也一样渺小,正如山水的细微。
那是仲夏七月十六之夏夜,清风江面上缓缓吹来,平静无波,东坡与朋友道人杨世昌吟诗,明月一轮于东山之上,白雾笼罩江面,水光雾气相接,二人在小舟之上,船在雾中行,只觉得天上一般。二人开始唱歌,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东坡的朋友善吹箫,开始吹起来,余间袅袅,细若游丝。另一个船上的寡妇竟闻之而泣,水中的鱼也为之感动。苏东坡问朋友为何如此之悲,他说,你还记得赤壁发生的往事吗?那战船,自江陵顺流而下,曹操也是个诗人,还作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些英雄,而今安在?今天晚上,你我无拘束,驾一叶扁舟,一杯在手,享此一时之乐,而我们不啻宇宙中的一蚊蝇,沧海中的一沙砾。人在瞬息之间,即化为虚幻,还不如江流之无尽,时光之无穷。我真愿挟飞仙而遨游于太虚之中,飞到月空而长生不返。
苏轼说,你看水和月,水不断流去,可是水依然在此,月亮或圆或缺,但是月亮依然如故。你若看宇宙之中的变化,没有经久不变的,何曾有片刻的停留。可是你若是从宇宙中的不变化方面来看,万物和我们人都是长久不朽的。我又何必羡慕这江水呢?再者,宇宙之中,物各有主,把不属于我们的据为已有,又有何用?只有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是供人享受的。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尽可以享受就是最好的了。
苏轼正是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他的一生很快乐,很充实。
其他网友回答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前赤壁赋》苏轼
吾辈年幼之际皆背诵此文,彼时不识命运之多舛,亦不知人生之苦短。诵此词句若有共鸣之情,必患“中二”之疾。无不由无病呻吟而始,至同桌鄙之而终。
此时早过而立时,少年变作童孺父。偶复邂逅此文,阅数回亦不能止。唯感冰意侵骨,寒风拂背。遥想当年苏轼,虽怀状元之才,亦被贬谪黄州。夜泛舟于赤壁,舟上亦有一客,客为何人?吾以为,客号东坡。无官、无财、无灯、无火,此为苏轼。有风、有月、有歌、有酒,此为东坡。无时渺沧海之一粟,有时物与我皆无尽。或有或无,惟心境尔。然何以洗盏更酌,杯盘狼藉,安卧于东方既白?有也。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一篇散文赋,这又是篇散文哲理诗。作者虽适当使用押韵的方法和骈偶的句式,保存赋体的特点,另一方面突破了赋体的种种束缚,创造性使用散句,句子参差错落,且把情、景、理三者水乳交融在一起,浑然天成。诗情画意,理趣一禅机,洋溢其间,采用主客问答形式,抑客扬主,客主两忘,客即是主,主即是客,行云流水之间把作者由悲而喜,悲喜交加的转变过程一泻于文。此时此刻此地的东坡先生经过此番劫难以后他更多地转向了道佛二家,从中寻求精神与肉体与解脱与安放。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如何赏析苏轼的《前赤壁赋》?】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