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侯列传中韩信为什么被杀 淮阴侯韩信到底有没有谋反?

网友提问:

淮阴侯韩信到底有没有谋反?

优质回答:

正史记载,韩信的确是因为造反未遂,被吕后发现,伙同萧何用计处死的,并灭了族。

《史记-淮阴侯列传》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我个人认为,韩信应该是没有实施造反的。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正史中记载的很多细节逻辑不清,不合常理,甚至自相矛盾,是值得商榷的。

第一、 韩信没有造反的资本。

《史记》中记载,韩信是在汉五年因为有人诬告他谋反,被贬为淮阴侯的,被解除兵权后随刘邦到长安居住。实则是留在刘邦身边被监视居住,比软禁好不了多少。而记载韩信谋反是在汉十年,距离韩信被贬已经过去五年时间了,相信韩信之前的那些粉丝早已和他画清界限了。没有得力的助手,也没有充当炮灰的小兵,谈何谋反?

第二、“谋反”暴露的原因十分可疑。

司马迁说,韩信得罪了自己的舍人,舍人的弟弟去吕后那里告发了韩信。这种说法是非常不符合逻辑的。谋反,多大的事啊,一个舍人怎么可能知晓,也未免太儿戏了。

第三、 韩信与陈豨的“谋反约定”逻辑上也说不过去。

汉七年,刘邦平定韩王信叛乱,韩王信逃入匈奴。刘邦封了陈豨为侯、赵国相国,令他督统赵国、代国的部队巩固国防。可见当时刘邦是认可陈豨的人品和能力的,两个人正在蜜月期。韩信要不是脑子进水了,怎么可能在这个时候跟陈豨说:“哎呀,皇帝多疑,你早晚还是造反的好,我帮你”。这不是扯吗!

第四、 韩信矫诏释放各官府的囚犯和奴隶当炮灰这种说法值得推敲。

圣旨哪里是那么容易伪造的!再者说,皇帝远在代地平叛,诏书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没有什么喜庆的大事件,也不是新皇登基改朝换代,何来的大赦天下?就算韩信厉害,确实伪造了诏书,那么拿着诏书到各处官府释放囚犯和奴隶,这么大的动作,吕后又怎么会不知道呢?而《史记》中说,韩信已经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只等陈豨消息后杀入皇宫。要知道,代国距离长安往返一千多公里,又是战争时期,人员往来一次至少要十天半月。这么长时间多么周密的计划都泡汤了。

第五、韩信造反的首要目标是吕后和太子,这显然不是一个明治之举。

如《史记》记载,韩信与陈豨约定他为内应,搞定吕后和太子。而这种动作即使成功了,又有什么意义呢?皇帝在外,身边又有主力部队,各地诸侯王都是刘邦的直系亲属和旧将,也不可能听从韩信指挥。刘邦本人也不是一个“妇人之仁”的君王,此举显得无足轻重。

第六、 根本没有造反的时机。

我们用常人的思维模式试想一下:刘邦御驾亲征,一个老头跋山涉险,把自己的老婆孩子扔在家里,且不说刘邦多疑的性格,换做任何一个人,在此时,都会格外加强京城的戒备。他不会给任何人机会的。凭韩信的军事才能,他不会看不到这一点。

第七、 对韩信没有政治头脑的说法,我认为是偏激的。

项羽分封完诸侯王后,韩信主动投靠刘邦,是看清了时势;还定三秦,是他能看清形势;背水一战以少胜多,是他看透了人的心理。他拒绝了项羽的劝降,没有听从蒯通的建议,原因只有一个:他深感刘邦的知遇之恩,不忍背叛。同时也应该是部分认同了蒯通的说法,但他认为,至少,刘邦不会要的他的命。一个懂得感恩,“一饭千金”的人,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合乎情理,而不是缺脑子。

第八、《汉书》和《史记》的记载明显有悬念。

《汉书》中是这样说的:“高祖已破狶归,至,闻信死,且喜且哀之”

《史记》又是这样记载的:“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

记载刘邦的态度一个是“且喜且哀之”,一个是“且喜且怜之”,一字之差,表达的已经却截然不同。但无论是“哀之”还是“怜之”,两个作者其实都不约而同,意欲表现出刘邦的“不舍”之意。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刘邦这样一个狠角色,他“哀”什么?他又“怜”什么呢?如果韩信确实谋反,他因该“怒”才对吧!或许,韩信并未造反,而当刘邦知道这个既定事实后,故而有此吧。

第九、历史背景有可能局限了历史的真实性。

无论是班固的《汉书》,还是司马迁的《史记》,作者都是汉朝的官员,有一些真实的历史可能连他们自己都不清楚。当然,他们也不敢去探索。而即使是知道实情,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不敢说出来的。毕竟,一个盖棺定论的反贼,至少在本朝是不能被翻案的,更何况还涉及到开国之君。有些事,正史也不一定全都是事实。

结束语:从某种意义上讲,韩信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当世人都知道他的时候,他已经进入了人生的巅峰,犹如穿越了一般。用兵无师自通,死后无著传世。古往今来,一将功成万骨枯,功高震主者又有几人能善终呢!无论后世如何评价,哥只做一个传说罢了。

其他网友回答

题主这个问题问得好,问到了关键处!在此,小牛也简捷地回答,淮阴侯韩信确实要谋反,他有想法,有计划。只是没等计划实施,他就落进了刘邦吕后预设好的圈套里了。韩信谋反,有主客观诸多方面的原因,下面小牛就来陈述一下。

一、主观方面:

韩信是久有凌云志,只是在等待机遇,所以忍受了许多诸如胯下之辱的磨难。他遭逢明主刘邦,固然欣喜,但同时也激发了他继续跃升的冲动。对他而言,刘邦也许只是他所要借助的基础条件。至于与汉王刘邦关系如何处理,自己要跃升到何种程度,韩信的想法也是一步步变化的,是经历了几个不同时期的,是由量变到质变的。直到最终质变猝然到来之时,他也走到了人生尽头。

韩信与刘邦的关系有这样四个时期,每个时期韩信又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蜜月期时,韩信当然不会去想谋反的事儿。萧何月下相追,抬高了韩信的身价,于是大将军的头衔和实权给了韩信。出陈仓,定三秦;出函谷关,降服诸王;战彭城,收拢败军,重振军威,韩信紧随汉王,做得有板有眼,功劳颇多。汉王对韩信言听计从,韩信对刘邦百依百顺。

紧接着就出现了裂隙期,因为韩信功高震主,刘邦猜忌了,韩信也开始多了心眼。韩信率兵北上,攻破了魏国,代国,兵强马壮,威震中原。恰在此刻,刘邦夺去了他的精锐部队:一是荥阳御敌需要援兵,二是怕韩信做大。韩信虽未多想,心中肯定会有不满情绪。等到平定赵国,韩信请求立张耳为赵王,就是投石问路,说明他隐隐约约已有了称王的念头。荥阳围急,韩信却急于请立自己为假王,更是直接挑战汉王,彰显自己的野心。

下一步就是对抗期,因为刘邦夺去了韩信的兵权。垓下之围破项羽后,刘邦首先想到的就是夺去齐王韩信的军队,然后又将他迁往楚地做王。韩信对鸟尽弓藏有了些预感,也采取了报复措施,比如故意收留项羽亡将钟离昩,练兵准备迎击汉王。韩信这些举动正中刘邦下怀,汉王名正言顺地抓捕了韩信,又假惺惺地开恩赦免了他。

做了淮阴侯的韩信终于彻底认清了刘邦的嘴脸,两人关系也就到了决裂期,可是,为时晚矣,韩信终于被擒灭。在洛阳,韩信把怨恨写在脸上,体现在行动上,可一举一动都被刘邦完全掌握,淮阴侯已经成了瓮中之鳖。韩信已是孤家寡人了,却误判形势,困兽犹斗,居然天真到想用假诏书赦免罪犯来充当叛军,策应陈豨。韩信坐实了谋反的罪名,吕后萧何顺理成章地斩杀了他。

二、客观原因:

韩信谋反的外因,更为关键。简而言之,刘邦逼他反,谋士诱导他反。

与韩信把刘邦当作自己跃升的跳板一样,刘邦始终把韩信作为自己赢得天下的工具,只不过刘邦更聪明,更阴险,更狡猾。从后来的情况看,除了丰沛集团的刘邦亲信外,大汉开国功臣多被刘邦殄灭,韩信即使不谋反,也没有好结果;他不想谋反,刘邦也要逼着他反。韩信扫平魏代赵燕等国摧枯拉朽的气势,让刘邦感受到了威胁。韩信请求封王,更让刘邦猜忌不已。韩信每日怏怏怨怒的样子,更让重病缠身的刘邦担心起身后的危险,痛下决心,斩草除根。刘邦的皇权具有无限的力量,皇权设置的陷阱是韩信摆脱不了。

韩信谋反,两个谋士李左车和蒯通起了诱导催化的作用。井陉之战后,身为败将的李左车为韩信出谋划策。李左车在劝说韩信发使燕国时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如是,则天下事皆可图也。”韩信心领神会,从此后,做事时首先想到的是此事与天下而非汉王的关系。蒯通的作用更大,他鼓励韩信攻齐导致郦食其被烹,实则是损伤了汉王的威严,韩信不假思索地采纳了。后来,蒯通赤裸裸地告诉韩信,要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鼎足而居”,韩信居然说了声“吾将念之”。最终,韩信拒绝了蒯通采取行动背叛汉王的建议,但谋反的冲动却再也压抑不下去了。

有了上述主客原因,韩信必然要谋反,而其谋反也必然失败,这就是韩信的悲剧。

其他网友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首先知道韩信到底是谁?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军事家,是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称为神帅,兵仙。

在楚汉战争的初期,刘邦拜韩信为大将,韩信利用秦岭栈道被汉军烧毁,采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大破三秦王,然后分路追击,迅速占领关中大部分地方,平定三秦之地,取得对楚作战的初步胜利。

在瞄水之战中,刘邦兵败彭城。魏王豹封锁了河关,切断了汉军退路。韩信故意设疑兵,在河边摆了很多船只,假意要渡河关。而真正的部队却从夏阳用木盆,木桶代替船只渡河,袭击魏都城安邑。魏王豹知道以后引着军队跟韩信大战,韩信大获全胜,随即平定魏国。

韩信的战功还有很多很多,比如说东进灭赵,然后再灭齐。更不用说后面的四面楚歌垓下之站了。可以说韩信的打仗方法,每一个都是经典中的经典。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题主的问题,韩信到底有没有谋反?有这样的疑问,应该是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淮阴侯列传》。说的是陈豨赴任前,韩信拉着他的手,避开了所有的人,一番威逼利诱以后,跟陈豨议定了谋反的计划。

你说就他们两个人,而且还是密谋,司马迁,他是怎么样知道的呢?难道司马迁他会穿越吗?

但是结果却正由司马迁所说,陈豨真的起兵了,而且韩信准备在京中策应,结果被一个门人告发了。一个带兵打仗,这么厉害的人,怎么可能这点小事都会出现问题呢?如果真的是这样,他就不可能帮刘邦解围了。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刘邦杀了多少人?第一个死的人是燕王臧荼,他的罪名是谋反。第二个就是韩信,他的罪名也同样是谋反。韩王信因为怕刘邦的猜疑,所以他投降匈奴,但是最后也逃脱不了被追杀的命运,当然也是谋反罪名。第四个就是燕王卢绾,他本身是刘邦的同乡,而且一直都是刘邦的亲信和心腹,但是最后,也被刘邦逼的逃亡匈奴,罪名又是谋反。刘邦自己的女婿赵王张耳,也因为某反罪名被废除王位。还有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等等等等。

这些人都是开国的将领,而且都是为刘邦打下天下,立下汗马功劳,但是最后都无一例外地死了,罪名都是谋反。

所以说,如果不加谋反这个罪名,他们怎么去死呢?所以没办法,他们只能被冤枉而死。

【大陆讲历史】每天一个故事,让我们一起穿越曾经的世界。

其他网友回答

我认为淮阴侯韩信没有谋反。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这是西汉名将韩信在被诛杀前发出的无奈的慨叹。

在刘邦与项羽的“楚汉之争”中,刘邦的军队屡战屡败,始终处于下风。而在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以后,战场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而垓下一战,就彻底奠定了刘邦胜利的基础,汉室王朝的建立,韩信居功至伟,无人能及。

韩信是一个没有政治野心的人,军事上,他是无人能及的奇才,攻必克,战必胜。然而,韩信不知道功高盖主是要遭大祸的,他不想办法去避祸,还要讨价还价,往刘邦的枪口上撞。

在他攻占齐地以后,韩信拥兵自重,面对被围困在荥阳的刘邦,他没有急于发兵救援,而是要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气得刘邦破口大骂。一旁的张良连忙踩了他的脚,附耳说道:“现在战况不利,不如答应韩信,以免发生变乱。”刘邦也恍然大悟,对韩信的使者大声说道:“男子汉大丈夫平定诸侯,要做就做真齐王,做什么假齐王!”于是,就封了韩信为齐王,但从此以后,刘邦对韩信便心生厌恶,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其实,韩信只想封王拜相,并不想对刘邦取而代之,要不在这时候攻击刘邦,韩信就会一下子要了刘邦的命。韩信太自负,在关键时候向刘邦施压,有点乘人之危的意思,刘邦本来生性多疑,为人阴狠,他岂有不嫉恨韩信之理?况且,韩信的军事天才,也是刘邦所惧怕的,即使韩信不要挟刘邦,刘邦也不会轻意放过韩信。

不久,刘邦命令韩信围攻项羽,韩信却迟迟不到,又一次向刘邦索要土地和兵权,刘邦没有办法,只得把兵权交给了韩信,并赏赐了他大片的土地,韩信这才赶来参战。

刘邦非常生气,后果也很严重,在项羽被消灭以后,刘邦马上就解除了韩信的兵权,削夺了他的齐王封号,改封楚王。后来,刘邦又以谋反罪逮捕了韩信,押到洛阳,虽然赦免了他,但削去了他的楚王封号,降为淮阴侯,留居长安。

韩信没有政治头脑,在这方面就象一个年幼的孩子,不会处理与上级和下级的关系。对他的老上级刘邦,自恃功高,三番五次索要土地权利,而且是在危难关头,有要挟的意味。这就令领导犯了核计,你今天要这要那,明天要我江山社稷,我怎么办?所以,韩信不死才怪。韩信与同事的人际关系也不太好,以致在他即将被处死之时,也没有人替他说情,这无疑是很可悲的。

当初的“汉初三杰”,张良避世保身,得以善终,萧何自毁形象,也保全了性命,唯有韩信放不下荣华富贵,终落得个兔死狗烹的下场,让人扼腕叹息。

总结如下:韩信虽然贪慕权利,但他并没有阴谋颠覆大汉王朝,武涉和蒯通曾先后劝谏韩信自立为王,都被韩信断然拒绝。如果韩信真要谋反,那个时候对拥有重兵的韩信来说是个绝佳的时机,成功的几率也非常大。而在自己被贬为淮阴侯以后,在天子的眼皮子底下生存,没有一兵一卒,拿什么去谋反呢?就凭自己府里的几十个奴仆,那无异于以卵击石,韩信再怎么脑残,也不会孤注一掷,去干灯蛾扑火的蠢事。所以,我认为,淮阴侯没有谋反。

其他网友回答

韩信是否谋反成为了史学家争论的历史谜题,我个人偏向于他并没有谋反。

韩信出身贫寒,年轻的时候靠人接济过日子,并不招人喜欢。跟现在一样,村里有个长得结结实实的年青男人,却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那会被人骂无能,当懒汉。估计实在混不下去了,反秦的队伍纷纷成立,他也扛着一把剑就去投奔项羽的叔叔项梁做了个小兵。项梁死后跟着项羽做了一个低级军官,时常给项羽出谋划策,不过项羽从不鸟他,于是韩信便离开投奔刘邦去了。

到了刘邦处做了个管理粮食的官,结果呢被连坐差点被杀头,绝望之际喊了一句“汉王难道要一辈子缩在汉中当乌龟吗?不要天下啊?要杀我这个牛人!”这话被灌婴听到了,就刀下留人饶了他一命。聊了聊觉得是个人才,就举荐给了刘邦,然而刘邦觉得没啥稀奇,就晾一边了。

韩信没被刘邦看上,叹息一句“又一个瞎了狗眼的”,打退堂鼓连夜出走。不过他因为常常跟萧何喝茶聊天,萧何觉得他是个人才,有两把刷子,听说韩信走了,急忙打了一匹快马追了出去。追回来后,极力举荐给刘邦,斋戒沐浴三天,设祭坛拜韩信为大将军。从此韩信才开始大展雄图,征伐天下,立下赫赫战功。可以说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而且没有刘邦就没有韩信的未来。

这一点韩信是铭记在心的。当韩信平定了燕赵、齐鲁大地,与刘邦、项羽几乎成鼎足之势,这时候韩信归谁另一方必输无疑!这时候项羽派人游说劝降,韩信果断拒绝,他的理由就是“汉王对我有知遇之恩,我怎么能够背叛他呢?”

没多久,他的谋士蒯通劝他自立为齐王,争取形成汉、楚、齐三足鼎立的天下局势!韩信还是拒绝了,他说:“汉王让我跟他吃一样的穿一样的乘坐同样的车辆,把我当兄弟一样,我怎么忍心背叛他呢?”后来蒯通又劝说了一次,韩信又拒绝了。这可是绝佳的反叛时期,大权在握,军威正盛,他却拒绝了,帮着刘邦一起围攻项羽打败楚军。韩信被封为了楚王,可谓心满意足,毕竟张良、萧何都没封王。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韩信被告谋反,刘邦设计擒拿。韩信却杀死自己的挚友——曾经项羽的大将钟离昧,带着人头以示忠心,然而依然没能被放过。他被带回降为了淮阴侯,以刘邦的为人,既然没杀说明这是一次赤裸裸的诬告,甚至有可能是朝廷的一次阴谋。

此时韩信很郁闷,觉得跟灌婴、周勃居然是一个等级,心里不爽,但并没有与刘邦闹掰,他们还是跟以前一样,饮酒扯淡。一次刘邦问:“你觉得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你嘛也就十来万吧。”刘邦继续问:“那你觉得你能带多少?”韩信说:“我嘛,那自然是越多越好啦!”刘邦哈哈大笑:“你就瞎扯淡,你都被我抓了好嘛!?”韩信说:“你善于管理将领啊!”

韩信是刘邦镇压陈豨时被吕后、萧何骗进宫里杀害的,理由是他跟陈豨里应外合谋反。试想,赫赫战神里应外合谋反,能一方已经泄漏自己安坐不动吗?何况天下大势已去,三足鼎立时未反,做楚王时未反,这时候形同笼中之鸟,他却谋反?一个普通人都不会犯这样浑吧,何况是智勇双全、战无不胜的韩信?除非是他自找的,自取灭亡,夷灭三族!

韩信被杀的原因此前我已经分析过,大概有三点:韩信威胁论、韩信狂妄论、韩信愚蠢论,详细可翻看我的问答历史。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淮阴侯韩信到底有没有谋反?】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淮阴侯韩信到底有没有谋反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